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坏的原因及保护对策

2020-10-26 06:58邹雅丽
卷宗 2020年19期
关键词:保护对策

邹雅丽

摘 要:文物能够帮助考古人员和专家学者考察古代历史信息,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考古行业发展期间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情况,对文物的质量和价值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控制,相关人员必须要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坏的原因进行了解与分析,结合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文物保护对策,以此来保证文物的完整性,为后续考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礎。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坏原因;保护对策

考古发掘现场导致文物损坏的原因比较多,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和文物材料因素,要想降低以上因素对文物造成的影响,那么在考古发掘之前,就需要做好文物信息和环境特征的分析调查工作,做好出土清理和现场抢救工作,对现场挖掘环境中温度湿度进行合理控制,提前采取有机体的防治措施,降低文物出土过程中的破坏率,最大程度的保持文物的原有风貌。

1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坏的原因分析

1.1 环境因素

1)温度与湿度。文物在出土的过程中,其所处的温度与湿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湿度和温度的同时增大会导致文物材料中的成分与环境介质发生反应的速率增加,加速文物的腐蚀与变形;而湿度降低和温度增大则会导致木器、铁器、织物、皮革表面开裂、起皮、脱落甚至碎裂。

2)有机体。有机体主要指的是环境中的微生物、害虫和霉菌等,由于地下环境中的有机体比较少,文物不会受到这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在挖掘过程中,附着于其表面的有机体开始在外界环境的催化下快速生长,再加上外界空气和土壤中的霉菌、微生物等有机体的大量存在,便会产生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变色以及有机体分泌物造成的不良化学反应,从而导致文物开始出现褪色、变色,特别是纸张、织物、皮革、木器等材质的文物甚至会遭受严重的虫蛀,以致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3)空气。空气中的氧气会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导致文物出现变形、褪色、结构松散等情况,同时可能与文物表面中的水分子结合对文物造成腐蚀,如果在酸性环境下还会导致锈蚀大范围扩大,对文物质量的影响较为严重。

1.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比较低,对于考古知识掌握比较少,且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在进行文物出土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所以无法实现整个流程的规范化操作,从而对文物造成损坏;第二,在考古发掘之前没有做好文物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考察工作,没有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导致文物在出土的过程中受到破坏。

1.3 文物材料因素

文物在地下埋藏年代久远,不同遗迹所构成的地下环境复杂而多样,墓葬中的文物材料也是丰富而多元。这些文物在长久的地下埋藏环境中,会或多或少地与地下环境中的介质发生反应,造成其在埋藏过程中就产生一定程度的腐蚀,导致其结构松散、材料孔隙分布密集而广泛等现象,不仅对水和空气的吸附能力大大提升,还会产生附着于文物表面和肌理的腐蚀物,如青铜器和铁器表面就会产生氧化物和氯化物等腐蚀物质。一旦将文物暴露于外界复杂的环境之中,其表面的腐蚀物便会发生剧烈反应,并受到光、水、气、物的影响,快速变质、变形甚至损毁,从而造成难以挽回的价值损失。

2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保护对策

2.1 注重文物信息及环境信息的考察工作

文物在出土过程中其自身材料特性和环境因素是造成文物损坏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出土之前就需要对遗迹所处的时代、文物的基础信息和材料特性等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估,对于出土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细致分析,提前制定好应急抢救措施来尽可能的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在分析文物信息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周围的环境因素,了解该区域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和有机物成分等,对可能对文物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针对性控制,只有在了解实际情况之后才能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在文物受到损坏时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对于各方面因素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控制,及时进行修复处理,实现对文物的全方位保护。

2.2 文物清理、固化和抢救工作同时开展

由于文物长时间在地下环境中,土壤中的物质会对文物表面造成一定的腐蚀,那么在出土之后就需要对文物表面的堆积物进行快速清理,一般采用指定浓度的乙醇和离水松土剂对表面物质进行清理,同时结合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清理工具,在短时间内完成清理工作。但是有些文物材料的性质较为特殊,在清理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松散情况,这就需要做好文物的加固处理工作,对于不同材料的文物所采用的加固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铁器和青铜器文物,主要采用环氧树脂或者配合二氧化硅的方法对松散或者裂缝问题进行加固处理;小型文物则采用植物绷带加固的方法,确保在清理和抢救之后不会出现破碎情况。在实际进行清理和加固操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文物的基本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保存好拍摄资料。对于不完整和无法修复的文物,在进行清理、抢救工作之后也需要使用专门的材料设备进行保护提取,对于各方面资料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续系统性、专业性修复工作的开展。

2.3 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进行调整控制

环境因素是影响文物质量及完整性的重要因素,在做好考古挖掘现场的勘察工作之后则需要选择在较为合适的时期进行文物出土,将温度和湿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文物在出土之前处于较为潮湿的环境,那么在出土之后就需要对文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加湿处理,让湿度与文物原来所处环境中的湿度保持一致;如果文物在出土之前的环境比较干燥,则可以对文物出土后的封存环境进行干燥处理;文物出土环境为水环境,那么在进行清理、加固和抢救之后则需要将其放置在清水环境中,这样才能降低环境因素对文物造成的影响。

2.4 密封材料的合理利用

一般文物在出土之后,都会放置在较为密闭的环境中以免环境中的物质对文物质量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实现密封材料的合理利用,将文物所处环境与外界环境隔离。以往在进行密封保存的过程中主要采取透明保鲜膜或者塑料袋进行隔绝处理,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多种密封装置和设备被研发出来,将其应用到文物保存中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持文物的完整性。

2.5 注重有机体的防治工作

有机体对文物的影响比较大,是文物出土之后需要重点处理的问题,要对有机体的特征和生长环境进行了解与掌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通常会选择具有高渗透、高扩散和低吸附作用的熏蒸药物,在这种环境中有机体无法生长和蔓延,同时也可以对文物中的微生物和害虫进行全面清理,能够取得良好的有机体防治效果。

3 结语

强化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保护抢救工作是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关键。只有做好现场发掘的保护工作,才能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依据,从而为人类历史文明的溯源以及实现更大的进步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婷,林艳慧.试析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5):158-159.

[2]徐浩.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No.132(9):100-101.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
婺源县古树名木调查和保护对策建议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遂平县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初探
沧州海洋生态环境与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