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排涝站总体布置设计

2020-10-27 06:26殷宪柱
治淮 2020年9期
关键词:杏花村泵站布置

殷宪柱 舒 楠 顾 双

(1.宿迁市水务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宿迁 223800;2. 江苏省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宿迁 223800)

杏花村排涝站建于1970年,装机5 台套,总功率775kW;1983年扩建2 台,增加容量310kW;1987年扩建3 台,增加容量465kW;1999年对杏花村排涝站实施了技术改造,更换10 台套电机和轴流泵;2000年杏花村排涝站实施了除险加固,将穿堤箱涵进行加固并向外河侧进行了接长,重建出口控制工程。经过多年的运行,技术状态差,运用指标无法达到设计标准,建筑物存在严重安全问题,达不到安全、正常运行要求,现对其进行拆建。

1 自然条件

根据勘察成果,站址土层自上而下分别为:①人工填土(Q4ml):灰黄、棕色、灰褐色,稍密。②粉质粘土灰黄色、灰色,软塑,局部可塑,偶见灰蓝色条带状高岭土浸染。③粘土(Q3al+pl):灰黄色-棕红色,可塑-硬塑,偶见细小砂砾。④砾石夹粘土(Q3al+pl):杂色,密实,砾石成分主要为石灰石、砂岩、硅质岩和燧石等组成,砾石大小不一,直径在0.5~8cm 不等,分选性差。⑤粘土夹砾石(Q3al+pl):灰黄色,可塑-硬塑,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高,韧性高,中等压缩性。⑥粘土(Q3al+pl):灰黄色,软塑,局部可塑,摇震反应无,干强度中等,韧性高,中等压缩性。⑦中风化灰岩(Tn):三迭系下统南陵湖组。青灰-灰白色,中-厚层状,中风化,该岩体多较完整岩芯,裂隙较发育,局部较破碎,岩溶发育。

2 总体布置方案选择

2.1 站址选择

杏花村排涝站的汇流主要是通过1#干沟、杏村排涝干沟完成,目前两条干沟水系基本完成,城区排水管网亦已与其连通,同时干沟均位于老城区,想改变现有的水系难度较大。同时原站址周边的供电、交通、管理等均已完善,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原站址选择基本合理,故本次工程采用原址拆建。

2.2 总体布置

2.2.1 总体布置方案比选

由于泵站位于1#干沟、杏村排涝干沟交汇处,其中1#干沟平行于堤防,杏村排涝干沟与堤防夹角为104°;现状白洋河堤防堤顶高程17.90m,堤顶宽8m,外边坡1︰3,内坡在高程14.50m 处设6m宽平台,堤脚平台高程11.50~10.00m,河道滩面高程为8.00~11.50m,滩面宽约120m。现根据这一条件对泵站总体布置进行比选。

方案一:泵室布置于现在泵室南35m,泵室与1#干沟闸、杏村排涝干沟闸呈品字形布置,两条干沟水流相汇后进入清污机桥、前池、泵站。 泵室轴线垂直于堤防,与杏村排涝干沟轴线的夹角为13°;与1#干沟夹角为85°。

方案二:泵室布置于现在泵室南14m 的引河内,泵室中心线平行于堤防且经过1#干沟闸闸室末端中心。 泵室轴线与杏村排涝干沟轴线的夹角为102°;与1#干沟夹角为2°。

上述两种方案对比见表1。

由表1 可知,方案一在占地、施工难易程度、运行安全、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方面等基本一致;方案一只是在进水条件不如方案二,而在出水流态及穿堤箱涵长度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故为进一步验证方案一的进水流态的合理性,本次工程采用Proe 软件对进水模型进行简化,运用CFX 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根据两条干沟不同的来水量确定四种工况,见图1。

表1 杏花村排涝站泵站布置型式优缺点对比表

根据模拟结果可知,工况二、工况三水流流态较好,工况一、四会出现局部回流区域;考虑到工况一、四均为一条干沟大流量来水工况,其发生的概率较小,同时泵站布置方案二也存在类似问题,故上述两种方案的进水流态差别不大,均满足要求。故本次设计推荐方案一。

2.2.2 泵站总体布置

杏花村排涝站采用堤后式布置,泵室布置于现在泵室南35m,顺水流方向依次布置导流段、清污机桥、前池、站身、压力水箱、穿堤箱涵、防洪闸。

泵站导流段采用钢筋混凝土悬臂墙,其北侧起点为杏村排涝干沟消力池末端翼墙终点,经北偏西54°直线段24.28m+36°圆弧段段(半径为10.00m)+12.30m 直线段与清污机桥北端侧墙衔接;导流墙南侧起点为1#排涝干沟闸闸室末端22.50m 处,其走向同现有翼墙走向(北偏西7°),经5.00m 直线段+83°圆弧段(半径为10.00m)+7.00m 直线段与清污机桥南侧墙衔接。

清污机桥采用墩墙承台、板式桥面结构,桥面顶高程为11.30m,共4 跨,单跨净宽3.7m,总宽18.40m。清污机选择HQN-3.7×6.3 型回转式清污机四台,栅体倾角为75°,配SPW800 型皮带输送机。

清污机桥与泵室间设置前池,前池顶高程从5.0m 以1︰6 斜坡渐变至高程2.80m,长13.20m;前池两侧设置扶壁墙,扩散角为16°,口宽从14.1m 渐扩至17.2m。

图1 两条干沟不同工况下的进水流态图

泵站选用2 台1200QZ-70(0°)+2 台900QZ-70B(-2°)立式潜水轴流泵,站身采用块基型结构,顺水流向长16.60m,宽15.50m。2#、3#机组采用簸箕型进水流道,圆矩异型扩管式直线型出水流道。1#、4#机组采用双向流道,以满足抽排、引水及自排的功能需要。泵室主厂房南端布置检修间、北端为控制楼(中控室、办公室、配电柜室等),控制楼与检修间、主厂房呈L 型布置;主厂房与检修间均为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控制楼为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压力水箱长17.5m,进口段宽15.5m,末端宽6.5m,箱内设置3 个隔墩,各分流墩以每台泵出水流速相等为原则确定,压力水箱末端顶板设置检修孔,孔顶设密封钢板层及顶部混凝土盖板层。

穿堤涵为两孔钢筋混凝土箱涵式结构,单孔尺寸为3.0m×2.5m(高×宽),共4 节,总长43.00m,涵洞出口设置防洪闸,配置两扇潜孔式平面钢闸门。箱涵出口设置消力池,总长9.0m,消力池底部设置反滤层。两侧翼墙采用直线+圆弧+直线布置形式。翼墙末端设置30.50m 长混凝土护底及30.00m 长混凝土护坡。

排涝站设集中管理区(同现有管理区),周边设置铁艺围墙围封。厂区内设置5m 宽沥青道路与现有厂区道路衔接,并与市政道路衔接,以便进、出泵站管理区。

为满足城市景观要求,在现有堤后滩面处设置景观步道,及沿导流墙的鹅卵石步道,工程区内的裸露地面均铺设草皮及栽植景观树木。

3 研究结论

根据杏花村排涝站的工程特点结合排涝沟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布置方案及进水方式。该研究采用Proe 软件对进水模型进行简化,运用CFX 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对设计成果提供了有利数据支撑。同时杏花村排涝站建成后,经近两年的运行,整体效果较好,达到设计要求,为同类型的泵站布置、方案比选和流态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杏花村泵站布置
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
泵站非常规进水前池的优化设计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要求
张家边涌泵站建设难点及技术创新实践
泵站检修维护与可靠性分析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讨
特别号都有了
神州几多杏花村
坦克的组成和总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