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建设分析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问题及发展途径

2020-10-27 05:50刘力榕
山西农经 2020年17期
关键词:道德建设乡村文化

刘力榕

摘 要: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从道德建设的视角分析发现,当前乡村文化振兴仍有一定不足。从道德建设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其发展路径,保证乡村文化建设的质量与效率,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稳步推进。

关键词:道德建设;乡村文化;文化振兴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7-005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G249         文献标志码:A

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应根据现阶段我国乡村文化的实际发展需求循序渐进开展。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虽然我国现阶段取得了良好成就,但从道德建设的视角来看,乡村文化振兴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寻找发展路径,有利于维护我国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1  道德建设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主体缺失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对文化主体的把握,而文化自身作为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有利于创建集体人格。现阶段,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作为乡村道德建设主体的农民以及乡村文化工作者往往没能充分发挥自身在乡村文化振兴以及道德建设中的作用[1]。出现这一问题的首要原因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大部分乡村居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以及发展机遇选择前往城镇务工,导致出现乡村空心化现象,且留居于乡村的主要人群为未接受过教育或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弱妇孺。同时,从事乡村文化工作的人员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自身的权益以及文化活动资金难以得到保障,导致其缺乏工作积极性,放弃工作或转行的情况时有发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工作受到阻碍。另外,一些地区的基层政府在展开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道德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乡村道德文明创建与发展受到影响。

1.2  文化资源丢失

就乡村文化而言,其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深化的。受现代文化、西方文化、城市文化的影响,乡村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农耕文明产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受到了冲击,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道德建设资源得不到保障,逐渐失去生存环境。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文化也不断丢失,一些乡村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日渐消亡。例如一些乡村传统文化虽然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但仍然存在传承困难、手艺失传、内容丢失等问题。这些乡村文化资源的丢失,使乡村村落的文化建设与振兴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1.3  建设模式单一

乡村文化是基于乡村自身的地方文化特色发展出来的,但我国部分地区在落实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在道德建设方面存在“一刀切”现象,导致乡村文化道德建设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在“一刀切”模式下,相关人员按照城市的发展路线建设与改造乡村文化,导致文化建设活动违背了道德发展规律,使乡村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基于城市道德建设体系建设乡村道德体系,不仅忽略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根本差异,也违背了道德建设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道德建设发展跨度过大,使乡村文化建设缺乏基础,难以保障实际效果。这是因为城市道德建设以建设个体道德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会公德建设,而乡村基于此模式发展时,由于个体道德尚未得到良好建设,直接开展社会公德建设必然会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

现阶段,部分乡村在道德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自身的文化道德水平基础,一味开展文化精神活动,导致不同乡村居民在道德层次培养上的差异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一些地区虽然搭建起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但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道德建设没有结合乡村居民的实际道德需求进行落实,使乡村文化振兴与建设流于表面,难以取得预期的建设成果。

1.4  道德意识薄弱

在道德建設视角下,分析乡村文化振兴过程可以发现,在新时代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传统乡村中以血缘为道德体系构建基础的乡村文化已经逐渐消亡。在这种背景下,由于乡村新的社会公共道德体系尚未完善,导致乡村公共道德的整体表现效果较差[2]。基于农耕文明而发展的乡村文化一方面为乡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品德与道德素质培养基础,另一方面也使乡村文化存在一定弊端。乡村公共道德在整体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公共道德意识薄弱、公共空间行为缺乏规范、公共场合举止不雅等问题,例如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与规范,便会表现出个人利益至上的问题。面对社会问题时,人们缺乏基本的责任感与正义感,导致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无法得到弘扬,影响公共道德建设的整体效果。

2  道德建设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路径

2.1  基于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建设

为了解决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道德文化建设主体缺失的问题,需要从乡村的特点出发,避免人员流失。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从经济建设出发,通过创造主体利益,为农民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农民乐于留在乡村。结合农民的发展意愿,采取针对性的文化措施,提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展开相应的文化和经济建设活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此,应结合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保障文化建设的质量。从农业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一体化措施,推动经济建设,为农业文化振兴提供基础。例如某村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基于当地的生态与文化资源特点,构建起成体系且完整性良好的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提升了经济效益,缩小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留住了更多居民。

在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从转变政府基层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出发,召开一系列培训会议,使其能够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相应调控措施,保障经济与文化道德协调发展。在道德文化建设过程中适当增加投入资金,通过完善文化产业制度,使基层文化工作者基于良好的物质保障与制度扶持,积极高效地展开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2.2  挖掘文化精髓,传承优秀文化

我国的乡村文化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的优秀文化是对乡村传统人文精神、道德风范、乡土感情的集中表现。这就说明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对加强乡村文化道德建设和振兴乡村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在研究乡村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道德文化通常基于传统的道德关系进行构建,是对利他关系的一种建设与利用。通过对传统乡村优秀文化精髓的挖掘与传承,能够更加高效地协调乡村居民的道德关系。

为此,要立足于乡村的文化特色,结合其实际发展需求,挖掘各种传统文化资源。对于亟需进行保护的文化,应在地方政府的带领下积极申报文化遗产,结合文化保护与发掘的实际需求,合理开发利用,在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同时,推动乡村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对于一些发展相对良好的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资源,政府要结合相关措施,确保传统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同时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为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助力。在挖掘文化精髓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传统文化出发进行调控,还要宣传乡村的好人好事、先锋模范,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基层人员要发挥道德服务意识,帮助居民解决问题,服务于居民与乡村的发展,打造乡村的整体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资源挖掘与乡村文化振兴协调发展。

2.3  立足建设需求调控发展方向

想要解决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建设模式单一等问题,需要在展开相关建设活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贴近人民的思想,使乡村居民的整体道德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为此,在展开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基层,了解乡村不同文化层次的居民对文化的需求,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调控。以某村为例,通过设立村民意见箱,保持与村民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了解村民最真实的需求,合理安排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内容,确保乡村文化活动项目以及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结合基层道德文化建设的需求,实现文化内容的集中供给,使乡村文化振兴项目的展开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保障其实际应用效率,更加深入且有效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配合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产品的丰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效率,配合对其发展与应用方向的调控,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此外,相关管理人要结合当前区域的实际发展需求,举办符合乡村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带领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中,提高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培养个人道德意识出发,逐渐培养公共道德意识,实现乡村地区文化繁荣发展。

2.4  强化宣传教育,创造道德氛围

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的本质,从整体上营造乡村文化氛围。为此,需要根据道德建设的实际需求,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利他关系,满足主体利益需求。基于道德建设,从文化产业、矛盾缓和、文化培训等多个方面出发,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与繁荣发展[4]。

在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过程中,要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以及制度保障的相互配合,根据乡村的文化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优化宣传教育措施以及途径。加强思想引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乡村居民的心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乡村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能够紧随时代的发展[5-6]。

要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使其逐渐成为乡村居民的一种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在营造文化氛围的过程中,让居民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与“精华”,培养文化自信。通过加强乡村居民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感情认同,发挥道德氛围的作用[7-8]。

道德文化宣傳教育能够使道德文化的影响力更加深远持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乡村居民的道德文化意识。例如某地通过开展道德大讲堂活动,深入展开对乡村居民的道德建设工程,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需求,强化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道德建设工作,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9]。

3  结束语

从道德建设视角看,乡村文化振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建设主体缺失、文化资源丢失、建设模式单一、道德意识薄弱等方面。为此,需要基于经济发展开展文化建设,挖掘文化精髓,传承优秀文化,立足建设需求调控发展方向,强化宣传教育,创造道德氛围,保证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佳惠.乡村文化振兴实现路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6):34-35.

[2]焦航.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戏剧之家,2020(5):220.

[3]吴永明.振兴乡村文化  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J].农家参谋,2020(4):250.

[4]朱李玲.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问题及出路——基于道德建设视角[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7):119-123.

[5]李军星.文化振兴筑牢乡村振兴根基[N].贵州日报,2020-08-05(008).

[6]郑铁.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大连乡村文化建设研究[J].时代经贸,2020(21):61-62.

[7]江婷婷.浅谈特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J].大众文艺,2020(13):8-9.

[8]李泽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9]张世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9.

(编辑:郭  颖)

猜你喜欢
道德建设乡村文化
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反思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浅谈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探索?
道德观建设在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模式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