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编制的策略研究

2020-10-27 09:47张云峰张治
中国信息化 2020年9期
关键词:问卷规划区域

张云峰 张治

规划对于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区域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入手,指出系统编制规划的必要性,提出以编制方案、调研分析、制定规划、咨询论证作为指标,建立一条规划编制的路径,并指出了指出规划注意事项。本文可以为业内研究、管理和实施规划提供参考及借鉴。

一、引言

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对全局教育信息化政策落地、规划实施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教育部公布了“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名单,有些区域受困于地区教育、经济、历史等综合因素,教育信息化始终处在低位发展阶段,限制条件与发展缓慢造成的矛盾日益严重。不同区域规划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都应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充分掌握本地实际情况和相关客观数据,对未来教育及信息技术发展充分研判,确立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任务,指导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面临的挑战

区域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发展流程,而是多主体(如政府、高校、中小学、企业等)参与,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目前,针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应关注规划“超前”与“滞后”的问题。规划“超前”通常是指“小区域与大规划的不匹配”,主要表现为教育人口规模预测、教育经费预算、教育项目效益产出的超前规划。规划“滞后”通常是指“小规划无法引领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发展认识不到位、基础环境不完善、规划内容不够具体的滞后规划。为避免规划“超前”和“滞后”,需要注意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主要面临的挑战:

(一)区域和学校之间存在“信息孤岛”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校内的业务系统大多由各学校主导完成,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也缺少技术及功能的长期规划。区域、校内和校际信息资源难以动态共享,以至于出现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二)缺少数据实时汇总,数据支持决策难

在区域教育主管机关单位中有统计数据查询难的问题,在各个部门、学校的信息系统有些是分散独立建设运行的。从而缺乏对业务数据的再分析,从而导致现有的系统无法支持教育主管单位取得下属单位及学校真实的全局统计数据。

(三)缺乏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未形成共建共享機制

目前的数字教育资源数量虽大,但与学科教学相配套的资源缺乏,教师教研和备课过程中很难找到能够满足其教学需求的优质资源。区域间和区域内学校间名师资源、特色资源来源相对单一,资源建设主要依靠学校教师,知识产权不明晰,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

(四)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即将改变未来教育形态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给现行的教育体系带来了冲击,如何将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如何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这都成为了当今迫切的命题。

三、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编制方法路径

在目前的国内教育行政体系,区域教育行政主要覆盖基础教育阶段,在规划、投资、管理与应用推进等方面都具有区域性特征,实行的是“以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作为落实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最小单元,由于学校之间信息化既有一定的同质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区域管理部门在教育信息化规划设计、管理指导、督导评估等方面,可有效支撑学校改善信息化环境、共建共享数字教育资源、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等,进而支持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结合各地通用需求,本文提出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以编制方案、调研分析、制定规划和咨询论证作为指标,并明确指标的具体要求,从而建立一条规划编制的路径,供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参考和借鉴。

(一)编制方案

编制方案是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在制度方面考虑的首要问题。

1.建立组织架构

从人员组织方面: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和协调规划的编制工作;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具体推进编制工作。从协作机制方面:明确专家的隶属关系、职责范围。

2.制定时间计划

从时间安排方面:给出清晰的时间节点、工作内容,相应工作责任到人。从编制要求方面:确立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明确规划编制定位和思路。

(二)调研分析

调研分析是在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之前,进行预先设计的活动,主要包括文献资源收集、调查问卷设计、访谈提纲设计、实施调研和撰写分析报告等工作。

1.确立调研背景

调研目的主要是在采集区域各个方面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议的基础上,掌握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亟待改善的地方,为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引和依据。调研对象应包含区域和学校两个层面,分线上调查问卷和现场访谈两部分进行。其中线上调查问卷针对区域管辖内的学校和教师;现场访谈涉及区域领导和管理层,各学段学校领导层、信息化分管领导以及信息化应用教研组组长等。

2.设计调查问卷

设计调查问卷需要明确调查的维度和对象逻辑关系,可有效确立教育信息化核心概念的范围、变量和指标,收集详尽调查信息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一步了解教师的痛点、难点和痒点。

完成问卷初稿后,可邀请相关领域的同行或专家,对问卷的概念维度、总体结构、问卷设计、选项编排等进行总体评价,并抽取部分用户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情况,进行问卷信效度检验,对问卷进行重新修订和调整实施方案后,就可以发布问卷。对于问卷选项的有效性检验,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此验证问卷是否达到显著性差异。对于测验问卷内部的一致性,可采用教育测验中最常用的信度评估工具——克隆巴赫系数公式α=(n/(n-1))(1-∑Si2/St2),当系数小于0.6表示信度不理想,当大于0.8表示信度较理想。

3.设计访谈方案

在确定区域教育信息化调研维度的基础上,可以确定访谈提纲,并根据不同对象可预先设计不同的追问。将通过访谈得到的资料转化为访谈提纲题目中的分类记录文档,再将记录文档进行编码。在进行编码时,先详细的反复阅读访谈记录资料,遇到有意义的词语、句子,就将他们标注出来。最后,结合访谈提纲中的问题对这些编码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形成访谈报告。

4.形成分析报告

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开展现状调研后,基于收集到的问卷信息数据和访谈内容,进一步梳理并分析,以数据和实例为依据,说明区域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应用、教育管理和师生素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存在哪些问题。

(三)制定规划

规划制定的基本方式就是文本撰写,通过明确教育信息化规划指导思想,梳理任务总体列表,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构建信息化指标模型,分析每项任务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价值性,最后确立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相关项目。

1.明确规划指导思想

在确立规划指导思想,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关注“三个感”和“五个度”。以师生获得感、辛福感和安全感是否得到满足,以信息化赋能的增值度、新型学习体验的丰富度、区域信息化环境和数据的融合度、信息化助推教育理念的辐射度、降低师生的负担度是否得到重视,作为衡量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定位和战略高度。

2.构建信息化指标模型

通过研究顾小清、林阳、祝智庭等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分别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评估教育信息化的效果和效率,并审视未来的挑战;吴砥、尉小荣、卢春、石映辉等研究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五大核心要素。可以发现规划任务重点聚焦在提升教育现代化治理水平和体系、提升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教育数据应用、提升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等方面。根据不同时期的规划任务,梳理了在不同阶段,教育信息化所呈现的显著特征,其指标特征如图1所示。

3.确立规划主要任务

通过建立教育信息化指标模型,分析各项任务的执行难度系数、财政情况、预期效益、具体措施等,进一步明确各任务的重要程度和优先级。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优化区域教育基础环境,密切研究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计算教育学发展的科学性、先导性和创造性。

(四)咨询论证

对规划文本草案进行咨询和论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合理评估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进一步对规划文本草案作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正式文本。

1.征求区域内部意见

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区域各条线各部门对规划文本草案的意见和建议。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不应该只是区域教育信息化部门的规划,而是应该纳入区域教育整体规划中去,同时也需要得到区域财政、编办、规划等单位的配合和支持。

2.组织专家论证

聘请高校、行业单位、相关企业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信息化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成立专家咨询组,对规划文本草案进行咨询和论证。专家以中立的视角,开展针对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的评估和论证,可以从政策咨询、资金安排、项目执行、风险管理等方面给出建议。

四、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参考框架

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的最终都会落实到大大小小的各种任务和项目,王方以区域教育信息化决策者的视角,从区域历史积淀、困难与挑战分析入手,提出实施智慧教育工程等6项新举措;张学虎以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者的视角,掌握并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内涵,提出区域需建好三层架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服务支撑、业务应用服务;王继新、张伟平等以观察者的视角,提出促进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四种模式。决策者、管理者和观察者的关注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通过分析,将共性任务可总结为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应用、教育管理和师生信息素养。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特征,本文研究建立了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参考框架(如表1所示),区域可对照任务和发展阶段,明确当前的重点项目。

(一)系统布局,构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

在起步应用阶段。区域应关注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比例,注重网络接入的稳定性和便捷性,合理配置师生的教学终端数量,保障信息化环境能有效支撑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在融合创新阶段。区域可依托“云、大、物、移”等新技术的在教育领域应用为前提,采用部署上云和购买服务的方式,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城域网基础硬件设备配置、网络改造管理,同时逐步完善针对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行政服务等不同业务场景的智能设备的配备,以及基层学校标准化互联网环境的建设,实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云-网-端”一体化智慧环境。

(二)共建共享,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开放服務

在起步应用阶段。区域应先制定数字教育资源目录体系和标准,鼓励学校教师开发适应学科教学的优质资源,资源应用融入备课、课堂授课、作业测评等教学环节。

在融合创新阶段。区域应推动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上的机构开发并集聚优质资源,积极探索“知识图谱”、“数字(智能)教材”等新型数字教育资源,让教育知识传递精准有效,让教育知识内化更为彻底。

(三)优化创新,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

在起步应用阶段。区域、学校应鼓励教师使用信息化工具和软件开展教学活动。区域通过建设“应用商店”,支持教师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选用教学应用。学校通过校本研训,支持分层、分类开展教学应用培训,以点带面推动全学科信息化教育应用推广。

在融合创新阶段。区域应推进区域构建智慧教育环境、学校创设智慧校园体系、课堂呈现智慧教学形态等“三个智慧”教育模式。依托区域教育大数据中心,实现有效数据、关键数据的抓取、采集、分析,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教与学业务、教育监管评估、教育决策支持等应用。

(四)统筹协调,完善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

在起步应用阶段。区域应建立教育数据管理办法和规范,实现区域内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管理和统一数据安全,在新课程和中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做好学籍管理、招生报名、综合素质评价等基础性教育信息系统的应用。

在融合创新阶段。区域可利用信息技术,以推进教育教学评估、教育政务管理和督导评估业务为要点,优化教育业务基础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把控各级各类学校综合办学能力的发展,实现科学化地教育决策。

(五)内涵发展,推进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

在起步应用阶段。以提高信息化学习能力为目标,补齐师生在信息化技能方面的短板,积极组织并落实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追求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教师的常态化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等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融合创新阶段。设置区域、学校首席信息官(CIO)岗位,参与教育系统CIO培训项目,培养战略思维和管理技能,增强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增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环节之间的耦合程度,满足教师利用智能技术开展学情综合分析,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教学。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完善“以体验感知为引入,以项目实践为载体,以创新应用为导向”的培养方式,逐步实现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转变。

五、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注意事项

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随着时间变化,其内容也会发展变化,要在总结前期经验与成绩的基础上,注意当前规划与前期规划如何有效结合,研究长期任务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实现规划“从前至后”。

信息化规划绝大部分是满足教育教学业务需求为最终目标的。所以,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与业务部门充分交流沟通,明确哪些是当前重点任务,如何在面上整体提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保障机制建设,树立教育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实现规划“从点至面”。

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首先是研究并解决区域内共性化和通用性的问题,其次也要考虑规划的可扩展性和适当的弹性原则,为适应未来技术发展与教育深度融合奠定基础,通过信息化为区域提供更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更精准化的管理、更科学化的决策,实现规划“异同结合”。

六、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区域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从共性的角度提出规划编制的路径,以框架作为参考坐标系来审视未来发展,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将从起步应用向融合创新转变。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编制的研究,在后续需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动态和复杂性,加强国内外政策和理论学习,结合区域实证研究,在更多的数据支撑下不断完善,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思路和依据。

作者單位:上海市电化教育馆

猜你喜欢
问卷规划区域
分割区域
擦桌子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区域发展篇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