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计算方法在肃宁-大王庄构造带的应用

2020-10-29 01:15张建山于海军陈京原张玉新张豫东孔维韬
录井工程 2020年3期
关键词:试油储集层含油

张建山 于海军 陈京原 张玉新 张豫东 孔维韬

(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二录井公司)

0 引 言

20世纪70年代,岩石热解分析技术开始进入现场,广泛应用于评价烃源岩品质和储集层含油性[1]。该方法作为其他录井技术的重要补充,可以在现场及实验室快速、有效地对储集层含油性进行定量化评价,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9]。

岩石热解分析技术获得的一项重要参数是热解烃总量。目前,对于该参数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仅仅是比较其数值的高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热解烃总量参数受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比如储集层物性、含油性等,往往相近的热解烃总量数值却反映不同的地质因素,多解性较为明显,难以判别真实的储集层流体性质,应用效果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本文将从岩石热解录井技术的基本原理出发,综合利用储集层物性参数及含油性参数,提出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的计算方法,以期得到更好的应用效果。

1 岩石热解分析技术原理

从地下获取岩石样品后,将其置于特定的热解炉中进行升温操作,样品中的烃类和干酪根就会发生挥发和裂解。之后,通过使用载气进行吹洗将其带入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烃类的量就会转化成为相应的电流信号,可以测定出各组分含量以及峰顶温度,由此实现对含油性的定量化评价[10-11]。

岩石热解分析技术测得的原生参数主要包括:

(1)S0:在90℃温度下测得的单位质量样品的烃总量,即气态烃,mg/g。

(2)S1:在90~300℃温度下测得的单位质量样品的烃总量,即液态烃,mg/g。

(3)S2:在300~600℃温度下测得的单位质量样品的烃总量,即重质组分、胶质、沥青质等重烃,mg/g。

(4)Tmax:S2峰峰顶温度,℃。

利用这些原生参数,可以计算一系列岩石热解派生参数[12-13]。其中,最常用的派生参数为热解烃总量(Pg),其计算公式为:

Pg=S0+S1+S2

(1)

式中:Pg为热解烃总量,mg/g。

热解烃总量可以对储集层含油性进行有效评价。但是,储集层含油气丰度的决定因素不仅是含油性,还包括储集层物性,因此该参数并不能准确反映储集层流体性质,必须采取一定的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储集层物性、含油性的影响,由此得出新的参数,来准确评价储集层流体性质。

2 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计算方法

热解分析样品由岩石骨架、烃类、地层水组成。热解烃总量主要受储集层物性、含油性的双重影响:储集层物性越好,有效孔隙度越大,所能储存的烃类就越多,热解烃总量越大,反之则越小;含油性越好,含油饱和度就越高,热解烃总量越大,反之则越小,如图1所示。然而,传统的热解烃总量并未将这两种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例如,Pg值较低时,可能是由于储集层物性较差造成,此时呈差油层或干层特征;也有可能是由于含油性较差造成,此时呈油水同层或含油水层特征。由此可见,相近的Pg值能代表不同的储集层流体性质,存在多解性,仅仅通过Pg值的高低难以进行有效判别。

图1 储集层物性、含油性对热解烃总量影响示意

储集层流体储存在岩石孔隙中,储集层所含流体的总量主要取决于有效孔隙度的大小,必须通过热解烃总量、储集层有效孔隙度综合计算来还原真实的含油气丰度。为此,提出“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的概念,即:样品中烃类的含量与样品有效孔隙体积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2)

式中:Ko为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mg/cm3;mo为样品中烃类的质量,g;Vp为样品的有效孔隙体积,cm3。

公式(2)中,mo、Vp均是未知数,必须通过其他参数进行计算获得。

mo可根据热解参数计算。热解烃总量的大小为岩石样品中烃类的质量与样品总质量的比值,样品总质量为岩石骨架、烃类、地层水的质量之和。由于地层水的挥发性较好,样品从收集、运输、取样到分析,经历的时间较长,已基本挥发完毕,地层水质量可忽略不计,实际的样品总质量为岩石骨架和烃类的质量之和。因此,热解烃总量的计算公式为:

(3)

式中:ms为样品中岩石骨架质量,g。

由公式(3)可求得mo:

(4)

Vp可根据岩石物性参数计算。样品有效孔隙体积为岩石总体积与岩石有效孔隙度的乘积,即:

Vp=Vsφ

(5)

式中:Vs为岩石样品总体积,cm3;φ为有效孔隙度,无量纲,由测井参数或岩心物性分析参数查得。

(6)

将公式(4)、公式(6)代入公式(2)中,可求得Ko:

(7)

以大王庄构造带LX-101x井3 511.0~3 513.4 m显示层为例进行计算说明。该段热解烃总量(Pg)为10.19 mg/g,有效孔隙度(φ)为0.151,岩石密度(ρs)为2.41 g/cm3。

计算结果为:

3 建立解释图板

由上文分析可知,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综合利用了储集层物性参数及含油性参数,该参数与物性参数结合,根据两者配置关系,可以有效判别储集层流体性质。为了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将该方法在饶阳凹陷肃宁-大王庄构造带LX-10x等29口井共计65层试油数据展开应用。以有效孔隙度为横坐标,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为纵坐标,建立解释图板(图2)。该图板显示,不同流体性质分区较为明显,效果良好。

图2 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与有效孔隙度解释图板

根据试油数据及解释图板,分析总结典型油层、油水同层、差油层、含油水层、水层、干层的储集层物性、含油性特征及其配置关系。

(1)油层:储集层物性、含油性均较好,储集层有效孔隙度普遍大于0.14,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普遍大于160 mg/cm3。

(2)油水同层:储集层物性较好,有效孔隙度普遍大于0.16;含油性中等,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介于90~160 mg/cm3之间。

(3)差油层:储集层物性、含油性均中等,有效孔隙度介于0.09~0.16之间,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介于100~240 mg/cm3之间。

(4)含油水层、水层:储集层物性跨度范围较大,有效孔隙度介于0.13~0.25之间;含油性较差,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普遍低于100 mg/cm3。

(5)干层:储集层物性、含油性均较差,有效孔隙度普遍低于0.12,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普遍低于150 mg/cm3。

4 应用效果分析

以饶阳凹陷肃宁-大王庄构造带NG-X井等14口井共计22层试油层位为依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其中共有17层试油结论与解释结论相吻合,符合率为77.3%,能够满足生产需求。下面以其中4口井为实例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说明。

4.1 NG-X井

NG-X井是部署在饶阳凹陷肃宁构造带的一口预探井,井段3 271.8~3 277.0 m见良好油气显示(图3),进行井壁取心2颗。该井段有效孔隙度为0.143,岩石密度为2.36 g/cm3。

井深3 274.0、3 275.2 m的2颗井壁取心热解烃总量分别为16.20、14.91 mg/g。经计算,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分别为271.8、249.8 mg/cm3,数值较高,同时物性较好,符合油层特征,解释图板均位于油层区域(图2中1、2号解释层),综合解释为油层。

相应井段以射流泵方式进行试油,产油7.11 m3/d,累产油19.23 m3,试油结论为油层。

4.2 LX-59x井

LX-59x井是部署在饶阳凹陷大王庄构造带的一口开发井,井段3 693.0~3 713.4 m见良好油气显示(图4),进行井壁取心2颗。该井段有效孔隙度为0.138,岩石密度为2.40 g/cm3。

井深3 708.4、3 710.0 m的2颗井壁取心热解烃总量分别为9.40、7.13 mg/g,该数值符合差油层或油水同层的特征,仅依据该参数难以对储集层流体性质进行有效判别。经计算,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分别为165.0、124.9 mg/cm3,数值中等,同时物性中等,综合来看符合差油层特征,解释图板均位于差油层区域(图2中3、4号解释层),因此综合解释为差油层,并建议对该井段进行压裂改造。

图3 NG-X井录井综合图

图4 LX-59x井录井综合图

相应井段进行试油,压裂前以抽汲方式试油,产油2.07 m3/d,试油结论为差油层。采用压裂改造措施后试油,产油8.14 m3/d,获工业油流。

4.3 NX-8x井

NX-8x井是部署在饶阳凹陷肃宁构造带的一口预探井,井段3 443.4~3 448.0 m见良好油气显示(图5),进行井壁取心1颗。该井段的有效孔隙度为0.189,岩石密度为2.28 g/cm3。

井深3 446.0 m井壁取心的热解烃总量为11.02 mg/g,该数值符合差油层或油水同层特征,仅靠该参数难以进行有效判别。经计算,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为134.4 mg/cm3,数值中等,同时物性较好,综合来看符合油水同层特征,解释图板位于油水同层区域(图2中5号解释层),综合解释为油水同层。

相应井段以抽汲方式进行试油,产油18.74 m3/d,产水4.86 t/d,试油结论为油水同层。

4.4 LX-9x1井

LX-9x1井是部署在饶阳凹陷大王庄构造带的一口预探井,井段3 072.0~3 073.0 m见气测异常(图6),进行井壁取心1颗。该井段的有效孔隙度为0.200,岩石密度为2.40 g/cm3。

井深3 072.0 m井壁取心测定的热解烃总量为6.13 mg/g,从该数值来看,介于油水同层与水层之间,难以区分。经计算,单位孔隙体积烃总量为74.0 mg/cm3,数值较低,同时有效孔隙度较大,说明含油饱和度低,符合水层、含油水层特征,解释图板位于水层、含油水层区域(图2中6号解释层),综合解释为水层。

相应井段以抽汲方式进行试油,产水6.95 t/d,试油结论为水层。

图5 NX-8x井录井综合图

图6 LX-9x1井录井综合图

5 结束语

(1) 岩石热解分析技术是评价储集层含油性的有效手段,但是热解烃总量受储集层多种因素影响,多解性较为明显,应用效果受到一定限制。

(2) 从热解烃总量的影响因素出发,综合利用储集层物性参数及含油性参数,提出单位孔隙体积热解烃总量的计算方法,消除了多解性的影响。

(3) 以该方法为基础,综合物性参数、含油性参数及其配置关系,建立综合解释图板,发现不同流体性质之间区分效果较好。

(4) 对该方法在饶阳凹陷肃宁-大王庄构造带进行试油验证,吻合率为77.3%,可以满足现场需求,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试油储集层含油
姬塬油田麻黄山地区长4+5和长6储集层敏感性差异评价
试油工艺技术分析研究
井下作业试油工艺技术探讨
YX区块含油胶体再利用的可行性*
如何加强试油监督管理
葡萄花油田水平井试油仪器及工艺优化研究
酸调质—氧化降解法提高含油污泥的沉降性能
川中震旦系灯影组储集层形成及演化研究
铁路含油污泥焚烧的特性
花岗岩储集层随钻评价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