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2020-10-29 02:06
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住房问题宜居深圳市

8月28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学凡在一场发布会上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学习榜样,未来深圳市60%市民将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

为什么提出要学习新加坡?这是因为深圳和新加坡有相似之处。两地都是经济实力强、人口规模大的城市,同时城市用地相对紧张,造成居住矛盾比较突出。

当前深圳人均居住面积仅有27.8平方米,低于国家和广东省最低标准线。为解决住房问题,深圳曾在2018年借鉴新加坡住房模式进行“二次房改”,即将政策性住房(人才房、安居房、公租房)的占比提升至六成,让中低收入的人们得以改善居住环境。

对此,有专家认为虽然“新加坡模式”的理念不错,但在具体落实中或许存在一定难度。因为供地短缺问题是制约深圳住房发展的瓶颈。据深圳市住建局今年发布的《住房发展2020年度实施计划》显示,9M居住用地占全市总建设用地的22.6%,远低于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25%-40%的下限标准。此外,深圳学习新加坡模式后如何实现教育、医療等配套资源的平等分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深圳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共住房建设行动,大规模建设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以及公共租赁住房。深圳将全面落实中央“房住不妙”要求,加快推进公共住房建设,确保做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着力构建深圳市安居工程的“基本盘”,以创新的举措稳定市场预期,努力做到“住有宜居”,破解大城市住房困难的困局。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深圳在解决住房问题上正在进行大胆探索,相信这些创新举措,将为我国各大城市解决住房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猜你喜欢
住房问题宜居深圳市
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育工作推进会召开
难考的驾照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多种数学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
基于多种数学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
An Analysis of Mobile Equipment on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Development
最宜居的多元文化之城——多伦多
深圳市模型运动协会第十九期遥控航空模型飞行员执照公示
商品房去库存压力下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