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2020-10-30 13:1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 2020年0期
关键词:气象研究生同学

2020年3月25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组织召开毕业答辩相关事宜视频会。2020届全体博士及硕士毕业生共60名毕业生参加会议。研究生部就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匿名评审、答辩流程、学位材料提交、就业协议书签定注意事项、就业派遣等事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受新冠疫情影响,毕业生虽无法返院,但“停课不停学”毕业班的学生均在家远程进行科研工作,为学位论文答辩做好充足的准备,研究生部也尽力服务全体学生,并针对特殊时期的答辩及就业派遣等事宜做出相应的调整。此次会议研究生部就答辩期间各项事宜及流程做了详细说明,并对特殊时期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一定程度上安抚了毕业生紧张的情绪。

2020年6月5日和8月7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第十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先后两次召开会议,审议2020届第一批和第二批研究生学位申请以及增选研究生导师实施办法,19位学位评定委员出席,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徐祥德院士主持会议。气科院学位申请评议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研究生导师增选工作依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增选研究生导师实施办法》。研究生部汇报了2020年两批申请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情况、学科组审议情况以及2019年度导师增选工作准备情况。学位委员会经过审议和投票,决定授予第一批6名毕业生博士学位和31名毕业生硕士学位,授予第二批6名毕业生博士学位、12名硕毕业生硕士学位,增选了2019年度研究生导师。会议期间,与会学位评定委员还就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提出许多良好的建议。2020年,气科院共有12名博士研究生和43名硕士研究生取得了相应学位。2020年气科院共招收104名研究生,其中硕士研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29名。

2020年8月9—11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举办了2020年全国大气科学领域优秀大学生培训班(暑期学校)暨优秀大学生“云端”夏令营,在为期两天半的活动中,气科院精心安排了开营仪式、专家报告、研究所专题讲座以及营员自我展示等系列活动,为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优秀学子以及气科院师生搭建起一个相互了解、互动交流的平台。开班仪式上,研究生部副主任石爱丽介绍了气科院的基本科研、学习和生活情况。3位气科院高年级同学介绍了自己在气科院的学习、科研经历。此次培训班安排了27场专家报告,内容涉及天气气候、大气成分、生态与农业气象、人工智能、云雾物理、城市气象、高原气象等,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力图使同学们了解各研究方向和学科前沿动态,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以便未来在大气科学领域更好地发挥特长。气科院各研究所(中心)主要负责人向学员们介绍了各单位的定位、主要研究方向、成果及优势。营员们通过聆听专家报告、研究所介绍以及提问交流,经历了不同思想和智慧的碰撞、实践和探索的交融,感受到了气象人执着进取的求学精神、谦逊的品质和崇高的风范。

2020年9月22日,为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级全体硕士研究生在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科普中心王省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气象局大院内的主要科普基地。在中国气象频道第一展播室,主持人王玮玮介绍了《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开播四十周年来的成果和气象影视服务的相关设备和流程,同学们纷纷体验了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感受。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王英杰详细介绍了“天镜”气象综合业务监控平台以及我国在气象通信、气象数据、气象超算、气象政务方面的飞速发展历程。国家气象中心黄珣副主任为同学们介绍了中国气象局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派-曙光”的主要构造和相关原理,同学们也对气象新领域的研究和未来高性能计算系统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央气象台杨超介绍了天气会商、气象预报预测及汛期天气形势有关情况,随后,同学们观看了中央气象台“建台70周年”纪录片,了解了中央气象台1950年成立以来创造的辉煌历史。国家卫星中心柯玲就国内外卫星的发展历史和我国气象卫星的基本知识为同学们进行了科普,使同学们对风云气象卫星应用、发展情况有了深入了解。最后,同学们来到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参观学习,科普中心刘波主任鼓励大家学习了解气象历史,领略气象文化氛围,并积极加入到气象科普的队伍中发光发热。科普中心讲解员刘昕带领同学们参观了中国气象科技展览馆,介绍了气象事业由古至今的发展史、现代气象科技及应用等。此次参观培训活动,既是落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的具体行动之一,也使同学们近距离地观摩了中国气象局各科研、业务工作和观测平台,领悟了气象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国家的需求,推进了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学思想的传播,弘扬了气象科学精神。气象事业陪伴着祖国母亲一路走来,栉风沐雨,不忘初心,作为一代气象学子,将致力促进科研资源的科普化,怀揣梦想,砥砺前行。

2019 级全体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020年10月12—18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联合北京市气象局人事处组织了2019级全体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使研究生走进基层一线,深入了解北京市气象业务发展现状与气象科研业务,提高研究生从事实际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10月12日,全体研究生在北京市气象局参加了全国天气会商,参观了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环境中心等业务部门,听取了北京市气象局整体情况、气象观测预报业务、气象服务工作等报告,了解了“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数值模式—天气会商”4个过程的具体工作和信息交换过程,对气象观测预报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气象服务于公众的过程以及气象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0月13日,同学们参观了北京市气象台,听取了关于天气预报业务的详细介绍并近距离学习了基层预报软件和预报流程。在声像中心、气象服务中心和信息中心,同学们了解到了天气预报录制过程。10月14日,同学们听取了北京城市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情况和代表性工作的介绍,了解了城市研究院作为北京气象研究的龙头和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气象科技的一面旗帜,“睿图”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发展更让同学们领略到了气象领域的前沿科技创新发展。同学们参观了海淀区气象局气象观测场,并详细了解了目前使用的自动化观测设备、海淀区气象局的基本情况和重点工作。通过一天的实践,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基层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同时对气象事业未来发展情况有了更直观更具体的理解。

10月15日,同学们来到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参观学习,对探测中心的探测业务运控平台、大气成分方舱、自动站观测场、探空放球场、风廓线雷达机房、SA天气雷达塔等进行了实地参观。10月16日,在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同学们参观了云室实验室,冰雹与气溶胶实验室,见证了云的形成过程,学习了人工增云增雨的基本原理,同时对所展示的冰雹内部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用于人影作业的高炮、飞机、火箭等也让同学们耳目一新。随后同学们参观了平谷区气象局,了解了日常业务工作并参观了平谷气象档案馆,档案馆保存的珍贵纸质气象资料见证了我国气象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10月17日,同学们来到延庆区气象局参观学习。这里不仅承担着延庆区气象服务的职责,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冬季奥运会赛事的气象保障工作。带队老师介绍了海坨山室外赛道的雷达布置情况、观测站建设布局和气象服务站的站点分布、冬奥气象保障团队的工作人员及分工情况并演示了冬奥服务系统平台。冬奥气象保障团队负责人介绍了更加具体的情况,并为同学们播放了部分赛事以及核心区气象服务保障视频。视频中,狂风暴雪时气象人依旧坚守做好气象保障服务,那一刻同学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气象人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10月18日,同学们来到密云区上甸子国家大气本底站交流学习。上甸子国家本底站作为我国第一个大气本底站,为全国和全球提供了诸多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对业务、科研和决策服务做出巨大贡献,特别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同学们学习了解了本底站的大致情况以及温室气体观测方法及原理、气溶胶和反应性气体的观测方法、屋顶的采样设备和辐射仪器、观测场的气象观测设备。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圆满结束,同学们积极学习、深入实践、收获颇丰。了解了气象局运作的各大业务流程,如公共气象服务、天气预报预测、气象灾害防御和大气综合观测等,参与了相关气象仪器的实践操作,了解了气象预报业务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科研工作的需求。同时,此次社会实践加强了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了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同学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20年10月19—23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主办的“2020年现代大气科学论坛”在北京举行。丁一汇等11位专家和陈湉茹等6位博士生带来大气科学前沿领域的17个报告。报告内容涵盖气候学、天气学、大气物理学、数值预报、台风和卫星遥感等诸多领域。气科院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同步参与论坛并聆听报告,受益匪浅。丁一汇院士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循环的影响”,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气候变化的概念、研究历程和观测情况,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下水循环加速所引起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分析了气候变化的未来发展,让大家直观地了解到气候变化的事实以及未来的风险。翟盘茂研究员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风险与应对”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社会生产生活所造成的重大影响,深入地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事件和原因,提出了气候变化下的极端事件的应对建议。赵平研究员的”夏季亚洲-太平洋热力差异多时间尺度变率与气候异常”介绍了夏季亚洲和太平洋的热力差异在月、年、年代际的差异及其变化,重点介绍了遥相关以及寻找遥相关的一些技术手段。沈学顺研究员的“我国数值预报的自主创新研究”带领大家回顾了我国数值预报的创新历程,包括早期老一辈气象专家为世界数值天气预报理论做出的贡献和艰苦创业的历程,展示了自主开发的GRAPES数值模式在某些领域的优势。陈明轩研究员的“睿图临近数值预报系统构建及初步应用”详细介绍了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开发的睿图临近数值预报系统及其在天气业务中的指导效果,使大家领略了睿图系统强大的分析、可视化功能以及在未来研究型业务中的应用前景。张鹏研究员的“风云卫星遥感仪器定标及发展趋势”和翁富忠研究员的“气象卫星产品研发与应用国际前沿进展”分别从仪器定标和卫星产品研发两个方面介绍了研究现状和进展趋势,加深了大家对风云气象卫星的了解。卫星产品种类繁多,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更有效地应用这些产品进行各种分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后面临的挑战。郭学良研究员的“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介绍了云降水物理的科学理论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的业务情况。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是云降水物理理论,后者对于弄清云内的微物理过程、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车慧正研究员的“中国气溶胶光学辐射特性及其天气-气候影响”则专门介绍了气溶胶对我国的各种影响,如今我国气溶胶的排放逐年增加,如何评估气溶胶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郑永光研究员的“我国强对流天气研究和业务进展与挑战”和罗亚丽研究员的“近40年中国暴雨机理研究代表性成果”,分别从强对流与暴雨的天气预报业务和机理研究方面介绍了现状和挑战。虽然强对流预报准确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面临非常多的问题,如龙卷风的预报预警,这些挑战需要从技术和理论两方面取得突破。技术层面,可以更加深入地结合人工智能;理论层面,则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中小尺度的系统机理。同时,罗亚丽老师用鲜活的个例展现了海洋边界层急流和海岸辐合的新理论在华南暖区暴雨种的应用效果,并从中小尺度和环境场的相互作用方面阐述了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机理。随后陈湉茹、任鹏飞、冯佳宁、丁晨晨、郭莉、周康辉6位博士生也就所研究的工作进行了报告。无论是在现场的同学还是在线远程学习的同学,都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认真听讲和记录,积极思考,并在每一个报告结束后踊跃地向报告人提出问题。

2021年11月10日,为缓解毕业研究生的压力,加强各年级研究生的沟通交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组织了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报报考博士士及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会邀请了6位2019年毕业生代表为全体硕士研究生分享经验。针对报考博士方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马嘉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丁晗及复旦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梁苑新为同学们分享了博士申请的前期准备、申请-审核流程方面的经验,相关高校、研究院所的师资队伍及研究方向等内容。针对工作方面,在彩云天气公司工作的方祖亮、在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工作的穆俊宇及在浙江省气象局工作的罗然为同学们讲述了体制内与体制外工作的优缺点及如何进行选择,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及前期准备和如何进行面试准备,另外列举了一些面试突发情况供同学们参考。同时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相关公司的情况,强调了气象大数据、数值模式及AI+气象的重要性。通过本次报考博士及工作经验交流会,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个人的目标和社会对气象人才的需求,缓解了焦虑情绪,激发了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奋斗动力。未来可期,同行共勉,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前辈和老师们的悉心关怀下,同学们定将为未来气象事业开拓创新,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0年11月27日,为丰富研究生课余生活,提高大家身心健康,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加强各年级的团结凝聚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举办了研究生田径运动会。在研究生部石爱丽和唐海霞老师带领下,研二、研三和博士研究生们在定点投篮、1 min跳绳、50 m鸭子步、女子50 m和男子100 m赛跑、3人4足、背夹球接力、跳大绳和拔河等项目展开角逐。第一项进行的是定点投篮,各年级参赛同学都瞄准篮筐使出浑身解数,最终研三的刘俏华团队凭借超高的命中率夺得冠军。在1 min跳绳和50 m鸭子步的比赛,趣味性十足的同时又考验了同学们的耐心和坚持,最终研二的安琳和研三的马博源分获这两项的第一名。随后女子50 m和男子100 m项目也在田径场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研二邓琪和研三王晨鹏拔得头筹。接下来进行团队合作类项目,三人四足项目中研三的段升妮团队步伐稳健、配合默契,夺得冠军。背夹球接力中马博源团队步履如飞,轻松问鼎。随后进行了各年级跳大绳比赛,冰冷刺骨的寒风并没有消弱同学们的热情和积极,反而激发了同学们火热的拼搏劲儿,同学们矫健的身姿随着大绳甩动的幅度在空中形成一道优美的曲线,在经过激烈的比拼后,博士团体夺魁。最后来到最紧张刺激的拔河比赛,各年级同学摆好各自队形摩拳擦掌,严阵以待,随着一声令下,两边的同学们便开始了激烈的争夺,队员们口中一起高呼着“一二,一二”,双手紧握长绳,憋足了劲拼命往后拉,未参赛的同学们自发组成啦啦队为比赛队员呐喊加油,整个场面既激烈又温馨,哨子声、呐喊声此起彼伏飘荡在赛场上空。3支队伍分别进行了两轮鏖战后,研三参赛队收获了最终的胜利。最后,石爱丽老师对参赛运动员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表示了高度肯定。运动会期间,同学们本着“健康、运动、阳光、未来”的阳光体育精神,团结协作、文明参赛。赛场上顽强拼搏,赛场下加油鼓劲,充分体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运动精神,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希望气科院全体研究生同学继续保持勇于拼搏、团结协作、奋发超越的精神风貌,投身于工作和学习当中,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

2020年12月18日,为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导师立德修身、潜心育人能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了2020年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了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干部培训处余淼处长,浙江大学的翟国庆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龚道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孙文科院长、周元泽书记、游海涛老师,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心理学博士韩锦老师,导师代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翟盘茂和车慧正研究员授课,气象系统100余名研究生导师通过线上线下参加了培训。气科院赵平副院长在致辞中介绍了气科院研究生导师总体情况和此次研究生导师培训班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余淼处长在讲话中从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导师的最新要求、中国气象局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肯定了此次培训班的意义,对中国气象局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培训班的课程涵盖了研究生导师的心理素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如何从思想上和学术上教书育人、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流程、研究生培养相关工作介绍等。授课教师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和经验,给予新老导师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中还专门安排了交流讨论环节,新老导师坦诚交流、碰撞火花、答疑解惑,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既有思想上的共鸣、也相互学习到了良好的做法。

猜你喜欢
气象研究生同学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大国气象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美丽的气象奇观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