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月

2020-10-30 09:18朱昭睿
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千古思乡意象

编辑推荐:

“月亮”既是个大题目,又是个小题目。说它“大”,是因为它是文学母题、经典意象;说它“小”,则是因为它是我们熟悉的事物,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月亮。如何写?如何写好?这是一个大难题。在进入思路前,看到“千古一月”这个题目,就先猜想文章大致的写作路线:怀古论今,富含哲理,最后落脚于“我”。这算是在“阅程”范围内的。你看,阅读期待就已经是高的了。如达不到,断不会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的。

真正进入阅读中,感受又不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整篇文章是围绕诗词、传说中的“月亮”意象来谈的。的确,月亮与诗歌、传说、故事紧密关联,月亮与人生感悟牢牢相依,作者将这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月亮文化”展现得很是恰切。不仅如此,作者更进一层——于浩渺时空里,对人事更迭的感慨、人生无常的叹息都落于“我们”静谧而细致的心怀中。这算是在“大”上做足文章了。不要以为文章少“我”,你可以看到,小小的“我”隐匿于“我们”背后,在聆听、阅读着这些古老的思想。

思想老道,语言富含哲理,写作线索清晰。总之,读来顺畅,又自然令人陷入与月有关的想象里,已足够证明文章的优秀了。

(肖 尧)

最初接触诗词中的月亮,是从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开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望一思之间,那思乡怀远之情油然而生。时至今日,当我们回首再看时,月亮仿佛已经成为谪仙人李白的知己。不仅如此,他更成了千古文人的知己。在千百年历史的风雨中,明月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它本身,它似乎化为一个载体,里面载着远方游子的愁思,载着春秋更迭的无奈,载着人生无常的叹息……载了太多太多难以言说的情愫。它从不言语,藏着重重叠叠的来自九州山河的耳语,摇摇晃晃,走过千年历史。

根据《全唐诗》检录统计,平均每四首诗中就会有一首写到月亮,月成为诗词里最常见的一种意象,咏月诗也成为诗词体系中最广泛的一种题材。可落花、流水、归雁……这些事物哪一个不美?为什么偏偏是月成为千古文人寄情的最大载体?

且让我们先从苏轼的《水调歌头》说起。一句千古传唱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在人生不断的辗转漂泊中,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属于自己的悲欢离合。在亲人团圆、朋友聚会之后,我们惜别,却不能不别!多少个夜晚哭泣过的角落里,当我们仰头去望时,一片朦胧之中只有一轮明月兀自挂着,或阴、或晴、或圆、或缺,一时间悲从中来——这月亮,竟像极了自己!道不尽的口中苦涩,叙不完的心底悲凉,望月的人儿,却更添几分两地分隔的无奈。

月有阴晴圆缺这一自然景观让它注定成为思乡怀远诗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以最直观的形象完美展现出古人乃至今人一生的际遇,尤其在车马不便、书信不通的古代,有些离别或许就是一辈子的事,而一片相思只能尽付明月。

事实上,于思乡怀远而言,选择月亮作为载体不仅因为它与游子的人生经历相仿,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天涯共明月”。《水调歌头》中就有这样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一个久久望月的离人而言,在无限的愁绪之外,还燃有一丝希冀,而就是这丝希冀之火,足以照亮诗人的内心,一扫先前的阴郁,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实际上,苏轼所希冀的并不是与亲人相逢——他也明白,这太难太难了。他希冀的是自己的这份相思能借着这轮明月传递出去——我不能亲自去告诉你我的思念,那就借明月吧!所以请远方的你抬头看看月亮,或许当你望着月亮时,我正在想你。多么浪漫而又豁达的想法。具有相同表达效果的还有我们同样熟悉的张九龄笔下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等。

就表达情感而言,以上两首虽然都传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可二者还是有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的。前者意在付相思,而后者则是寄相思;前者只将明月作为感情的“收纳箱”,而后者更多的是把明月当作递送感情的“邮差”。因此前者所表达的情感更为孤寂寥落,而后者是哀而不伤,更多了一份深远与通达。两种表达方式并无良莠之分,需创作者根据创作需求进行合理选择与运用。而咏月佳作《水调歌头》则是将两种方式进行有机融合,使表达的情感富于变化,而情感的转换又不显突兀。不由感慨:千古名篇,实为典范!

当思乡时,人們会想到望月,可在望月时,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思乡。前文我们写到月亮特殊的自然景观,可我们不该忽视的是月亮更为直观的特征,诸如色彩、高度、亮度等等。同样的,古人也不会忽视。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寒山《中秋》),就是借明月以自比的一个例子。我的心就像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映照在清澈见底的碧潭中,更显皎洁。诗人从明月的皎洁这一特点入手,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自己心灵的纯洁明净,再加上诗句本身并无华丽的辞藻堆砌,更显得清新质朴。明月不仅可以用来自比,同样也可以用来比喻其他美好的事物。例如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就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之情。

好的比喻的运用就如同白马入芦花,新雪落银碗,而明月本身就是这么一个精巧的喻体。它银白色的月光是清透纯洁的代表,皎洁无瑕的外表显得孤高出尘,弯则纤细,圆则饱满,总之无一面是不美的。然而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它的高远,它的可望而不可即。都说“距离产生美”,因为明月离我们又高又远,所以能给我们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略有瑕疵可以将它忽视不计。因为触碰不到,所以才更加有追求的欲望。

我们爱明月,更被藏在明月背后的神话传说吸引。不妨先来看看月亮的别称。因传说中月有桂树,月亮又被称“桂魄”“桂轮”;因传说中月有兔和蟾蜍,月亮又被称“银兔”“蟾宫”;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月亮又被称“嫦娥”……其余如“广寒”“清虚”二宫,则是来源于传说中月亮里的宫殿。“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美丽的传说也为月亮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辛弃疾有词言:“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并创造性地仿屈原《天问》体行文,且运用大胆的想象、奇妙的遐思,新颖别致。像唐袁郊《月》诗“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唐李商隐《嫦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月亮作为文人用典代表仍历久不衰。

然而人生短暂,命途多舛,古往今来,多少兴亡化为腐朽。当文人对月抒怀时,看到的不止有眼前的离别愁思,还有对过往历史乃至人生的哲思。李白曾在《苏台览古》中写道:“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月是时间永恒的象征,因此咏史怀古诗中常见它的身影,以衬托物是人非、兴替无常的苍茫无奈之感。当浮动的云层悄然散去,一轮明月高挂,哪管他岁月更迭,春秋变换,王朝倾覆,世事变迁。待光阴流转之后,过往繁华烟云早已消散风中,而多少人梦中的明月仍冷冷地悬在现实浑浊的天空俯瞰人间。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苏子在《赤壁赋》中感怀——“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苏轼跳出了一己的愁思,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短暂。与此相似的还有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转瞬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也能够与永恒的明月共存。在这首诗中,诗人虽然也有对人生苦短的感怀,但并非颓唐与绝望,更多的也是对人生乐观的展望。

在这一角度下,诗人们以理性去认识月亮,去探究宇宙无穷的奥秘。时间的长流之中,如果用更客观的想法去分析亘古不变的事物,在怨艾之外还有对人生更清醒晓畅的理解。

除去作为诗歌抒情的主体外,明月在诗中更多的也作为渲染气氛的重要元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在边疆战场上,月给人带来悲凉肃杀之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在秋日深山中,月色为周围的环境蒙上幽清明净的一层细纱。

不论满月还是残月,月色粼粼如水,无数人甘愿沉溺其中。有人觉得月色悲凉,也有人觉得月色恬静;有人觉得月色幽美,也有人觉得月色冷寂……只能说千人千月罢了!

我们再回到以月作为抒情主体的诗词中去,不难发现,古人对月的认识其实是从两个角度出发的。其一是感性的角度,即我们最常见到的望月思乡怀远诗;其二则是理性的角度,即明月永在而事事俱休,以月亮的永恒作为切入点,抒发对历史与人生感慨的一类诗词等。综合来看,月亮这一意象所能表现出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这也正是它受历代诗人所青睐的原因。

明月本身是一个无生命的自然景观,而文人赋予明月以情感,使之人格化,让月与自己同哀同乐、同悲同欢,这又何尝不是艺术创作与加工的本质?赋予客观事物以主观色彩,使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物也能以独特的方式分享我们的情感,让千百年间脆弱易逝的事物换种方式成为永恒,让永恒的事物更加光辉灿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也都沦为草泽之时,我们更应感受到那轮明月历千年而不朽、履尘世而如新的存在。明月如此,诗词中数以万计的意象亦然。

悠悠岁月长,而我独愿无言上西楼,看那千古一月锁住多少春秋!

(指导老师:张素花)

创作感悟:

从记忆伊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便与月结下不解之缘,而今一文既成,也算暂了幼时心愿,讓我完成从抬头仰望到落笔成章的跨越,个中心境自然有所不同。先前想月虽不至刻骨铭心,却也是思绪繁杂、念念不忘,如今真正以文字去表达后仿若解开心头乱麻。仰头再观时,只觉月更清明,我更清明。

一次创作让我进行了一次对诗歌中月意象的浅析,得以窥见古代诗歌体系的一隅;同时也让我明白,无论是对作品的品读还是研究,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老师点评

揽月入怀渡汪洋

——与朱昭睿共品茗香

俗语说得好:这世间从不缺乏美,只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细细想来,与我们相伴的世间万物,何时入你之眼,又可曾让你牵肠挂肚?也许,文章的优劣恰在这起笔之时——因你我的目光驻足与否,决定了文章意蕴的高下。朱昭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总能用自己细腻温柔的笔触摸自然,感悟生活。日常学习之余,又能及时捕捉并书写她美好的内心世界。

她用诗书将自己的生活装点,在紧张的高中生活中为自己辟得一块净土,泡一杯香茶,安放诗意的灵魂,俨然一位如花的女子。亦如本文,她揽月入怀,把自己对月的念念不忘用诗词串联,历数中国诗词中的多姿明月,却也不囿于传统的理解,而是将自己的理解晕成了情感丰富的文章,读来新颖感人。唯愿她能够坚守初心,徜徉书海。相信她会在写作之路上走得更远,更久。

猜你喜欢
千古思乡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秋
静夜思乡情意浓
来自林间的风
思乡
荏苒时光
本期主题: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