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村“三变”

2020-10-30 01:54吕继勇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三变植树造林瑶族

吕继勇

8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走村直播看扶贫》走进湖南宜章龙村瑶族村。这个曾经以从事煤炭相关产业为主的小瑶村,积极推行“变地下為地上、变黑色为绿色、变资源依赖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近年来发展了脐橙、油茶、制种、养殖等特色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村集体收入达70余万元,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留住乡愁,重铸瑶村“青山梦”

龙村瑶族村是瑶汉聚居村,全村36个村民小组,1710户6067人。总面积24496亩,其中林地面积19125亩、耕地3425亩。

老一辈的龙村人一直记得,以前龙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气候宜人。只是这一度成为了龙村人的美好回忆、美丽乡愁。因为煤炭资源丰富,上世纪90年初,不少外地人与村民勾连,在山上非法开采煤炭,导致这里的山头光秃秃的,到处千疮百孔,煤矸石暴露于地表,乱堆乱放。“最猖獗的时候,有大大小小煤窑200多家,而合法矿只有5家。”村总支书、村委主任邝素珍介绍。

彼时的龙村人信奉“要想富,深挖洞”,全村有超过8成的村民或明或暗参与了挖煤,一门心思扑向“地下”寻找“黑金”。

今年60岁的黄昌元老人,以前长期在小煤矿务工,也曾与人合伙开办过小煤窑。“挖煤的时候,心里好怕,生怕发生事故,没有一天心安过。”

当过矿长搞过管理,当过老板开过小煤窑的李中元说:“也不是所有开煤矿的都能暴富,开煤矿也是在赌,挖不出煤也一样亏得血本无归。”

2000年,国家开始逐步强力整治关闭非法小煤窑。

煤不让挖了,但挖煤留下的后遗症可不少:乱挖乱采、乱砍乱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农田水利设施严重毁损。

“挖煤就是挖子孙后代的‘灶头,就会让子孙后代没有活路。”副支书李方根说。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支、村两委因势利导,制定了由“黑色经济”转向“绿色经济”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种养(殖)业。

2008年,黄昌元、李中元等人逐渐退出挖煤行业,开始承包山岭植树造林。黄昌元承包了1000多亩荒山,种上了杉树、马尾松等经济林木,在林下散养肉鸡。“植树造林抚育一年有5万元的补助收入,养鸡一年可以出栏6000多只,也有五六万元的收入。”黄昌元说:“现在的收入比以前挖煤还高,比以前更安心、安全!”

李中元表示,自己挖煤不仅没挣到钱,反而亏了巨本。2011年他承包了村里900亩林地植树造林,种上了杉树和楠竹。2015年开始搞综合养殖,承包了50多亩水田,开挖了鱼塘,建起了养猪场,一年出栏藏香猪200多头、鸡鸭5000多只。

“我养猪、养鸡赚的钱,大部分又投到了植树造林上,总计投入60多万元了。虽然短期内见不到经济效益,但收到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现在山岭又绿了起来,就当为子孙后代造福吧。”李中元憨实中透露出几许欣慰。

像黄昌元、李中元一样,从挖煤毁林走向植树造林、种植脐橙、油茶的,全村还有30多人。

目前,龙村瑶族村共植树造林3000多亩,发展楠竹4000多亩,种植脐橙5000多亩、油茶1500多亩。矿山复绿500多亩,土地复垦300多亩。

如今的龙村瑶族村,昔日千疮百孔、遍地煤渣的矿山已难觅踪迹。映入眼帘的,是满山的翠绿,山上的脐橙、油茶、杉树、马尾松、楠竹,随着夏日里的微风摇曳,脐橙、油茶果挂满枝头。

艰难转型,广种瑶村“致富果”

2008年,经过多轮整治,加上煤炭资源枯竭,全村仅剩有证煤矿1个。长期依赖煤矿而生存的村民们迷茫了,不知出路在何方。

“靠挖煤致富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村民是靠在煤矿务工获得收入,一旦煤矿关停,这些村民没有一技之长,思想观念上又转不过弯来,坐、等、看导致坐吃山空。”邝素珍介绍。

龙村瑶族村曾因煤资源量大而富,也因煤资源枯竭而贫。2014年龙村瑶族村被评为省级贫困村。摆脱资源依赖,转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了全体龙村人的唯一选择。

转型之路注定艰难。金喜种养专业合作社老板周玉金,从事煤炭运输十多年,也赚了不少钱。自从煤矿停产,无煤可运后,他浑浑噩噩过了几年。

“那个时候,除了打牌玩耍,无事可做。”回忆起那段日子,周玉金说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混过来的。

眼见混日子不是个头,周玉金的妻子吴章喜急了,考虑到自己的儿女大了,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吴章喜动员丈夫搞脐橙种植。吴章喜说,触动她这个想法的,是见到太多农村留守儿童,“觉得她们太可怜,我不希望自己的孙子孙女们也成为留守儿童,有份事业总能留住大人。”

2016年,周玉金夫妻开始与村民协商承包山岭,由于不少村民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宁愿让山荒着也不愿流转,好几个月都没有谈拢。周玉金几乎要放弃了。邝素珍了解情况后,亲自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终于把230亩山岭流转过来。

“想到过搞农业会很苦,但没有想到会这么苦。以前都是老公挣钱,我负责带小孩,田地的活儿都不会做。现在除草、杀虫、施肥、剪枝等都要亲力亲为。”吴章喜说。

目前,金喜种养合作社的230多亩脐橙长势良好,部分开始挂果。“进入丰果期,预计一年可产脐橙30多万公斤,日子会越来越好!”吴章喜笑呵呵地说。

曾经的矿工曾贵祥刚满49岁,看起来却远比同龄人苍老许多。曾贵祥的妻子早些年检查出癌症,他家于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10月,妻子终究没能战胜病魔不幸去世。此时,为妻子治病几乎花光了他当矿工积攒的钱,三个孩子大的正在读大学,小的还在上幼儿园,生活的重担差点压垮了他。2018年曾贵祥全家纳入低保。

“其实吃低保自己心里也不舒服,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好强的曾贵祥把目光瞄向了荒山。

2019年,曾贵祥申请了小额信贷5万元、县农商行授信貸款5万元,承包了140多亩山岭,种了90多亩脐橙、50多亩油茶。

“我家大女儿今年大专毕业了,刚找到了一份工作。再过两年,脐橙、油茶进入丰果期,仅脐橙一项预计产值可达60多万元。”谈起今后的生活,曾贵祥脸上幸福满满。

近年来,龙村瑶族村抢抓机遇,培育产业,通过流转土地兴办合作社、拓展产业基地,带动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目前已成立金喜、瑶铺源、湘土等种养合作社15家,培育种养大户5户,种植脐橙5000余亩、油茶1500余亩,带动就业600余人,其中贫困户200余人。龙村瑶族村已于2017年脱贫出列,现有4户8人未脱贫,将在今年全部脱贫。

精心谋划,引领瑶村“新钱景”

这几天,脱贫户周书友特别高兴,在《走村直播看脱贫》直播活动的助力下,自己种植的40亩脐橙还没成熟就通过村电商服务站预售了三分之一。周书友由衷地说,靠党的扶贫政策好,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近年来,通过支、村两委的大力推动,全村脐橙、油茶等种植面积上来了。如何把农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变成群众手中哗哗响的钞票,又摆在了支村两委一班人的面前。

邝素珍介绍,趁着县委县政府推动党群连心站、好人工作站、金融扶贫服务站、农村电商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站“五站合一”建设,村里着重推动农村电商服务的发展,推动农产品上行。目前,该村已上架农副产品39种,产品销往广州、长沙等地,销售额达36万余元。“下一步,我们会把15家合作社、5户种养大户的产品纳入产品目录,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预热宣传,提前预售,促进群众增收。”

除了做好农业产业的发展,龙村瑶族村还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今年5月,龙村瑶族村引进广东国贸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田园综合体暨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规划占地总面积20000亩,其中农业耕种养基地14000亩,建设用地6000亩,是集农业、文旅、教育等于一体的复合型项目。项目建成后,通过观光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农业深加工及休闲旅游,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通过培养农村专业人才,支持返乡人员创新创业,促进村民增收。同时,将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目前,该项目正有序推进,已完成《龙村瑶族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2020-2025)》。

猜你喜欢
三变植树造林瑶族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瑶族织锦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植树造林共参与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