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联合中药参槟方对老年患者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0-11-02 13:47史勇王丹艾民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吉林长春30000吉林省中医院手术室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20期
关键词:鸣音胃肠功能排气

史勇 王丹 艾民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30000;吉林省中医院手术室)

老年人腹部外科手术后因麻醉、自身紧张和机体功能减弱等原因容易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失去正常蠕动,若超过72 h不排气,不仅会导致患者腹胀等不适症状,还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1〕。采用合理的康复措施进行临床干预,促进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对促进老年患者术后康复较为重要,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外在观测指标是患者肠鸣音及排气功能的恢复〔2,3〕。本研究探究穴位按摩联合中药参槟方对老年患者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进行腹部外科手术(胆囊切除术、疝气修补术和阑尾切除术)的老年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9例。观察组男28例,女31例,年龄60~75〔平均(67.5±3.6)〕岁,胆囊切除术22例,疝气修补术35例,阑尾切除术2例;对照组男30例,女29例,年龄60~75〔平均(67.5±3.6)〕岁,胆囊切除术20例,疝气修补术30例,阑尾切除术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腹部手术后需禁食者;②手术时间在1~4 h之内;③麻醉时间在5 h之内。排除标准:①患有恶性肿瘤且产生恶液质者;②患有皮肤病者;③存在精神疾病者;④对人参和槟榔过敏者。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后仅给予基础治疗,具体方法如下:①补液治疗:术后做好补液以保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及每日必需量。②抗生素治疗:参考卫计委抗菌药物指导原则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和预防。③胃肠减压:术后留置胃管,排气后方可考虑拔除。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在患者出现排气后给予中药参槟方。具体穴位按摩操作时由医护人员将患者下肢摆放至合适体位后,由医护人员用拇指置于患者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和上巨虚穴处进行按压揉动刺激。刺激强度以力度可作用至肌肉深层,患者感觉有酸胀感为度。每点按1 min后,揉动1 min,每侧足三里、三阴交和上巨虚穴均按压揉动6 min,每次操作计点按3次,揉动3次,每日按摩操作3次,操作2 d(48 h)为止,计6次〔4,5〕。中药参槟方方剂组成为人参9 g,槟榔18 g,按照中药常规煎制方式煎煮,在患者出现首次排气后即开始服用,1剂/d,2次/d,分别在上午9点和下午4点服用,每次100 ml,直至服用到术后排便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参槟方的同时不可服用影响胃肠蠕动的药物及相关物理措施。

1.4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①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从患者麻醉清醒后,每隔2 h进行腹部听诊2 min,记录患者肠鸣音的恢复时间。②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嘱患者注意有无肛门排气,并及时记录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③并发症:包括轻度腹胀、恶心和呕吐。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 实验组手术时间〔(49.8±5.6)min〕与对照组〔(51.2±6.1)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8,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32.8±3.3)ml〕与对照组〔(33.4±2.8)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6,P>0.05)。

2.2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和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和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2.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1例轻度腹胀,并发症发生率为1.69%;对照组4例轻度腹胀,1例恶性,3例呕吐,并发症发生率为13.5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4,P=0.015)。

3 讨 论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状态与较多因素有关,包括手术过程处理情况及术后各种病理改变及因生理变换导致的应激性反应等〔6,7〕。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程度直接决定了患者术后的进食情况,如果胃肠蠕动恢复较快,则可帮助患者早期恢复饮食,预防水和电解质紊乱,并减少术后肠粘连等并发症,对患者康复和预后意义重大,可提高整个手术治疗效应〔8〕。老年人因自身气血虚弱,肠胃功能减退,故术后身体康复较慢,此时术后胃肠功能的及时恢复对老年患者术后身体康复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对于腹部手术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较多干预方法,其中包括物理干预、药物干预等,中医方法则主要包括穴位贴敷及针灸治疗等〔9〕。相关研究显示〔10〕部分患者经西医治疗手段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中医穴位按摩和口服中药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中医《四总穴歌》记载:“肚腹三里留”,指出足三里穴是调治肚腹内疾患的关键穴位,是调整腹腔内脏器功能的总开关,相关临床报道也证明按揉足三里穴可有效促进胃肠蠕动,加速术后患者早起排气,减少呕吐发生,并改善躯体不适症状〔11〕。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具有消滞行气、健脾和胃、调理气血及通经活络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脏腑功能,缓解肠麻痹,促进肠蠕动恢复。《灵枢·邪气脏腑病邪篇》中指出“胃病者,腹慎胀,胃脘当心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如果出现脾胃疾病,如胃痛、胃胀、肠痛及呕吐食少等,无论虚实寒热均可取足三里穴。上巨虚属足阳明经胃经穴位,大肠之下合穴〔12〕。《难经本义》中指出:阳明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脏腑之气与俞穴、募穴是相互贯通的〔13〕。俞、募在主治性能方面有共同之处,故取上巨虚配合俞穴,亦可起到行气通腑的功效。现代研究指出,其可治疗急慢性胃炎、腹胀、腹痛、便秘及肠痛。《灵枢·邪气脏腑病邪篇》指出“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巨虚上廉”〔14〕,从合治内脏的治疗原则上看,按照疾病所属内脏的不同,应取相应的下合穴进行治疗,因此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则可取足三里和上巨虚进行治疗。本研究结果说明,经按揉足三里、上巨虚以及三阴交虚穴位以后得到了较好治疗效果,术后患者的早期排气不但可以使患者早期进食,恢复营养,同时通过肠道积气的排出,可减轻腹壁及胃肠道的压力,能有效促进腹部手术的伤口愈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在患者顺利排气后,在加用参槟方以促进其排便,参槟方的配伍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精妙,方中的槟榔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其用量可达到人参的2倍,其主要用意为攻,补次之,虚宜缓图,邪气去除之后则正气恢复,与中医所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相一致。人参和槟榔配伍,即避免了槟榔的行气耗气之虞,同时也提升了人参补中益气的作用,达到了使降中有升的作用〔15〕。腹部手术后,正处于正气不能存内,且气血流失比较严重,导致机体出现明显气虚症状,因此,术后肠道蠕动缺乏动力,导致便秘的发生,这与中医所讲“壮者气行则己,怯者着而成病”相一致。因此针对腹部手术后的患者,首先要以通腑消胀为主,同时还要注意气血不足的情况,切不可单纯攻下,需要寓补于攻。方剂中的槟榔有下气宽肠和行气散结的作用,而人参有补中益气,健脾胃的功效,气旺则可促进脾胃运化,时气血生化有源,促进了术后的排气和排便。因此,经按揉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虚穴位及联合中药参槟方后得到了较好治疗效果,其术后术后肠鸣音、首次排气和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缩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老年腹部术后患者的胃肠蠕动功能早期恢复。

猜你喜欢
鸣音胃肠功能排气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术后早期促康护理措施对肝癌开放性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