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冷敷面罩在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术后的临床应用

2020-11-02 13:47姚冬月柳淑杰王秀丽李亚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20期
关键词:冰袋口角冷敷

姚冬月 柳淑杰 王秀丽 李亚华 (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口腔颌面部损伤、肿物及畸形是口腔外科最常见的疾病,目前手术是治疗颌面部疾病主要和有效的方法〔1〕。口腔颌面部疾病早期采用手术治疗,及时切除病灶,从而改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2〕。口腔颌面部损伤及术后的病理特点表现为疼痛剧烈、肿胀程度明显及出血量较多〔3〕。这是由于面部神经血管十分丰富,组织疏松,造成组织内虚肿,导致局部感染,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发生〔4〕。冰敷是临床范畴内应用较广的治疗方法,广泛用于口腔颌面部损伤及术后患者〔5〕。有效的冷疗方式对于手术后减缓疼痛、减轻面部肿胀及减少出血尤为重要。由于传统冰敷法的冰块硬度高不易塑形,冷敷范围小,覆盖部位不足,不易固定,临床应用效果往往不理想。其原因与冷敷的方法、部位、时间及患者的依从性相关〔6〕。本研究设计一种新型冷敷面罩,改变了冷敷方法,冷敷部位,从而解决了传统冷敷时的缺点,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需要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标准:接受住院手术患者;意识清楚;具有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自愿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影响愈合的因素;雷诺综合征;血管痉挛性疾病如血栓性动脉炎等;对冷过敏;局部循环障碍者;全身有其他感染病灶。

表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1.2新型冷敷面罩的制作 主要由面颊敷罩、中间连接敷罩、下颌部敷罩组成,敷罩材料使用超薄PVC,内部热合成多个填充区,填充区内填充10%氯化钠溶液,敷罩外层包裹两层棉质罩套。使用时需要提前将敷罩进行冷藏,待冷藏好后取出套上罩套,放置在面颊及下颌部,敷罩4个弹性绳固定在患者外耳廓上,根据患者的面部特征,调节中间连接绳松紧度,使面颊敷罩与中间连接敷罩完全贴合在面部,罩套可以避免冷敷面罩对患者造成伤害。见图1。

图1 新型冷敷面罩

1.3方法 两组术后均接受常规治疗:药物治疗,呼吸道管理、饮食管理、引流管理、伤口管理等,两组均手术结束后持续性冷敷48 h,每4 h更换冰袋,每1 h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冷敷期间,注意患者主诉并观察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试验组行常规治疗+新型冷敷面罩进行冷敷。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传统冰袋冷敷,使用毛巾包裹。

患者冷敷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系统评估。患者入院后,医务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介绍冰敷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向患者说明治疗的必要性,消除患者的排斥、消极心理,增加患者依从性。医务人员在冷敷过程中对病房进行巡视,密切关注患者的身心状况、血运、感觉等各个方面。确保患者的病情往良好方向发展。若患者的局部组织出现异常,如皮肤出现硬结、发紫等症状,说明皮肤已被冻伤,应立即停止冷敷。在冷敷前后应检查冷袋是否有漏水的现象,确保冰袋使用安全〔6〕。

1.4观察指标 ①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在直尺上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②肿胀:术后24 h、48 h测量患侧肿胀值=耳垂到同侧口角的距离-冷敷前耳垂到同侧口角的距离、肿胀值=外眦到同侧口角的距离-冷敷前外眦到同侧口角的距离评估肿胀。③出血量:记录负压引流管或引流条血液量。两组分别在冷敷前、术后24 h、48 h记录VAS与患侧肿胀值。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冷敷后疼痛比较 两组冷敷前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冷敷后24 h、48 h VAS均明显小于冷敷前,且试验组控制疼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2两组术后肿胀比较 两组冷敷前患侧耳垂至口角距离、患侧外眦主同侧口角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冷敷后24 h、48 h患侧耳垂至口角距离、患侧外眦至同侧口角距离均明显低于冷敷前,且试验组控制肿胀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2 两组VAS比较(分,

表3 两组冷敷后肿胀比较

2.3两组出血量比较 术后24 h两组出血量均明显少于拔引流管前且试验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出血量比较

3 讨 论

疼痛、肿胀和出血是颌面部手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除了采用药物的方法来减轻患者术后的缓解疼痛、肿胀及出血外,常常使用辅助治疗方法,早期术区用冰敷来减轻患者术区的疼痛、肿胀及出血〔7〕。有研究表明〔8〕术后早期局部冰敷,可有效减轻伤口肿胀、疼痛和减少出血的发生。

研究表明〔9〕,早期局部冰敷不仅能引起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的温度迅速下降,还可及时抑制组胺等炎性递质的释放,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减轻水肿;另外,早期冰敷也能减慢神经传导速率,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肌肉的电兴奋降低,减少肌肉痉挛,从而减轻疼痛。夏玲等〔10〕发现局部冷疗对急性软组织及骨组织损伤的各个阶段均很有效,冷疗应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期,有抗炎、防肿、镇痛的作用。骨折后24 h内形成血肿,骨折部骨髓、骨膜及周围软组织中的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后24~48 h,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性反应不断加重,软组织受伤后24~48 h急性期是使用冷疗的最佳时期〔11〕。一些患者会对低温环境过敏,如果患者出现局部皮肤荨麻疹、眼睑肿胀、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考虑低温过敏,应及时去除制冷装置,必要时给予吸氧、抗炎药物对症应急处理〔12〕。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迟钝,外周神经的损伤,容易引起冻伤,应慎用或禁用冷敷治疗〔13〕。研究〔14〕证实颌面部手术术后使用15℃的恒温循环装置消肿效果更具优势。颌面部手术术后冷热疗联合使用,对术后肿胀消退,功能恢复效果明显〔15〕。

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冷敷面罩组在控制疼痛、肿胀和出血方面更具优势。由于传统的冰袋冰块硬度高,不易塑形;活动时会引起冰袋移位,需要患者或家属协助固定;冷疗时不能进行日常活动,舒适度相对较差;随着时间推移冰块融化,造成局部皮肤组织降温不是很均匀,没能到达理想的降温效果,与局部皮肤接触范围小,疼痛缓解的不足。而新型冷敷面罩内部热合成多个填充区,填充区内填充有10%氯化钠溶液,在-18℃下成冰沙状,常温情况下使用3 h后仍然保持在-5℃〔16〕,冰袋松软,能够与面颊部和下颌部皮肤均匀贴合,覆盖了整合颌骨范围,有效传导冷刺激。有弹性绳固定在外耳廓上,活动时不易脱落且位置相对固定;新型冷敷面罩冷敷范围了整个治疗区域,包括上下颌骨、颏部及腮腺;与皮肤接触范围大。罩套有两层棉质构成,可以避免冷刺激对患者造成伤害。因此,颌面部疾病患者术后早期使用新型冷敷面罩缓解疼痛,减轻肿胀和减少出血效果更为显著。

猜你喜欢
冰袋口角冷敷
冰袋固定装置在物理降温中的应用与研究
家里多余的冰袋怎么处理
保鲜冰袋安全吗? 用完之后怎么扔?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何时热敷何时冷敷
鼻舒朗冷敷凝露
冷敷热敷,各有奇效
视角与口角
小小冰袋作用大
两代人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