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誉的价值

2020-11-02 02:18凌鹏
证券市场周刊 2020年38期
关键词:所罗门声誉巴菲特

凌鹏

陆晔飞/著

按照赛斯·卡拉曼的说法,这个世界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注定是少数派、逆行者,但具备讽刺意义的是,大部分人都自认为是价值投资者。坦率而言,我一开始对价值投资无感,直到看了陆晔飞的《巴菲特估值逻辑》。

和其他研究巴菲特的书籍不同,本书没有生平介绍、没有绯闻琐事、没有价值说教,只有投资实战,只有巴菲特从1956年至今的20个投资案例。作者陆晔飞本身也是基金经理,基于报表、数据和历史环境,从一个专业投资人的视角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深度复盘,人物代入,站在巴菲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抉择!

我们都能背几句巴菲特的语录,我们都能讲几个巴菲特的经典案例,但鲜有人真正认真复盘过巴菲特的所有投资,这就是我选择此书的原因。而且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完全赞同巴菲特当时的行为,有时候他也会有困惑,或者理解不了,甚至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突然明白、喜出望外。

案例复盘

本书共20个案例,每个投资案例,都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仔细分析产业和公司的基本面;第二部分评判巴菲特买入时点的估值。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第二部分特别精彩,这才是投资的精华。为什么有些时候以极大的安全边际买入?而有些时候却愿意承受溢价?

这20个案例贯穿巴菲特从1957年到2011年长达60年的投资生涯,分为三个阶段,最终我们发现股神也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进阶的。

第一个阶段是巴菲特合伙人公司阶段,主要是1957年到1968年。主要讲了五个案例,分别是1958年桑伯恩地图、1961年登普斯特农具机械制造、1964年德州国家石油、1964年美国运通和1965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在这五个案例中,前三个更多体现格雷厄姆的教义,用会计的清算得到公司的内涵价值,这是巴菲特最初级的投资阶段;第四个案例运通公司具备标志意义,代表了巴菲特投资生涯的重大变化——开始重视无形资产、重视声誉。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一开始就是个失败的投资,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巴菲特如何把一手烂牌打成了好牌。

第二个阶段是1967年到1988年,这是巴菲特成神的阶段。总共有九个案例:1967年的国民保险、1972年的喜诗糖果、1973年的《华盛顿邮报》、1976年的政府雇员保险、1977年的《布法罗晚报》、1983年的内布拉斯加家具卖场、1985年的大都会广播公司、1987年的所罗门公司和1988年的可口可乐。这些案例真是个个经典:比如巴菲特运用伯克希尔·哈撒韦控股国民保险公司,独创了保险公司进行投资的商业模式,此后1976年的政府雇员保险和1998年的通用再保险,就是这种商业模式的扩大;1972年的喜诗糖果以极大的溢价买入,是一大进步;像投资《华盛顿邮报》《布法罗晚报》和大都会广播公司都体现了巴菲特对传媒行业的深刻理解;内布拉斯加家具卖场的交易则涉及巴菲特和B夫人一段非常经典的投资价值之旅;所罗门兄弟在1992年出现巨大丑闻,但巴菲特和芒格坚持公开处理,最终起死回生;最经典的案例是1988年的可口可乐公司,这应该是巴菲特整个投资生涯中最重要的几笔投资之一,而他为了一个合适的价格足足等了20年。

第三个阶段是巴菲特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投资。客观讲,这个阶段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下降很多,甚至可以说比较平庸。但由于其规模巨大,所以反而是财富积累最大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投资标的如1989年的美洲航空、1990年的富国银行、1998年的通用再保险、1999年的中美能源、2009年的北伯灵顿和2011年的IBM,当然还有2016年的苹果。过去25年,巴菲特并没有投资美国最主流的股票,和时代有点脱节,所以其收益率表现一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巴菲特最喜欢必需消费品,但这个赛道在过去25年并不是最好的赛道,即便是可口可乐真正给巴菲特带来收益的也就是1988-1998年。

通过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到巴菲特一生的成长,从一开始相对稚嫩机械,到中期成神,到晚年发挥余热,最终成为这世界最伟大的投资者。

启发颇多

读完此书,有几点体会。首先,投资于人一本万利。吕不韦认为“投资于人,一本万利”,巴菲特几乎每个成功投资案例的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例如,运通的霍华德·克拉克、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肯·切斯、内布拉斯加家具卖场的B夫人、《华盛顿邮报》的凯瑟琳·格雷厄姆、可口可乐的郭思达等等……

通过报表或许可以看清一个企业一两年的发展,如果要做五年的投资就必须看清行业和赛道,而要持有十年以上的企业就必须拥有优秀的管理层。在美国确实有一批专业优秀、有强烈使命感和企业家精神的CEO。例如,肯·切斯,在哈撒韦从没落的纺织业转型为巴菲特投资旗舰的过程中,并没有享受红利,依然拿着制造业微薄的工资,但还是兢兢业业。例如,内布拉斯加家具卖场的B夫人,在90岁将90%的股权卖给巴菲特后,依然努力工作到104岁。

所以投资中最核心的因素还是人!

其次,对价值有清晰认识。从基本面到股价从来不是轻松的一跃,好公司未必等同好股票,还需要好的价格。很多人对基本面了若指掌,但并不知道在虚拟的世界中值多少钱,这或许才是投资最难的事情。并且不同的市场给予同样基本面不同的估价,这和这个市场的制度、投资者结构等因素有关。这就要求投资者非但要了解基本面,更要了解市场。

巴菲特号称不看市场,但其实他对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其每笔投资都认真计算过价值。本书的每个案例中,除了分析报表和业务,还花了大量时间分析估值和买入价格的合理性,这其实是投资的根本。

巴菲特的估值方法并不单一,桑伯恩地图、登普斯特农具等采取的是格林厄姆式的雪茄蒂類投资,而运通、喜诗糖果、《华盛顿邮报》《布法罗晚报》则采取更多元的估值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巴菲特都在其价值的基础上预留了安全垫。由于其对价格的要求非常苛刻,加上其流动性的体量,就只能耐心地等待合适买点。例如,运通是曝出了“色拉油骗局”、政府雇员保险1976年濒临破产,股价从61美元跌至2美元、可口可乐则在1987年的股灾中跌掉25%。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耐心,而是对价值没有清晰的估算,不知道在等待什么。都说价值是人、价格是狗,但是狗是每天都可以看到的,人是若隐若现的,很多时候是狗带着人而不是相反。

第三,多种工具先求不败。即便通晓了价值,巴菲特也会运用各种策略使自己的投资最优化。例如,所罗门和美洲航空集团都是投资的可转换的优先股,这两个案例被巴菲特视为失败,但还是取得了9%和9.25%的利息,最终还是盈利的项目,很好地保护了自己。

巴菲特永远把风险放在第一位,有些时候看似略显保守,但总能享受稳稳的幸福。例如,2009年投资北伯灵顿铁路公司,巴菲特赌得是美国经济复苏。但即便如此,他没有买由于危机暴跌的新兴股票,而是选择熟知的铁路股。似乎不够完美,可问题是他投出了职业生涯最大的一笔投资——340亿美元。

最后,声誉的价值,这是我读此书最大的感触,对于资产管理而言,声誉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可能我们终其一生也就是累积这个东西。巴菲特很多的投资都是在投资标的出现巨大困境的时候作为“白衣骑士”参与的。例如大都会和所罗门,都是在美国广播公司和所罗门面临恶意收购的情况下,由管理层主动邀请入局的。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拿到优惠的价格和条件,又可以获得较好的名誉,真是名利双收。

可问题是,为什么巴菲特是“白衣骑士”,而别人就是恶意收购?巴菲特所给予的条件并不比那些野蛮人更优惠。我想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巴菲特的声誉。上世纪90年代所罗门由于虚假报价有破产清算的风险,但由于巴菲特的声誉(大股东并且临时出任董事长)最终才能起死回生。危机中的很多企业都希望能“贱卖”部分资产给巴菲特,非但看重其资金,更看重其声誉。

但声誉的积累是需要大量努力的,在面临巨大诱惑和压力时还能持身为正并不容易。再如所罗门的案例中,巴菲特和芒格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息事宁人、蒙混过关,而选择全部公开、甘冒破产清算的风险,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正是他们一直如此,才能累积巨大声誉。可见芒格所强调的很多品质并非只是心灵鸡汤,对投资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所罗门声誉巴菲特
短期与长期声誉风险的不同应对
Top 5 World
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是什么味道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巴菲特的测试
戒指上的箴言
胆小的巨人
圈话
考虑声誉的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