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言语交际训练特色探析

2020-11-02 02:43明飞龙黄俊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于永正课例

明飞龙 黄俊兰

内容摘要:于永正言语交际训练是关于作文的教学实验,强调作文教学的社会效益,将“言语交际”贯穿教学全过程。论文以课例为基础,从于永正言语交际训练的艺术特色展开,深入讨论其情境化、幽默化和生活化,为一线教师的言语交际教学提供参照。

关键词:于永正 言语交际训练 课例

“言语交际”作文教学实验就是要按照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言语交际”是表达训练的出发点和归宿,并贯穿训练的全过程,它的精神实质在于强调作文教学的社会效益。这是于永正的“言语交际”不同于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的定义。论文将以于永正言语交际训练的课例为素材,立足文本,分析于永正言语交际训练情境化、幽默化和生活化三个艺术特征。并且深入分析,将其幽默化分为语言幽默和行为幽默,将其生活化分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一.于永正言语交际的情境化

在教学中,言语交际表达是一个传达信息的过程,而传递信息又需要在一定的情境当中。言语交际表达是需要情境的,于永正言语交际训练的情境化,是指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训练课堂创设的各种情境,促使师生有效沟通,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使得作文教学不再泛泛而谈,而是言之有物,学生乐于写作。在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训练中,将写作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结合,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情境化这一方式来实现的,在情境中学生开口说,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进而学会说、说得好,形成良性循环。

据不完全统计,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训练课堂实录近30篇课例,有一半以上的课例是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于永正非常善于预设情境,也乐于创设情境,一次迟到或者同学之间的一场纠纷都可以成为于永正创设情境的素材,事件可大可小,刻意为之却不着痕迹。教学者的智慧在于不断思考,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不断创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综上所述,情境化是于永正言语交际训练无法忽视的一大重要艺术特色。在《听广播,打电话,写紧急通知》教学实录中:

师:写信太慢,来不及了。(众生纷纷举手)

生:打电话告诉她。

建构主义批判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化的做法,于永正从学生的课间讨论自然导入,然后请播音员根据教学需要录制下雨的天气预报,顺利创设需要同学们打电话通知在文教局开会的周老师的情境,与建构主义提倡的情境性学习相一致。在这一过程中,于永正创设的情境近乎真实,学生切实进入到情境当中,认真融入到问题解决,提出自己的解决策略,师生间的互动,推动教学的有序开展。在《借粉笔,写借条,当“导游”》教学实录中:

师:这是个好主意!就不知道小朋友敢不敢去,能不能借来。

生:(齐声)敢去能借来!

于永正佯装找不到彩色粉笔,并事先安排了隔壁班的李老师拿着一盒彩色粉笔跟学生说话,自然引入,创设了借彩色粉笔的情境。建构主义提出一条最基本、核心的改革教学思想是,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于永正在创设的情境中十分注意教学过程的发展和走向,能顺利将学生引入自己的教学目标中。在《写介绍信,写说明,做广告》教学实录中:

师:不找熟人就没办法了吗?

生:那······

师:写封介绍信。

在此教学过程中,于永正以参观徐州电扇厂导入,依据生活实际需要,创设写介绍信的情境。依据建构主义新教学观的构想,在教学的开始,通过给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理解活动。写介绍信这一日常生活需要的实际应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还能丰富学生日常生活的知识储备。

创设情境化这一教学特色与建构主义中的一些观点相切合。在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无法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知识必须要有载体和依托。学生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活动相结合,而不是只停留在没有情境的简单对白中,知识是存在于能够的感知,切身体验的情境性和具体的活动之中。总之,知识的传授并不是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而是落地生根于情境里。在教学中,情境化的创设应做到自然,不能为了创设情境化而过度修饰情境,对于创设情境的把握,要求教师不断钻研和练习,力求达到自然且不着痕迹。

二.于永正言语交际的幽默化

幽默化,指的是于永正言语交际训练的课堂充满幽默性的语言,这种幽默性的语言包括有声的言语和无声的行为语言,在教学中总是给学生们带来欢乐,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已然成为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训练又一教学艺术特色。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教育第一位的也是最主要的助手,就是幽默。对各个年级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但幽默适用于任何一个年级段的学生。然而幽默的使用却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掌握的,教师恰当的使用幽默能促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和谐,如果教师不善于使用幽默则会适得其反。

(1)教学语言的幽默化

于永正善于运用教学语言的幽默,适时适度利用幽默的语言,调动起整个课堂氛围。于永正幽默的教学语言存在于其言语交际训练的大部分课例中,并且贯穿其教学的整个环节,或是用幽默的语言评点学生的答话,或是用幽默的语言夸奖学生,或者用幽默的语言来指正、规范学生的用语。于永正幽默的教学语言,通常是浅显易懂的,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用语,学生们可以较快接收到教师所传递出的幽默,在课堂学习中拥有高兴的情绪。在《口语交际——送、还东西》教学实录中:

师:爱吃什么水果?

郭:爱吃苹果。

师:我说你怎么长得这么漂亮!脸蛋白里透红像红苹果。(生笑)

在此教学过程中,于永正用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互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在知识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的多向交往中,师生之间平等相处,良性互动,学习氛围友好、和谐。学生对自己较为陌生的老师,会产生陌生感,幽默可以有效地化解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教学是由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两个相互促进,一同成長。于永正与学生友好互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于永正用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注意言语交际的表达。生活处处皆学问,看似平常的日常对话中,也隐含着许多交际知识,于永正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达交际知识,将课堂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学生也能从中真切地体会到交际用语的学问。

(2)教学行为的幽默

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除了教学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教态也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方式。教师的行为幽默,能够激起低年级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活跃课堂氛围的及时雨。与教学幽默用语不同的是,无声的行为幽默需要教师身体力行,亲身给学生演示出来。在于永正在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中,不乏于永正幽默的行为,于永正强调“蹲下来”看学生,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孩,与学生共同成长。在《口语交际——送、还东西》教学实录中:

(说完,师做了演示:嘴巴紧闭,从鼻子里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生大笑。)

于永正亲身示范“嘴”的作用,行为自然,引得学生哈哈大笑。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提出的教学目标中,强调要有表达的自信心。于永正用幽默的教学肢体语言,能有效促进课堂的和谐氛围形成,达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的效果。师生合作表演,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教与学的友好结合,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提高教学的质量。

无论是有声的教学语言,还是无声的行为用语,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互动,有效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于永正以幽默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是以教学情境中人际的交往为前提,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在这种良性循环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处于一种前进式的动态变化,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学会幽默,运用幽默,让幽默进入课堂,让课堂充满欢乐,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于永正的实际行动和教学效果已然表明,幽默是教学伟大的助手,也是教学有效的助手。

三.于永正言语交际的生活化

于永正言语交际训练的生活化,是指其言语交际训练的教学素材主要是来源于日常生活,或许是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或许是学生学习的学校生活,或许是学生较为陌生的社会生活。叶圣陶认为,作文题目的取材应该尽可能的广博,不但学校中的所见所闻可以为题,家庭和社会发生的种种事情,只要学生能够思考讨论的,都可以成为文题。万事万物,与学生接触而能引起其思想情感的变化,均可成为文题之材料。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生活,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转而去寻找一些对学生来说生涩难懂、远离生活的陌生素材,所以从教者在今后的生活中注重发掘日常生活中的资源作为教学的素材。

(1)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作为学生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家庭生活相比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更为熟悉和亲切。于永正言语交际训练的课堂上,不乏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接受。家庭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注意,但是经教师的课堂展示,曾经的生活场景能很快被唤起,继而学生的言之有物的基础,课堂的氛围变得热烈,师生关系也十分融洽。从家庭入手,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同时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的家人,不仅在学习上有所提高,精神上也同样能有所进步。在《口语交际——学会赞美》教学实录中:

师:妈妈上班很劳累,回到家又忙着做饭,吃着妈妈做的可口饭菜,你准备对妈妈说什么?想一想再说。

于永正选取了母亲下班做饭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学生们对熟悉的家庭生活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热烈。于永正利用学生们熟悉的家庭生活能成功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动机,进而推动学习行为的产生,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

(2)学校生活

学校生活,是学生第二熟悉的日常生活,学生入学之后,学校生活比重往往大于家庭生活。于学生而言,学校生活可能随时随地发生在课堂上或校园内,学校事件的主人公可能是自己、同学或者老师。低年级的学生对学校的一切仍然充满好奇,同时这一时间段是学生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奠定的基础期,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对各类事件进行是非的判断,能提升学生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学校中有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可能给其他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这需要教师的指正,教育学生抵制不正确的行为。与此同时,一些学生的优秀行为也应该被教师表扬,引导其他学生学习。将学校中的种种件事与教学相结合,教师有了教学的素材,学生们也能言之有物。在《口语交际——送、还东西》教学实录中:

师:送药一定要把怎么服药讲清楚,不然会出事的,大家把刚才我讲的话想一想,并自己小声说一说。

在此教学过程中,于永正以马老师牙疼并叫学生去给马老师送药为教学内容,切实将生活实际需要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生活处处皆学问,于永正巧妙地将马老师牙疼作为素材,锻炼学生的说写能力,同时让学生们学会关爱他人、照顾他人。

(3)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学生最为陌生的生活,学生们对社会生活接触较少,这便需要教师的引导。于永正善于巧设情境,学生们更易接受社会生活,并且学习到更多生活所需要的锻炼。学生长在家庭,学在学校,对于生活知之甚少,但教师要做的不应该是把学生们封闭起来,而应该带领学生们尽可能的去接触家庭、学校以外的世界。于永正在其教学中,经常带领学生到外面的世界,或许是参观工厂,或许是爬山亲近自然,或许是公园游湖,学生的社会生活可谓精彩。社会生活不仅能拓展学生们的眼界,更能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收获在课堂和课本之外的知识和经历。在《双人伞》教学实录中:

师:小朋友,今天于老师请你们看一样东西(说完,从提包里取出一把没有张开的伞),这是什么?

于永正将新的一把造型奇特的双人伞作为教学素材,成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普通伞不同的双人伞,给学生们不一样的社会体验。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在教长的学习活动中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兴趣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作为老师们努力的方向。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培养符合社会言语交际实际需要的人才,始终以社会效益为首要。日常生活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生活中每一事件的发生可大可小,稍不留心便在无意间成为过去,但是稍加留意,生活中便处处都是教学的素材。一块学生吃了两口丢弃到垃圾桶里的面包,在大多數老师眼中可能只是一句叹息,但于永正把它捡起来拿到课堂上用于教学,于是一堂精彩的言语交际训练的课堂让学生们获益匪浅。于永正用课堂教学告诉我们,生活处处皆学问,写作课不再是学用脱节的状态,而是学以致用的结合。用生活来上好一堂言语交际训练课,取材于生活,交际于生活,生活实际于教学相联系,切实做到为社会实际需要服务。

结语: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存在诸如效率低下等问题,学生难以将课堂学习运用于实际写作。于永正言语交际训练立足现实,面向社会言语交际需要,切实做到教学与社会言语交际需要相结合。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训练成为写作教学的新道路,作文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先有生活感受而后寫作说写结合模式。学生先说后写,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写作水平。通过对于永正言语交际训练的课堂实录的研究分析,得出其言语交际训练的三大特点:情境化、幽默化和生活化。学生在情境中,言之有物,写之有物;在幽默中,快乐学习;在生活中,熟悉亲切。作文的教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一路途中,青年教师不仅要吸收、借鉴教育前辈的教学成果,更应该结合教学现状创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注 释

1.潘自由.于永正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研究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56.

2.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44.

3.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47.

4.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66-167.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96.

6.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6.

7.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5.

8.叶圣陶.对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47.

9.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31.

10.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37.

11.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54.

基金项目:2015赣南师范大学校级教改课题:高师院校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型课程为例;2016年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共同体构建与实践——以《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为例(项目编号JXYJG-2016-143)

(作者介绍:明飞龙,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黄俊兰,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于永正课例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结合课例谈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几个着眼点
“简单多面体外接球”微专题教学课例有感
于永正:短暂与永恒
风正一帆悬
于永正从教年记
课例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