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微课发展趋势研究

2020-11-02 13:21许力杨健华子荀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0年9期
关键词:佛山市微课研究

许力 杨健 华子荀

摘   要:微课孕育于互联网时代,在创新中破茧而出,时值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过渡阶段,微课须在创新中不断迭代与蜕变,它变迁的脉络清晰地勾勒出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探索者勇于创新的精神。文章从微课的提出、推广与提升等阶段展开论述,提出微课萌芽期、诞生期、发展期变化历程;利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功能对全国检索到的18129篇文献进行微课篇名、词频、应用学科、研究层次和关联性概念词的统计分析,提出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微课正向“碎片化”“可视化”“结构化”“非线性”“八项准则”和“三大定律”方向发展的分析结论;探究了微课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互联网+教育”中的地位与应用趋势,凸显了微课是教学资源新形式、新形态、新应用的典范。文章通过完整、全面、立体地重现微课的起源历史与发展方向,为微课的研究、应用、推广与创新提供支撑,让广大微课爱好者、教学者、研究者了解微课的理念与方向,使微课始终沿着正确的路径发展。

关键词:微课;定义;教育信息化2.0;起源研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7-0005-06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2019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1],提出“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组织引导全国教师在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晒课,通过对优秀课例的评审遴选,促进各地深入应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当前,基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各地平台“优课”对教师、学生的重要作用,其资源建设的基本形态为教学“全过程”。“微课”则以“碎片化”为基本形态,以“精、准、便、捷”的手段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教师实施差异化教学。因此,对“微课”的起源和发展趋势展开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与研究工作。

回顾过去,广东省在推动微课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启动了“智能教育”工程,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教育信息化成效,转变信息技术支持学习、教学与管理的理念,促进教育信息化向高阶应用发展。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首创了“微课模式”之后[2],微课迅速在全国火热起来。同时,微课作为“智能教育”工程的重要成果,成为2011年教育博览会上的一个信息化成果亮点[3]。接踵而来的各种各样微课赛事,直接推动了微课在学与教中的应用创新,微课也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新模式[4]。通过文献研究不难发现,微课得到学者、专家、教师的高度关注。在中国知网使用高级文献检索,将篇名、词频精确搜索定为“微课”,时间定位为“2011—2019”(截止日期为 2019年9月20日,本文检索同此日期),共获得18129篇文献。来源数据库是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本文检索同此来源)。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中国知网微课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2011—2013年间,研究微课的文献数量较少,学术界关注不高;2015年,研究微课的论文数量突然呈爆发式增长,学术界对微课关注度猛增;2016—2018年,学术界对微课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一、“微课”的起源研究

1.萌芽期(2008-2011年):孕育于“互联网+”时代

早在2008年,为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共享名师资源[5],佛山市启动了“佛山市新课程精品课例征集”活动。经过深入探索、实践、分析与研究,学生更需要快速找到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解决办法。为此,在岑健林教授的主持与主导下,佛山市又启动了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征集评选活动。这次教学资源征集形式的变化,可以说是划时代的转变。征集到的“教学重点难点”视频片段获得广大教师的支持,并受到学生欢迎,家长普遍认为这种数字化资源有利于学生解疑解惑,突破学习障碍。学校、师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使“教学重点难点”视频片段这一新资源形式得到迅速发展。经过不断改进、研究、应用与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佛山市教学重点难点课例片段数据库》。此时,“微课”的雏形初步呈现[5]。

2.诞生期(2011年):创新中破茧而出

2011年,可以说是“微课”的元年。在这一年,“微课”与“微博”“微信”齐名,并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2011年5月,为了在佛山市教育博览会上更好地表达“教学重点难点”课例片段资源新形式,何蕴毅从当下流行的“微博”进行引申,把“教学重点难点”课例片段命名为“微课”[6]。在佛山教育博览会上,佛山市“智能教育”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用“微课”这个新名词介绍其应用成效时,得到了时任佛山市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7]。在各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下,“微课”瞬间得以快速发展,并席卷全国。2011年,也是佛山“智能教育”初具雏形之年,这一年在佛山市委市政府“四化融合智慧佛山”重要战略思想指导下,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为了全面实施“智能教育873工程”,打造佛山教育信息化品牌——“佛山E教育”,建成了区域智能教与学平台“数码学习港”。其中,“微课”在平台上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课例片段。2011年5月18日,佛山日报在《“智能”与“科技”双翼促素质教育腾飞》这篇报道中称“微课”是“浓缩了的课堂精华”,很好地说明了微课最初的模样。

在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发起的《关于开展佛山市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文件中,提出“优秀课例片段是指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过程。课例片段时长一般为5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0分钟。课例片段呈现的内容必须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设计合理、相对完整,具有较大的教育教学和研究价值。教师应尽量选取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录制”[8]。该通知对微课的制作有明显导向作用。因此,此阶段的微课主要特征是以重难点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片断。微课大多是来源于优秀教学课例(录像课例),经过教师加工、剪辑和编辑而成的。微课的课堂教学情景真实,是微型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当时的微课以课堂教学视频为主线,并整合了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素材与课件、教师教学反思、学生反馈评价、学科教学互动点评等多种资源。微课一经推出立刻受到师生的欢迎,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和应用发展趋势。

3.发展期(2011年至今):创新中迭代与蜕变

微课从诞生至今已有8年历程,它的变迁脉络清晰地勾勒出信息化2.0“互联网+教育”时代,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不断改革创新的历程。微课在创新中不断迭代与蜕变,现在以新的应用方式和融合方式再次成为研究热点。

2015年5月,为了突破微课发展的瓶颈,从第四届微课的征集活动起,就已经提出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9]。同时,联合广州、日照、肇庆、株洲等市中小学开展微课征集活动,大力开展微课的开发、应用与研究,推动微课共建共享与发展,形成了微课的开发、应用、研究等一系列成果。但是,以“教”为主的微课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以“学”为主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待转变。集中表现为微课是教学的片段;视频是微课的唯一形式;微课的呈现主体为线性形态;微课内容呈现体裁以“教”为主;微课制作理念被“课”所禁锢;微课的形式是课程微缩版;微课是微课程;微课的内容以时间长短定调;微课的制作技术与应用成本高。这些误区广泛存在于各种各样微课中,直接导致其形态单一、形式单一、结构单一、主体单一、主线单一、呈现单一。

2016年,岑健林主持的“微课技术标准的研究与推广”研究被列为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科研“十二五”重点专项课题。2018年,研究成果《微课技术标准V1.0》(以下简称《标准》)通过了专家小组论证。《标准》对微课的定义、术语、特征、结构等进行了界定,为微课的设计、创作、应用与研究提供了相应规范,对微课实践应用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引领性。在2016年和2017年,岑健林把长达5年的研究成果连续撰文《“互联网+”时代微课的定义、特征与应用适应性研究》《微课定义与特征诠释》,分别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和《教育信息技术》,详细阐述了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该定义科学地给出了“微课”的内涵、外延、性质、理论支持、技术依托、基本形态等,为广大教师正确理解微课,以及正确传导微课理论理念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中国知网使用高级检索中的文献检索,搜索时将篇名精确搜索定为“微课”&“特征”,并且全文并含“碎片化、可视化、结构化、非线性”词频模糊搜索。检索发現,只有岑健林教授发表的《“互联网+”时代微课的定义、特征与应用适应性研究》《微课定义与特征诠释》两篇文章诠释微课定义与特征为“碎片化、可视化、结构化、非线性”。在中国知网使用高级检索文献,搜索时将篇名精确搜索定为“微课”,并且全文含“认知规律”词频检索发现有1517篇文献(见图2)。搜索时将篇名精确搜索定为“微课”,全文含“定义、特征”并含“认知规律”词频精确检索,发现只有43篇文献。其中,有2篇是岑健林教授文章,26篇文献是直接引用岑健林教授的定义;余下15篇文献中有5篇文献提到微课的理论基础是认知规律(含认知同化结构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另有3篇文献提到微课的理论基础是认知规律(含认知同化结构理论、认知负荷理论);也有3篇文献提到微课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可见,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微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目前学术界暂时只有岑健林教授将认知规律直接做为微课的定义、特征的理论支撑。岑健林教授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基础上的微课定义科学、规范,并得到了李运林、李克东、赵建华、邓文新等教授的充分认同。他给出了具有内涵与外延的微课定义“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明确“碎片化、可视化、结构化、非线性”是微课的四个特征[10]。他给微课所下的定义把握住了微课的本质内涵,“微课”的“微”并不是“课”的内容“小”,而应该是学习或教学内容的“碎片化”才是“微”[11]。其定义蕴藏着微课的技术支持、理论支撑、具体形态、应用模式、目标要求等要素,其规范性、严谨性可让广大微课爱好者近距离理解微课的理念与方向,成为开展微课制作、应用、研究的基础[12]。岑健林教授指出微课不是“课”,也就是微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微课也不是微课程,微课是碎片化、可视化、结构化、非线性的数字资源,其服务的第一对象是学生,第二对象是教师,第三对象是家长。这些界定有助于大家提升对微课的认识,将有利于突破微课发展的瓶颈。

2018年10月,为了使微课的制作、研究、应用、实践有正确导向,岑健林教授主持了广东省“十三五”教育技术专项课题“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承担了包括总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组织、指导与评审等过程性研究管理工作。目前,广东省已有四、五千名中小学教师加入“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课题成员组成“微课2.0生态链”群组进行互动及线上学习,之所以命名为“微课2.0”是因为“微课”需要师生双向互动,“2.0”表明微课是双向互动的微课而不是单向的。岑健林教授通过线下微课培训班和线上“微课2.0生态链”群组对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和理论指导,从而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厘清微课的概念。教师们的微课制作与应用水平得到不断提升,逐渐成长为微课制作、研究与应用的主力军。参与研究的教师通过微课制作助手“知识视图”可以方便地制作出具有“碎片化、可视化、结构化、非线性”的微课,而且操作流程简单易学广受教师们的喜爱。有了理论的正确导向和交互微课制作助手“知识视图”平台的双双助力,微课的研究、制作、应用从量变到质变,向着更加大众化、更加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经过文献、新闻稿件、文件查阅以及访谈等研究表明,“微课”是佛山市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集体的智慧结晶。其研究团队由此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微课发展过程中,岑健林、何蕴毅、胡铁生三位老师贡献尤为突出,可谓是“微课”的“三剑侠”。第一位是提出了“微课”雏形,并给出“微课”定义的岑健林教授。微课是属于佛山“智能教育”工程其中的一个创新项目,而他则是佛山市“智能教育”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是他带领该中心的成员展开“智能教育”工程建设。他是微课这种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项目的总体设计、总体负责人,带领团队率先启动了教学重点难点视频片段的征集,微课的雏形由此呈现。他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于2016年给出“微课”定义:“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5]。第二位是给出与“微博”齐名且易于被人们接受并快速流传之“微课”命名的何蕴毅老师,这个名字为“微课”日后大面积推广、广泛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在佛山市教育博览会上,为了让领导容易接受,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何蕴毅老师就临时提出了把教学重点难点视频片段命名为“微课”,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微课”这个名字在中国大江南北火热起来。第三位是发表了第一篇“微课”论文的胡铁生老师。他发表了第一篇微课论文《“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13],文章引起了学术界对微课的重视,促使学术界对微课研究热潮不断地升温,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对微课的推广产生了极大影响。由此可见,“微课”是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集体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反思与研究而形成的成果,应该说,“微课”是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全体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微课”的未来与展望

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无论是微课理念的迭代,还是信息技术的创新,都让人们感受到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冲击。在中国知网使用高级检索将篇名、词频精确搜索定为“微课”,时间定位为2011—2014年、2015—2019年两个阶段进行搜索。

2011—2014年微课文献主题热词如图3所示。2011—2014年学界对微课关注不高,文献数量不多,共787篇,在为数不多的文献中排前列的有微课教学、知识点、微课资源、微课程、微课视频、翻转课堂、课堂教学等热词。通过主题热词发现研究领域热点主要有微课教学、微课资源建设、微课设计制作、应用策略,由于文献量不多,研究还不够具体。实践应用也不多,主要聚焦于概念研究,属于理论层次的研究。

在2015—2019年,学界对微课关注突然火热,文献数量猛增,共17328篇,微课文献主题热词如图4所示。在海量微课文献中排前列的主题热词有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微课视频、知识点、微课资源、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通过主题热词发现研究领域最大热点仍然是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微课应用策略,只不过在规模、涉及的学科领域方面更加广泛,如图5所示。这说明微课是教育领域热议与关注的对象。也从侧面也说明,微课这种低成本、高效率、可视化的数字资源引入教学能带来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中国知网使用高级检索中的文献检索,有关于微课的研究论文将研究层次聚焦于基础研究(社科)、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行业指导(社科)这四大领域,如图6所示。特别集中的研究领域是教育,涉及学段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也从侧面也说明微课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在中国知网使用高级检索中的文献检索,进行文献搜索时将篇名、词频精确搜索定为“微课”,并且全文并含“微课教学”等词频精确搜索,结果如表1所示。在表1中,这些与微课共现的词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微课研究主要聚焦于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以及课堂教学应用模式的探究等方面。

通过对微课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回顾,对2011—2019年微课文献主题的热词、微课涉及的学科领域、微课研究论文研究层次和微课共现词频等进行综合分析,由此来推想微课的未来研究趋势。

1.微课设计:向“碎片化”方向发展

从表1中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微课教学、微课设计、微课应用、个性化、碎片化的研究呈现上升的趋势。就目前国内对微课的研究而言,在微课设计中更加突出个性化、碎片化学习,设计制作交互性强的微课是国内微课领域未来研究趋势。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微课就是等于微视频,对微课并没有做碎片化处理。实际上,单纯的视频并不能支持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知识点也不是微课的最佳分割点。微课设计应以学习节点为分割点,准确分割学习节点,才能有效实施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教学。因此,在未来的微课教学研究中,应注意微课的碎片化处理。

2.微课教学:向“可视化”方向发展

微课教学将有助于改变传统课堂的局限性,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前降低学生信息获取、处理与应用的障碍。微课的“可视化”特征支持图形化多媒体学与教,以降低学习负担与认知成本为导向,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信息数据转换成图形图像或动画等新媒体,使抽象的原理与事物具体化、复杂问题与过程简单化,方便了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建构。所以,微课教学未来需要提高“可视化”的程度,吸引广大学者对此问题不断深入研究。

3.微课应用:向“结构化”方向发展

微课在实际应用中,教学主题是较为分散的,大多只是针对某一个重点、某一个难点内容,而针对整体性的开发较少。“结构化”的微课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整体性资源,以及支持“联通”学习,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点的连接。同时,能够突破传统封闭的线性课堂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结构化”的微课为学习者提供了微课的主体视频或软件、配套课件(素材)、基础资源、延伸资源、学习路径等,能够使学习者方便地获得完整的结构化学习资源,是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的体现。所以,微课应用未来需要向“结构化”的方向发展。

4.微课学习:向“非线性”方向发展

从表1可见,目前我国学者较多将微课与自主学习、翻转课堂、个性化学习联系在一起研究。将微课学习,非线性联系起来的研究数量虽然不多,但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因为微课的“非线性”按照认知规律,根据学科特点,通过内容粒度的准确分割,使不同认知基础的学习者能够准确并快速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认知条件与学习能力学习者的个性化需要。所以,微课学习未来将会向“非线性”的方向转变,改变学生单一的、线性的学习方式。

5.微课制作:把握“八项准则”

微课的精、准、便、捷四个维度有着极强的传播性。各省市组织的微课比赛,使得微课发展迅速,但是微课制作还处于停滞状态,有大量微课作品并未真正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存在选题偏大、过于偏重技术性、忽略知识的结构化与逻辑性等问题。因此,未来的微课制作应考虑八项准则:节点准确、转换准确、表达准确、演绎准确、媒体适当、主导适当、容量适当、技术适应。

6.微课成效:遵循“三大定律”

微课最终是要服务于学与教,因此微课是否有成效尤为重要。微课在学与教的实践中要有成效就必须要坚持“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助教”,遵循教育规律。为此,岑健林教授提出微课的三大定律:第一定律是“学习主线”。以学习为主线是为了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不唯师,只唯学,不唯教,只唯学,最终实现个性化学习。第二定律是“学生主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放弃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实现差异化教学。第三定律是“内容主导”。微课将信息数据转化成图形图像或动畫等新媒体,将抽象原理与事物具体化、复杂问题与过程简单化,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降低学习者的认识成本与学习负担。微课的三大定律是检验微课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在未来的微课制作与应用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学习与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微课的趋势将会向“碎片化”“可视化”“结构化”“非线性”“八项准则”和“三大定律”的方向发展,呈现出微课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教师差异化教学的特点。视频类的微课制作成本较低,适合广大教师普适开发与应用,可以逐步替代复杂的课件制作。正确认识“微课”,将有助于学与教创新,提升“微课”的教学功能,改善学习绩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加快“互联网+”教学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教基厅函[2019]1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Z].

[2]李晓玲.佛山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堂”点击率破 5万[N].南方日报,2011-05-19.

[3]佛山教育局“微课时代”宣传片[DB/OL].https://compaign.tudou.com/v/XMjA5NjgyNjQ3Mg==.

[4]吴岚岚.教育要“升级”内涵发展[N].佛山日报,2012-02-27.

[5]岑健林.“互联网+”时代微课的定义、特征与应用适应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97-100.

[6]岑健林.微课定义与特征诠释[J].教育信息技术,2017(7):79-81.

[7]佚名.“智能”与“科技”双翼促素质教育腾飞[N].佛山日报,2011-05-18.

[8]佛教网[2010]47号.关于开展佛山市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Z].

[9]佛教网[2015]12号.佛山市教育局关于开展 2015 年广州、佛山、肇庆三市中小学(中职)微课与教学应用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Z].

[10]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微课技术标准[S].2016.12.10.

[11]刘爽.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2):51-56.

[12]杨健.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9(9):55-58.

[1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佛山市微课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君兰中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4S2佛山市沾喜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佛山市巨晨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省第六届留守少年儿童佛山市福彩夏令营顺利开营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