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文化影响下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

2020-11-02 09:33曾秋
建筑与装饰 2020年28期
关键词:近代

摘 要 本文从广州地区当下现存的华侨民居建筑进行文献收集及实地考察取证,从而讨论在西方建筑文化影响下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时间节点与其发展历史阶段的审美文化特征。先从宏观的角度勾勒当时社会的大背景,继而确定本次讨论的具体时间节点与特定范围,利用现存广州华侨民居的建筑特征进行归类分析,最后在分析中西建筑特征的过程中,通过推导式的结论揭示这一特定时期广州华侨民居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

关键词 西方建筑文化;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审美文化特征

我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曾先后三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前两次的学习外来文化,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挥现代启蒙作用。其中第一次吸纳外来文化这一时期是本次讨论的重要时间节点。

1近代华侨民居产生的环境和历史背景

19世纪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寻找过剩商品倾销地,加上广州很早就开始了对外贸易,因为中外文化的长期频繁的交流,使广州这个城市具有开放兼容的性格特点。

1840国门被强行打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当时国内洋务运动的开展,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影响下,国内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另一个原因是当时中国的大量华人劳工输出,从1860年—1890年,是华人劳工在海外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时期。少数幸运的华人劳工或早期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他们成了首批拥有回国兴建屋宇的资本,就是最早所谓的华侨,这些时期的华侨多以传统的建筑方式作为他们成功的象征。一方面,随着出国热潮的兴起,出国的华人劳工渐多。另一方面,国外的侨胞在侨居国的地位低下,难以在侨居国长期立足,落叶归根的思乡之情日盛,每有积蓄,多寄回国内营建屋宇,这个时期的广府地区成为很重要的侨乡,这一时期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建筑形式和装饰文化不同程度的西化上。

1911年广州成立专门负责的市政规划实施的工务部门,当时掀起了拆城墙、建马路的近代城市化改造进程。20世纪20~30年代,广州逐渐形成了以西式骑楼为特征的商业区建筑风貌。同时,还请了大量当时有名的西方建筑师为政府设计公共建筑,如海关大楼、广州市消防总局等,这股潮流不仅对广东影响深远,其辐射乃至广西福建等地。这一时期,大量西式建筑特征的华侨民居层出不穷。

伴随着首批留学生归国,西式建筑的建设潮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他们带着对“中国固有形式”探索的背景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建筑文化,归国后设计出一系列对国内环境产生影响的作品,如:中山纪念堂等,同时亦有本土设计师创作的中西合璧优秀建筑作品出现,如:广州市府合署等。这一时期,建筑设计的从业者加入,本土建筑与西方建筑材料的融合,工匠施工的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建筑的比例和装饰都趋于成熟。

综上所述, 由于有了上述条件,广府地区的华侨民居才得以大量兴建。

2广州近代华侨民居建筑形成的几个限定条件

广州近代华侨民居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研究有以下几个重要限定条件,即:近代广州范围内的地域限定、近代这个时间段的范围限定、华侨这一特定群体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乡情的实际情况结合。随着朝代的更替,其范围和区域划分有所变化,广州市的区域分为基本没有变化。根据对于广州近代历史发展历程的分析和整理,笔者发现近代广州与当下的广州在区划上没有太大的不同,其中不同在于近代的广州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包括现今隶属于佛山市的南海区及禅城区(这地区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在时间节点上,上文已经提过,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为止,近代广州地区华侨归国,在自己的故里大量兴建房子。对于近代时间范围的划分,主要是结合广州近代侨乡发展的历程与我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来判定和划分的。关于华侨这一界定,到目前为止,主要是当时中国的大量华人劳工输出,从1860年—1890年,是华人劳工在海外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时期。少数幸运的华人劳工或早期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他们成了首批拥有回国兴建屋宇的资本,就是最早所谓的华侨,这些时期的华侨多以西式建筑方式作为他们成功的象征。

3现存广州近代华侨民居建筑特征分析

通过对广州市周边的区域如花都、白云、增城、等地近现代华侨建造的房子、现在还保留的华侨民居采取实地考察,梳理出现存广州周边的华侨民居建筑形式进行分类归纳。根据现存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功能布局两个主要方面分析,广州近现代侨居的建筑形式可分为改良型三间两廊形式侨居、碉楼形式侨居、庐式侨居、小洋楼形式侨居、中西式结合的园林形式侨居五种类型花园别墅。通过对华侨华人家庭构成、生活方式、华侨住宅类型的分析,通过对华侨在侨居国的生活形态和其生活圈对归国后的需求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在实地考察与文案综合分析的背景下,对调查的建筑美学形式进行整理、不断完善。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具有时代意义及广州特性的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影响下的建筑,并对这些侨居从材料、装修、建筑风格、住户历史背景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尋找此类建筑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特点及其优势优点,并与国内传统当地建筑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华侨生活方式与建筑形式。下面将以改良型三间两廊侨居和庐式华侨民居为例,加以近代西方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建筑技术提高对建筑的影响分别进行叙述。

3.1 改良型三间两廊侨居

在实地调查的背景下,发现广州地域范围的华侨民居有两大类型:一种是传统的三间两廊形式侨居,另一种是在传统三间两廊式侨居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可以叫改良型三间两廊式侨居。改良型三间两廊式一般为2-4层楼高,以青砖为主,有欧式拱窗和碎窗、木窗框和玻璃窗。部分的华侨民居有借鉴他们侨居国的西式建筑或海外装饰风格。改进后的侨居住宅为三室两廊的个性化设计,主楼有三个隔间,以中间的走廊作为活动中心,主楼前面是厨房和卫生间等两个走廊,主楼和两个走廊构成一个封闭或开放的小露台。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类型的华侨住宅大多是自由布局,但改进后的三室两廊的设计往往与当地传统民居的平面和体量相当。每家每户大致相同,街道纵横分割,象征兄弟团结、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3.2 改良型三间两廊侨居特点

(1)立面造型

差不多都是三角形的山墙,建筑总体为前高后低,坡屋顶,大部分都是1~2层,体量大的可以到4层形成露台,与主体建筑相连。

(2)门窗洞口

改良式三间两廊侨居为了方便通风与采光与传统的住房相比窗口较大并与天井相结合,更好地顺应以南向为主的自然风向,窗口大部分都是朝南开,加强了室内的通风与采光。为了防止“漏财”在后墙几乎不开窗,有的即使有窗也非常小。

(3)装饰装修

外墙多为水泥砂浆铺面,在装饰上,也引入一些外来的装饰元素,如彩色玻璃花窗等,引入外来山花并与中国元素结合使之在当时看起来更时尚典雅而不失中国传统意味。

在这个时间段内,这些建造的特点充分说明了这些归国建造房产的华侨们在他们各自的侨居国见识到了异地建筑所带来的便利与实用的好处,结合自身在生活起居的需要借鉴并学习西式建筑的优点同时,又不失理性的判断,结合本土传统建筑特色进行改造或改良,体现了广州地区华侨的包容性与对外学习的态度,同时,这种包容性也是有局限的,体现了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充分彰显了广州这一地域的华侨民居建筑在审美上兼收并蓄、包容开放且又保守怀旧这一特点。

3.3 庐式侨居

庐式侨居在华侨民居住中可以称之为“新式建筑的代表”,在 20世纪30年代初,庐式华侨民居的外立面形式与碉楼大致相同,但后来受国外生活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发展成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在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后,当他们再回到家乡买地建房时,他们更多的追求更豪华、气派的观感、更宽敞、明亮和卫生的特点,而且在实用上更追求具有防御的功能。

3.4 庐式侨居特点

(1)立面造型

庐式侨居一般为三、四层,层高向上提升了。

(2)通风采光

为适应华侨生活需求,主要是通风采光的需求,从室内到室外两方面开敞,外立面墙壁四面开窗、且窗口较大,从而加强采光度、通风也较好,与当地的传统民居相比暗房较少,并逐渐打破传统民居内向险的建筑形式,更气派敞亮。

(3)功能方面

有些庐式侨居的内部还引入楼井,可作为共享空间加大各楼层间的联系和互动功能。由于当时的市政工程中并无设置排水设施,大部分庐式华侨民居的居住空间与附属厨厕空间设立了分区,这样就更有利于改善当时的卫生状况,这样的分区,大大的区别于传统建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4审美文化特征分析

上述现存的华侨民居建筑现状与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一些信息,广州近代华侨民居建筑在广州附近地区分布极广,建筑的形制也是多样性的,从多样性的建筑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代的廣州是个文化开放包容的城市,从秦代设立郡县以来,虽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但对外通商这一个历史地位似乎从来都不曾改变。从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到发生碰撞、再到融汇、创新、这一过程展现了广州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地域审美文化这样一个审美文化特征。

4.1 开放包容与理性借鉴

自古以来广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演变成一座国际性的贸易城市,加上改革开放的鼓励政策,使得中外企业都能扎根发展,伴随着外地人口的入住而更加繁荣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并存,所以说它开放包容。开放包容与创新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开放是吸纳,建筑美学在西方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它连同工业革命发展同步,美学、材料与技术相互依存,在上述关于建筑特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州华侨民居建筑的巨大包容性与其发展创新的过程:先是糅合中西建筑的特征兼收并蓄,进而加大对西式建筑接受的力度,但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是开放包容与理性借鉴的这一文化审美特征。

4.2 价值哲学的人文论与当下建筑美学的深化

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以中华文化为指导思想,通过对前人的吸收和借鉴,借鉴现有美学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主客体相契合的辩证观结合开放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观完善和深化,建立了自身的美学准则,即:具价值哲学的人文论与当下建筑美学的深化。在现存的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中可以清晰看到对建筑这一美学准则的具体应用。建筑是建筑的审美属性和人的审美需要共同作用下,体现在人与自然相契合所产生的一种价值。《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将建筑视为一个综合的艺术系统,表现系统合和的文化观,这也是其建筑美学体系的重要特征。所谓“合和的文化观”对于当时的华侨而言,恐怕就是适合他们当下对生活需求并满足其文化价值的一套价值哲学人文论吧。在西式建筑文化影响及当时期新材料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不拒绝新材料不摒弃中国传统的建筑审美意境,在吸纳外来文化深化与提升当下建筑美学的内涵,在建筑中寄托抒怀,找到文化的折中点提升建筑的意境与意蕴可以说是华侨的一套价值哲学人文观。这种种迹象像是一个文化基因库,深深的烙印在近代广州华侨民居西式建筑样式下的一切装饰细节中。

4.3 具有地域特性的审美文化

《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一文中,提出用“文化地域性格”来概括近代岭南建筑的地域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特征与人文艺术品格[1]。不同建筑现象的背后都是不同的文化驱动力,建筑风格的衍生基于其特定时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氛围,没有孤立凭空出现的建筑现象。正如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作为一种时代的审美文化表象,深受当时社会的文化内驱力影响。在当时中国社会贫弱之时并不是自我放逐、因循守旧,而是积极进取,敢于创新,体现文化共生的国民品格,体现的民族独立性与自尊自强。华侨群体民居建筑的形成,在中西方的文化抉择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反映这一种心理。

从西方建筑史来看,战争的影响导致了帝王时代的迅速变化,但宗教信仰和设计师对西方建筑的影响更大。拜占庭建筑设计开始脱离拉丁和西方传统。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他们喜欢集中的石头材质建筑,并将希腊十字架融入一个正方形的平面图中,而中央建筑主要集中在广场的中心,即十字架和上方的圆顶。

我国传统建筑,其使用功能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影响建筑形制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早在夏朝,修建了郭沟池城,同时建造宫殿和亭台楼阁,商朝建都时,宫殿南北有不同功能的保护性建筑,以抵御外来入侵者。随着商业经济发展繁荣,大城市、大宫殿、皇宫的多层大厦层出不穷,西汉时期经济更加繁荣,规模更大。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物化。在文明起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东西方独立于各自的语境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慢慢變得频繁,随着经济的交流,文化也在相互影响并融合。

事实上,不难看出,中西方古建筑的差异,不仅是受地域和自然环境影响还有就是材料选择上的差异,更是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异。西式建筑比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材料的不同选择,在体量上总体更大更利于保存与维护;但是无论是中或西方的传统建筑,它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社会整体变迁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整个时代智慧的结晶。

4.4 西方建筑文化对华侨民居建筑的影响

西方的建筑文化对华侨民居建筑的形成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民居房屋的坡屋顶变成平屋顶或露台,可以供人自由在上面活动,在建造的功能上增加了活动的公共空间;二是传统民居建筑本来在厅堂供奉祖先的位置,在新的建筑体系中被转移到其他的空间;三是新的建筑体系中引入了柱廊式阳台或增加了功能性的露台,扩大了室内空间,由于建造材料与技术的改变,墙体的承重能力变大,相对于传统建筑,这样就可以减少承重墙的数量,所以,室内的墙体建造变得灵活多样,不再受到承重的困扰,室内空间可以更灵活通透。

由于梁柱结构这样建筑方式的引入,在阳台回廊的建筑上变的更加的灵活和多变。楼梯建造这方面,一般来说,传统建筑如果设有二层或者设有阁楼的情况,楼梯一般都木质的,而华侨民居则一般都会用水泥建造楼梯,相对而言水泥这一材料更加坚固耐用。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由于引进了西方的水泥和钢筋等材料,建筑材料和技术的改变对华侨民居建筑形式也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2]:

一是新体系的建筑层数由原来的2层变得更高;二是室内空间变得更加开敞;三是增加了悬挑阳台、露台和回廊等;四是楼梯的材料由木质变成水泥这种新的材料,使之更坚固耐用。广州地区华侨民居的兴建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内华侨民居建筑在不断的发生内部变化,由于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改进,新材料的广泛使用,技术工人在技术上的完善等等因素,层高由原来的两层增加至四层,而且对人居环境的追求上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对外的吸收学习上态度进一步开放,只是在细部的装饰部件中融合本土文化,并且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引入防御功能。

在广州近代华侨民居的调研过程中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华侨民居的建造都是他们各自所在的侨居国的样式,这些民居的建造样式和他们所在的侨居国没有必然的传承关系。按总体特点而言,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这些侨居国的华侨,他们在房子的建造上更倾向于建造西式豪华的洋楼或碉楼,而东南亚等地的华侨显得相对保守和折中,更多的是采取了在传承与侨居国的影响基础上改良,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与审美文化喜好,但并不排除侨居于东南亚等国的华侨也有部分建造西式洋房或碉楼的例子。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华侨本身的资本,在相对发达的国家的华侨在财力上或许相对雄厚,二是近代广州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比较分散,所以他们的建筑深受欧美影响也是必然的。所以,在东南亚的部分华侨也间接的受到了欧美建筑文化审美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5结束语

总之,近代广州华侨民居的形成是一个时代的共力,是当时西方建筑文化、技术、材料及建筑师共同努力的结晶,见证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形态。由于广州是沿海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很早就与西方接触频繁,而且这里作为劳工输出地,这样,外出劳工可以有机会接触到不同侨居国的西式建筑,使他们回乡建造的民居具有以下的一些共性:体现了对西方建筑的吸收借鉴与理性鉴别;在建筑上引入生活便利性及实用性,以改善人居环境,满足生活需求;体现其文化开放性与文化地域性的共存;这就是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审美文化的特征所在。

参考文献

[1] 陈柏林,蒋涤非.宗教文化影响下的中西方建筑差异性探析[J].中外建筑,2019(6):29-31.

[2] 杜姗.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改造更新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1):61.

作者简介

曾秋(1979-),男,广东人;毕业院校:广州美术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现就职单位:广州理工学院,研究方向:当代山水画创作。

猜你喜欢
近代
晚清使西日记中的体育记载研究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浅谈近代日本儒学的发展及影响
我国近代女子体育观的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觉醒者的悲哀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近代乡村经济史和乡村金融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基于诚信金融文化的近代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研究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