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洪系统水力学计算研究

2020-11-04 00:17肖蕾骆世威申显柱柯春琴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珠江水运 2020年19期
关键词:堰顶箱涵过流

肖蕾 骆世威 申显柱 柯春琴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工程概况

该工程泄洪系统由首部溢流堰+下游收缩段+地下箱涵组成。溢流表孔共设2孔,每孔净宽6m,闸墩厚1m,溢流堰前缘总宽15m,堰顶高程为1094.50m。堰顶下游堰面曲线采用WES幂曲线,曲线方程为y=0.354x1.85(Hd=1.5m)。而后由20m长的渐变段相应接入2个地下暗涵,渐变段坡度i=0.017。地下暗涵分为2孔,每个孔口净尺寸为3.5m×3.5m,长约655m,桩号K0+000.00~ K0+186.35,坡度i=0.017,桩号K0+186.35~ K0+655.62,坡度i=0.005。溢流面采用50cm厚C25二级配常态混凝土,堰体内部采用C20二级配常态混凝土。箱涵结构采用50cm厚C25钢筋混凝土,出口常水位已淹没箱涵顶部,流速约为2.4m/s,可不考虑设置消能防冲设施,出口反坡段设置30cm厚C25钢筋混凝土底板。泄洪系统布置见图1、图2所示。

2.泄洪系统水力学计算

泄洪系统由首部溢流堰+下游收缩段+地下箱涵组成,需联合计算溢流堰及地下箱涵的过流能力。溢流堰型式为WES实用堰,堰顶高程为1094.50m,单孔净宽6m,设2孔。

2.1 开敞式堰面泄流能力计算公式

式中:

Q—流量;

C—上游边坡影响系数,取1.0;

m—WES实用堰的流量系数,可查表求得;

ε—闸墩侧向收缩系数,取为0.90;

—淹没系数,随不同的下泄量而变化,计算分析见2.1小节所示;

B—溢流堰总净宽,B=nb,n,孔口数,b,单孔宽;

Hw—堰上总水头。

2.2 淹没系数 sσ 计算

当堰顶水头达到一定高度后,下游为淹没出流,需要计算淹没系数。而下游水深为箱涵进口水深,根据箱涵出口水位可反推进口水深,从而得到淹没系数,计算溢流堰过流能力。本工程控制工况为校核洪水位工况,以此为例分析淹没系数计算过程。

(1)箱涵进口水位计算

校核洪水位1096.39m,下泄流量为58m3/s。假定箱涵进口水位高于箱涵进口顶板高程,箱涵进口顶板高程1093.17m,出口水位1093.94m,出口顶板高程1088.07m,根据淹没压力流计算公式:

式中:

Q—流量;

m3—流量系数;

A—过水断面面积;

h—出口水深;

C—谢才系数;

R—水力半径;

L—涵洞长度;

n—糙率,取0.016;

总损失系数见表1所示。

根据单孔箱涵额定过流29m3/s反推进口水位,见表2所示。

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出2 个3.5m×3.5m的箱涵,进口水位为1095.79m时即可满足泄洪要求,过流能力为58.00m3/s。

图1 首部溢流堰剖面图

图2 箱涵典型剖面图

根据《取水输水建筑物丛书—涵洞》,洞前水深H=1095.79-1090.0=5.79m>1.5D=5.25m,出口水深h>D,满足压力流过流条件。因此,假定成立。

此时,箱涵上游进口水位高于堰顶高程1094.5m,溢流堰的过流能力应考虑淹没系数,淹没系数σs<1。

(2)溢流堰淹没系数计算。

已知箱涵在满足淹没压力过流条件且满足过流能力时,箱涵进口水位为1095.79m。根据《水力计算手册》图3-3-5,溢流堰对应图中参数:

堰顶水头,H0=1096.39 −1094.50=1.89m,

查得淹没系数σs=0.941。

(3)溢流堰过流能力计算。

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18),泄流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1=1.6m,Hd=1.5m,P1/Hd=1.07,H0/Hd=1.26,查表得流量系数m=0.508,则此时溢流堰过流能力为Q=59.36m3>58 m3/s,满足泄洪要求。

依次类推,在不同堰顶水头下,溢流堰泄流能力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知,设计工况下溢流堰下泄流量约为30m3/s,校核工况下下泄流量约为59.36m3/s,大于50年一遇情况下的下泄流量58m3/s,溢流堰泄流能力满足泄洪需求。

3.计算结论

经计算可知,泄洪系统过流能力满足泄洪要求,能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表1 单孔箱涵局部水头损失系数总和

表2 单孔箱涵过流能力

表3 泄洪能力计算表

猜你喜欢
堰顶箱涵过流
直角折线堰堰体各组成部分过流能力分析
浅析铁路箱涵顶进控制滑床板技术
箱涵埋深对双孔箱涵结构计算的影响分析
基于非线性FAHP的箱涵下穿铁路顶进施工风险评价
U形渠道斜坎平顶量水堰优化研究
溢流堰顶低于淤面时的淤地坝调洪方法初探
竖井式溢洪道进水口体形优化设计与研究
变压器相间过流保护不正确动作原因的探讨
国产500kW短波发射机过流保护电路的应用缺陷与改进
水轮机过流部件改造与节能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