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与东汉”教学设计

2020-11-04 03:16
江苏教育 2020年59期
关键词:西汉汉武帝史料

蒋 彬

一、设计思路

“西汉与东汉”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内容,要在展示汉朝兴衰的史事线索中,突出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并总结王朝兴衰的经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对汉朝历史有了基本了解,并初步感知了“大一统国家”。高中阶段是在这一基础上,基于史料研习和综合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认识,并以相关史事为抓手,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通过研习史料、观察地图、扫描人物来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措施,认识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通过史事讲述、现象分析、观点交换来了解两汉的衰亡,总结王朝兴衰的经验,彰显历史的借鉴价值。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在一定的历史情境支撑下,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采用主题引导下的问题递进的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型,面对相对原生态的历史丛林,描摹整体、聚焦主题,感怀兴亡。

二、过程展示

教师引述《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故事:楚汉相争时,韩信请求刘邦封其为“假王”,刘邦不愿韩信为王,后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封韩信为齐王。结果,刘邦在齐王等异姓王的辅佐下,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但刘邦并非真心分封异姓王,而是“檄一时之权变,以诈立成功”。

【主题一】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一)从高祖建汉到“文景之治”

教师呈现刘邦和群臣讨论定都问题时张良的言论。

史料1:夫关中……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问题1:西汉定都长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研习史料,得出如下认识:便于“东制诸侯”,显见当初分封异姓王是权宜之计。

史料2: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这些同姓诸侯王)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问题2:运用史料2并结合教材关于郡国并行制的叙述,说明汉初王国现象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学生根据材料,勾连如下历史脉络:刘邦剪除拥兵自重的异姓王,分封能“藩辅”刘家天下的同姓王,埋下新的威胁中央集权隐患。

教师讲述:汉高祖时,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 个郡,东边大片都在诸侯王的控制之下。文帝、景帝都在逐渐削减诸侯封地。景帝时,诸侯王已有反叛苗头。

史料3:(晁)错为御史大夫,说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问题3:结合地图、史料与教材叙述,汉景帝何以要“削藩”?结果如何?

学生研习、答问,并据此了解“七国之乱”及其被迅速平定的史实,认识到叛乱不得人心,中央集权的加强是历史趋势。

教师讲述:文景时期,对王国问题的处置,为汉武帝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奠定了基础。其实,汉高祖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所带来的社会稳定与经济恢复,也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并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

史料4: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以恭俭,孝景尊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教师要求学生运用该则史料结合教材说明汉初统治集团“与民休息”的表现和对“文景之治”“美矣!”的理解。

学生借助史料与教材之间的印证关系,说出“与民休息”和“文景之治”的史事表象。在“美矣!”的理解上,教师倡导用辩证的、表象与本质的眼光,鼓励思维发散、观点碰撞。

教师进一步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吸取秦亡教训。而将郡县制与刘姓血缘结合起来,既有政治治理的考量,也有财政困难的物力考量。景帝大规模削藩和武帝进一步分解诸侯王势力,则是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的新形势和中央政府物力增强的必然结果。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教师用教材中的“汉武帝像”“学习聚焦”栏目和如下三则图文史料,建构学习材料群。

史料5: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史料6:《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史料7:西汉疆域和张骞出使西域图。

问题4:据史料5,指出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的具体措施及成效,概述西汉王国问题的来龙去脉。

问题5:结合课文,进行图文勾连,并适当援引材料,概括说明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学生依据材料本身,通过语言转化,解决问题4。随后,围绕问题5,学生分组研习材料,借助必要的地图观察与史事联想,进行书面表达。教师选择两三个小组代表汇报。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与民族关系等方面概括汉武帝的措施,感知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认识到“经过汉武帝的经营,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教师点评学生的汇报情况——包括他们的材料勾连与援引、措施的简明与结论的可靠等情况,然后呈现史料7、8,以说明汉武帝时的物力与中央集权、开疆拓土之间的辩证关系。

史料8: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主题二】王朝的兴亡

(三)汉朝的中兴与衰亡

教师简述西汉后期的流弊、王莽篡汉、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政权等史事,讲述在农民起义中壮大势力、重建汉朝(史称东汉)的故事。然后呈现史料9 与课文中的“东汉集市画像砖”图片。

史料9:光武长于民间,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释放囚奴,减轻刑法,选用循吏,倡导儒学。

史料10:东汉集市画像砖。

问题6:图文组合,概括归纳光武中兴的举措与表现。

问题7:如何理解光武时期的“中兴”之称?

教师承启:“中兴”不仅指光武年间的“治世”,还是相对于西汉衰亡后的汉室重建与振兴而言。然而,其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请大家自主学习,浏览课本有关东汉中期以后走向衰亡的概况,完成两幅示意图的绘制:东汉兴勃亡忽的曲线图和汉朝400余载的兴亡时间轴。

教师投影学生作品,解读他们所认知的东汉兴亡(略)和汉朝兴衰脉络(见下图)。

史料11:大凡一个王朝在创业之初都雄心勃勃,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乃至成功之后,就逐渐惰性发作,松懈腐化。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问题8:汉朝创业时的雄心勃勃分别在哪些帝王时期,其兴的经验有哪些?

问题9:西汉末期和东汉中后期,松懈腐化直至人亡政息的教训有哪些?

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讨论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各自的认识。高祖、文景、武帝和光武帝等四个帝王时的经验,有以民为本,发展生产,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重视儒学等;两汉衰亡的教训,有统治集团党争不已,外戚宦官当政与政治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坐大,土地兼并与阶级矛盾激化等。

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后,适度延伸:1945年,黄炎培到访延安,在窑洞与毛泽东对谈,提出了“历史兴亡周期率”。毛泽东应对从容:“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今天我们学习汉朝兴衰史,遥想当年“窑洞对”,民本、民生、民主,是打破周期率的“宝剑”,王朝是舟,人民是水。这里的“民”还蕴含了“人”的历史作用,而不仅仅是制度、措施、观念等。

【主题三】大一统国家巩固与兴盛中的人

(四)两汉人物扫描

教师宕出教材之外的另一页:历史是人的历史,在我们整体感知汉朝兴衰,概要了解大一统国家巩固是两汉历史的主体特征后,我们当然不会忘掉人的因素。看以下一组史料。

史料12: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匈奴得之……留骞十馀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史料13:矢志“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霍去病,在24 岁英年早逝。汉武帝让其陪葬茂陵(汉武帝墓)东侧,坟墓形似祁连山,表示对他的怀念。

史料14:文帝躬修俭节,以安百姓。他精简宫中人员,禁修露台,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他常穿普通的黑色织品,所宠爱的慎夫人也衣不曳地。

史料15:光武帝每天一早上朝,太阳西斜才罢。皇太子见他勤劳不怠,谏曰:“愿陛下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相关人物事迹,并嵌入国家大一统和王朝勃兴的主题框架。

小结:张骞的凿空之旅,霍去病的家国情怀,汉文帝的节俭,光武帝的勤政,都体现了人与历史的积极互动。请大家结合课文中“学习拓展”栏目的要求,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两汉人物事迹,思考“人怎样进入历史”。

猜你喜欢
西汉汉武帝史料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汉武帝好推理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西汉
史料二则
西汉玉器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