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变的叙事结构:《南方与北方》比较研究*

2020-11-05 14:33
大众文艺 2020年20期
关键词:米尔顿短剧玛格丽特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镇江 212003)

改编自盖斯凯尔夫人同名小说的BBC短剧《南方和北方》演绎了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来自平静的南方乡村小镇的牧师女儿玛格丽特•黑尔与北方的工业城市米尔顿的工厂主约翰•桑顿之间的爱情故事。[1]这部2004年由布莱恩•派西维尔导演的剧情短剧四集总共不到四个小时,短短时间里所展现的故事完整性与跌宕性,情感的丰富性与细腻性却令人回味无穷,展现出了不输于原著小说的魅力。

同为叙事艺术,小说采用语言表述,通过读者的想象构建场景;影视作品则利用镜头和画面等引导观众认识人物、体验场景,这就使得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叙事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尽管短剧《南方与北方》的改编大部分基于原著小说,但叙事结构稳中有变,叙事效果自然也有了不小的变化。

一、情节的筛选和改动

影视改编是一种“跨文类、跨文本、跨媒介的文化再生产”。[2]“电影剧本改写者和导演首先是文学文本的读者,有一个输入——解读——创造性再书写的过程。”[3]因此,短剧《南方与北方》“不可避免地对原著小说情节内容进行了筛选”,而这种筛选“本质上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3]

作为叙事文本的核心要素,情节对于影视改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说《南方与北方》全书421000字,分为上下两卷,共27个章节。从伊迪丝婚前大家的忙碌开始整个故事,一直到玛格丽特与桑顿最终在姨妈家会面并定情结束,整部小说人物众多、场景多变,事无巨细的背景交代、详细的环境描绘、透彻的心理描述,使得读者沉浸在作者创造的小说世界之中。而短剧只有不到四个小时,虽然基本沿用了小说的故事框架,但为了在影片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富有冲突和张力的故事内容,短剧不仅删去了小说中的许多庞杂情节,省略了众多不重要的人物,主要人物的出场时间和场合也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一)人物出场时间和场合的调整

1.玛格丽特与桑顿的首末次会面

短剧将男女主角的第一次会面从原著中的小客栈改到了厂房,当玛格丽特推开了那扇门,雪花般飞舞的棉絮,阵阵轰鸣的机器,到处忙碌的工人,在这令人震撼的场景中男主出场。冲突是戏剧的灵魂。男女主第一次见面就有了冲突。桑顿发现工人在厂里违反禁令抽烟,追赶上去阻止并进行了殴打,不了解事情真相的玛格丽特上去阻拦,却被桑顿愤然轰走。两人原本在小客栈中平淡的初见变成了厂房里激烈的冲突,玛格丽特对桑顿的无感觉变成了愤怒与鄙视,在这种情况下,桑顿也不可能像原著中那样初见就被玛格丽特的美貌与高贵所折服,为后面两人曲折的情感发展奠定了基本基调,在这一点上,短剧其实秉承了BBC一贯喜爱的“傲慢与偏见”似的剧情片套路。

如果说初见的改编巧在冲突,那么结尾的改编则妙在浪漫。小说安排了玛格丽特与桑顿在伦敦见面,互诉衷肠。短剧中却让桑顿专门去了一趟赫尔斯通,不期望能见到她,不期望能再向她表白,只是想去感受一下她成长的地方。同一时间,玛格丽特因为要处理接收的遗产动身去了米尔顿。一个南下一个北上的本因错过的两人却在外米尔顿车站换车的间隙意外相遇,没有错过彼此。影视叙事会根据影片的基调,将小说的某一个情节变成电影中重点叙述的对象。这一场意外重逢短剧花了大量的篇幅,从满脸意外到慢慢放大的笑容、深情的眼神,语无伦次的话语到紧握的手,“人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以及表情,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及神经系统”。[4]叙事效果直接而富有冲击力。

2.贝尔先生的频繁出场

小说中的贝尔先生是一个胖胖的风趣老先生,短剧中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却是一位风流倜傥的老绅士,当然仍然保留着他的幽默和睿智。小说中贝尔先生大部分时间存在于作者的叙述中和别人的话语中,最后突然中风去世的消息都是收到仆人的来信得知,遗产的继承也是律师的来信确认。而在仅仅不到四个小时的短剧中,贝尔先生的出场频率相对而言却要高得多,尽管是牛津大学的教授,却经常现身米尔顿,一直密切关注玛格丽特家里的事务,在玛格丽特与桑顿的情感发展中也起到了调节剂的作用。正因为他对教女玛格丽特如此喜爱和关心,短剧中他在得知自己生病不久于人世之后把大部分财产都赠送给了玛格丽特的情节才显得更为合理,甚至所有的事宜都是自己亲自办理好之后才回了故乡阿根廷。在剧情线的发展过程中,贝尔先生起到了很好的串联作用。给观众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3.亨利·伦诺克斯的有限出场

作为玛格丽特坚定的追求者,小说的主要男配角,在玛格丽特搬家到米尔顿之前和父母相继去世后回到伦敦的时间段,小说相对花了较大的篇幅叙述了两人之间的互动。短剧中,亨利的出场却总共只有五次,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男女主人公足够多的表现机会,亨利可以说是作为男女主感情的催化剂和见证者而存在的。亨利一开始在婚礼上的出场表明了他和玛格丽特的关系,顺势让玛格丽特表明了自己的婚姻观;求婚被拒让观众意识到亨利并不是玛格丽特喜欢的类型,尽管他是个前途正好、颇受欢迎的律师。在世博会上亨利与桑顿针锋相对,玛格丽特却帮桑顿说了话,由此可知玛格丽特并不如表面那样看不起桑顿。回到伦敦之后,亨利的出场是为了帮助玛格丽特处理她接收的遗产,最后和玛格丽特一起回米尔顿也是为了帮她处理厂房的租借问题,却恰好让男女主在车站相遇,最后黯然离场,玛格丽特对亨利的毫不在意更加衬托了她对男主的情意。可以说,亨利的出场只是为了更好地衬托桑顿,增强影片的叙事效果。

(二)细节内容的添加

为了使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故事情节更加符合生活逻辑,影视作品通常会增加一些原本小说中没有的细节,以此把观众拉入现实逻辑中,进而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实现影视叙事独特的叙事效果。

1.希金斯

小说中多以长篇对话来表现希金斯的想法和性格,由于时间限制,短剧自然没有这样的篇幅,刻意增加的小细节就让希金斯的性格丰满起来。

初到米尔顿,玛格丽特在工人下工的人群中时,钱包差点被偷,被希金斯阻止了。对于玛格丽特递过去表示感谢的零钱,他礼貌地拒绝了。显然,他帮助别人不是为了赏钱,他看重自己的尊严。工人领袖的素质通过这个小细节就展现了出来。

在玛格丽特回伦敦之后,希金斯和桑顿在空旷的厂房相遇,编剧安排他看似无意地说出了玛格丽特的哥哥在其母亲去世之前来过,最终让桑顿解除了对玛格丽特的误解,希金斯意味深长的微笑,让观众体会到这个看似粗犷的工人不仅有超强的影响力、意志力,其实还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

2.贝西

短剧中,玛格丽特与希金斯的女儿女工贝西的第一次见面几乎与男女主第一次见面同步,贝丝站在织布机前看到了玛格丽特与桑顿的冲突。虽然只有一个镜头,但为后来她们俩成为好友做了比原著更好地铺垫。

关于玛格丽特哥哥弗雷德里克的遭遇,观众也是经由玛格丽特对贝西的讲述而得知,相比原著小说通过玛格丽特的母亲讲述出来,短剧的安排有两个作用,一方面表明玛格丽特与贝西的感情深厚、信任有加,另一方面也为最后希金斯告诉桑顿这件事提前做了铺垫。

此外,通过两者不时地见面交谈,工人罢工处于什么进展,希金斯的想法观众都有了及时的了解。细节的添加使得观众自然而然地对于事件的发展了然于心。

3.桑顿夫人

短剧中,桑顿夫人可以说是男女主感情发展的见证,玛格丽特第一次到工厂见过桑顿之后,桑顿夫人就从楼上的后窗见到了回望的玛格丽特,并且留下了“傲慢”的印象,随着剧情的发展,桑顿夫人一直扮演着儿子感情倾听者的角色,她比玛格丽特更加了解儿子对她的感情,因此对于玛格丽特的拒绝也很不满。

短剧最后增加了两人在空荡荡的厂房见面的细节。玛格丽特到了米尔顿,面对工厂关闭后的凄凉景象,内心非常难过,这时意外遇到了桑顿夫人,在桑顿夫人的责问下,终于承认了对桑顿的欣赏和遗憾:“你曾说我不知道拒绝了怎样的男人,你是对的。”[5]一方面为后面遇见桑顿情感迸发做了铺垫,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切身体会到了桑顿夫人的一片爱子之心,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立体,也许不喜欢她,但肯定会尊敬她。

二、双线叙事的并行不悖与互相映照

原著小说内容庞杂,读者能清晰认出的从头至尾最主要的完整的情节线就是玛格丽特与桑顿的感情线,工人罢工确切地说是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背景。而短剧却发挥了它影视叙事直观的特长,总共设置了两条情节线,这两条情节线清晰明了、并行不悖而又互相映照,使整个故事的表现更加立体、全面而生动。

(一)工会组织罢工的情节线

短剧的主线故事之一便是劳资双方的冲突,而玛格丽特扮演着这个剧情线的缓和点。短剧开始不久,希金斯就以一个高素质的人的形象出现,后面作为工会的领导出场自然水到渠成。而遇见玛格丽特时正是工人下班时段,有些工人的低素质在碰见玛格丽特这个中产阶级美女的时候表露无遗,甚至还有偷钱包的,这从侧面为接下来罢工的曲折埋下了伏笔,并不是所有工人都会齐心一致听从工会安排。接着通过玛格丽特到他家的到访,观众对工人的生活状况有了直观的了解,罢工的迹象也在希金斯和贝西的只言片语对话中透露了出来。

接下来,希金斯借用黑尔先生上课用的礼堂进行罢工宣传、罢工过程中遭遇的工人反叛、罢工遇到工厂主的联合抵抗、罢工过程中劳资双方双伤的处境、大批工人与桑顿先生发生正面冲突、说服找不到工作的希金斯主动找桑顿商谈,所有这些场景都有玛格丽特的目睹或参与。玛格丽特对桑顿的感情转变发生在厂房,桑顿对玛格丽特的误会解除也是在厂房,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发展并不是风花雪月。罢工冲突中玛格丽特为保护桑顿受伤让他明白了自己的心意,也认为自己明白了玛格丽特的心意,因而求婚,结果被拒,两人的关系又回到了表面的冰点,这是两人感情线的重大转折。而通过罢工事件,玛格丽特看到了桑顿的所作所为,终于改变了内心对他的误解,甚至劝说希金斯主动与桑顿和解。这种内心的互相理解和互相欣赏正是两人感情水到渠成的关键。

(二)玛格丽特与桑顿的情感线

短剧中,玛格丽特与桑顿的直接会面总共有十八次。玛格丽特出身南方,受过良好教育,聪明能干,是那个时代不常见的独立知识女性;而桑顿出身北方,少年辍学,辛苦创业,事业有成。男女主两人家庭背景不同、个性迥异,本应像南方与北方一样遥遥相对、毫无交集。然而,工业革命促使南北相通,男女主之间感情的发展线,也如同南方与北方,截然相反却又紧密相连。

短剧开头和结束以同样的俯拍火车在铁轨上行进的画面前后呼应,开头是女主与家人一起,结束却是女主与男主一起;开头是玛格丽特独自拿着南方的黄花,结束却是桑顿拿着南方的黄花与玛格丽特的手握在了一起。南与北两个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剧中从头至尾不断用不同人物的不同话语表明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见下表。

表1 南方与北方差异

这些人的看法其实也代表了玛格丽特和桑顿的想法,但随着剧情发展,玛格丽特渐渐适应北方,不仅同意“米尔顿人还是有值得让人称许的特质”,也承认了“南方有其缺点及桑顿先生有其优点”,甚至已经开始融入北方:“我们初到米尔顿时我以为南方具有浪漫色彩,现在我得小心才不会和南方人唱反调”[5]。而桑顿也理解了南方,男女双方都将米尔顿当作了自己的家,也就意味着男女主共同交织前行,最终实现了文化、地域以及生存的融合。

三、结语

小说《南方与北方》在壮丽的时代背景中,将一个普通的悲欢离合赋予了史诗一般的生命力,历经沉淀,依然震撼人心。同名改编短剧将“浪漫爱情”与“厚重的历史”结合得天衣无缝,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幅现实画卷,男女主角在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误解、偏见、钟情、执着到执手,将人物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小说叙事还是影片叙事都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了各自不同而又同样精彩的叙事效果。

猜你喜欢
米尔顿短剧玛格丽特
逃家小兔
短视频正在“变长”快手发布《2021快手内容生态半年报》
日活跃用户2.3亿 创作者总收入超10亿元 快手短剧:后短视频时代的财富密码?
微短剧的“前”与“钱”
玛格丽特拒绝给费雯·丽签名赠书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准确预言
准确预言
爱模仿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