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农村扶贫论述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2020-11-06 09:55左春宁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及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维在彻底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中的科学运用:一是注重客观和全面地认识贫困问题,注重在事物运动变化中认识贫困问题;二是强调在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积极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辩证思维对贫困问题进行分析;三是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本质规律,倡导劳动创造价值解决贫困问题,在脱贫攻坚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逻辑方法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关键词】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唯物辩证法;全面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的重要论述中始终强调:要全面夺取决胜小康社会伟大而又关键的胜利,其中蕴涵着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主观能动思想,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特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可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灵活使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优秀典范。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新时代脉搏,要求我们始终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因果联系密不可分。同时,习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是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消除两极分化的伟大实践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而这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有著极其深刻而又现实的指导意义。

1 注重客观和全面地认识贫困问题

截至2019年底,全国贫困人口还有最后一部分没有实现脱贫,曾经已经脱贫的人口有的甚至出现了返贫迹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相当一部分人居住在艰苦边远地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属于脱贫攻坚中“最重的担子”。因此,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扶贫精准、精准脱贫的基本策略摆脱贫困,坚持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习总书记关于贫困问题的产生进行了说明,其阐述把马克思辩证唯物表现得淋漓尽致,客观因素是贫困发生的主要因素,实现了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全面脱贫是在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辩证地解决矛盾问题,坚持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主客观的辩证认识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现象。要处理好社会主要矛盾,就要率先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唯物主义辩证法要求要注重客观、全面地认识问题和矛盾,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过改造客观因素及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从客观而又全面的实践及理论出发,科学地提出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策略,合乎中国发展的实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摸索之路,也是创新之路,是没有任何参考坐标的特色发展道路。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是其逻辑上的矛盾变化的内部和外部扩展。假如离开了客观和全面地掌握对象矛盾及矛盾的静止与运动,就不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绝不可能得到正确看法和认识的。对于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客观与主观因素的不同而使得脱贫策略拥有不同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阐述并不是静态的分析,而是剖析脱贫过程中导致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及主客观矛盾双方等特点的消长和演化,从而建立起因地制宜的扶贫机制。真理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是从具体的科学的实践中得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要求我们避免脱离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只有全面具体的实践形式才能突破现实存在的抽象的孤立的教条,也只有经过全面的脱贫攻坚战的具体实践才能体现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习近平从全面决胜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和客观地认识贫困问题本身的基础上,将贫困问题放在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这一更加宽广的战略格局去认识和分析,这种思维将对贫困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必然使得所提出贫困问题解决方案天然地具备了更加富有战略远见、更加符合现实条件的时代性。

2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贫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领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建设道路。在扶贫过程中要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发挥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其包含着深刻的辩证统一原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指出:重点解决好深度贫困问题,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结合实际做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些根据致贫原因和各地实际情况所提出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易地扶贫等一系列精准扶贫思路,是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解决贫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展开,是唯物主义辩证思维在分析贫困问题中灵活运用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是在归纳了脱贫攻坚中各种复杂因素变化的基础上,切实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雄伟目标,这是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全面胜利的重要保障。脱贫攻坚是一个全面的持久战,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所有人必须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激发全体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在当前我国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脱贫实践巾,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从贫困发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研究问题,又要因地制宜彻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不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才能在新时期新阶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用辩证的思维剖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运动逻辑,必须以客观实际作为根据,始终以实践作为其检验的唯一标准。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来分析当前的贫困问题,主要对贫困的矛盾运动进行剖析,从而丰富了解决贫困问题的新思想,所以它不仅具备强大的说服力,也为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习近平作为新时期国家元首,须待解决的不仅是认识世界——认识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中的实际情形、特点规律的问题,而且从根本上是改造世界——制定新时期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方向,从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问题。这种用辩证法分析形势逐渐转化,最后完成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任务取得全面胜利的哲学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科学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高超应用。

3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解决贫困问题

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最突出的思想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培育人民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认识,全面实现维护并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无产阶级立场出发,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重新强调劳动的光荣,强调劳动创造的价值,提出脱贫工作中要注意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引导他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变命运,注重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促进人民福祉和增强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热切而有耐心的回应着全体劳动人民新的期待: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这个所有贫困人口的期待也是全国人民的期待,就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下人民群众对新的美好生活的强烈要求。以人民的新期待为起点,意味着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将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在以实现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为主旨的引领下,制定行之有效的脱贫决策和策略,只有经过全面调动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施展出来的物质能量才能实现。到2020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新时期人民群众要共同创造的新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应用,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人民的实践中的创造性的运用。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只有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我们才能在当下的关键时期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通过全体人民齐心协力的积极劳动,用实践来彻底消除偏远地区农村的贫困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民的民生,实现劳动创造价值理论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合,从而最终实现贫困人口的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伟大的理想。因此,脱贫攻坚就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巨大任务,只有实现全面脱贫才能更好的体现我们党为民不变的初心和时刻践行的使命。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围绕着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怎样更好更快的脱贫并巩固脱贫效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对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维度阐释中将进一步迸发出巨大的革命性力量,从而使共产党人进一步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并实现整个农村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

4 小结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体系,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丰富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民大众是决定国家未来发展出路和命运的基本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执政及进行国家建设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方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愈加光明而有力的必由之路。所有伟大的实践,都需要伟大思想的引领。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是以新时代下的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调动国家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王春云,陈旭.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J].兵团党校学报,2020( 02):27-28.

[4]许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论的哲学意蕴[J].经济研究导刊,2019( 10):2-3.

[5]申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使命自觉与哲学意蕴[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 04):85-86.

[6]王金磊,姚聪聪;习近平关于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J].广西社会科学,2019( 06):5-6.

[作者简介]左春宁(1984-),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
基于唯物辩证法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东阳木雕与唯物辩证法的思维
东阳木雕与唯物辩证法的思维
“唯物辩证法”思想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启示
浅析李达的法理学思想
关于“哲学方法”的思考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运用哲学思想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