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南阳县寨堡与乡村社会治理

2020-11-06 09:55肖楠刘国旭刘可心何欣娴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乡村振兴战略

肖楠 刘国旭 刘可心 何欣娴

【摘要】寨堡是常见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防御性聚落形态,具有较高的建筑文物保护价值。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和综合研究法,研究了清末民初南阳县寨堡和乡村社会治理,探讨寨堡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和地位,分析寨堡变迁的历史环境因素,借鉴清末民初南阳县寨堡的乡村社会治理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提出合理建议,这将加速农村建设的步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清末民初;南阳县;寨堡;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战略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寨堡,又称堡砦、圩寨、围寨、堡寨。砦,按《辞源》解釋:“堡,指一种坚固的或设有防御工事的防守用构筑物。”而村民通常会在村子外围修建栅栏或围墙,称为寨。村民用寨和堡来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这也成为他们用来躲避战乱或匪患的场所。

寨堡研究的开拓必须提到李文治和傅衣凌两位先生,李文治探讨了明末清初寨堡的兴起原因和在时局变化下,寨堡势力取何态度,作何抉择。傅衣凌则对捻军及其寨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改革开放后,受学界思想的解放和海外研究的影响,寨堡的研究呈现出军事史、社会史、建筑史等多方面的视角。

从军事史上看,徐松荣的《捻军史稿》和郭豫明的《捻军史》,在对捻军军事斗争的叙述中都涉及到圩寨的问题,郭豫明强调圩寨所体现出来的捻军战争并非地方势力对朝廷的反抗,而只能是农民战争,寨堡只是捻军史研究的一个从属的部分。从社会史上看,顾建娣《咸同年间河南的圩寨》是在张研、牛贯杰研究基础上对19世纪中期的圩寨进行的进一步探讨,从圩寨的修建过程、功能和影响等方面对当时的圩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释,并阐述了绅士在圩寨修筑过程中的领导作用。从建筑史上看,郑东军的研究《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关注河南堡寨的历史源流、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长城防御体系中的堡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张玉坤、谭峰等学者对构成明代长城防御系统的镇城、卫城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具体内容涉及堡寨的选址、分布、入清后的演变等诸多方面。

历史上对南阳县清末民初的寨堡研究比较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在保护好传统寨堡文化的同时发展当地经济,成了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件事。因此借鉴清末民初南阳县寨堡的乡村社会治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提供合理意见,这对加速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寨堡文化遗产保护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 南阳县寨堡的社会背景及目的作用

1.1 社会背景

清末寨堡主要是士绅领导村民合力构筑。晚清部分地主富户积极参与寨堡的修筑,但其领导者主要由士绅群体组成,也有小部分是面对威胁时民间社会自发修筑。

清咸丰、同治年间,有大规模的捻军起义在河南等地爆发,在1856-1867年中,捻军多次在南阳县境活动。在这期间,南阳县官府联合村民利用寨堡的有利形势,全力抗战,最终击败捻军,捻军撤离。

民国以来,“独因界连三省,交通不便,兵匪交侵”。由于军阀混战,各路军阀在南阳盆地互争地盘及对当地苛征盘剥,以此来获得利益。许多村子为了自卫,纷纷立墙建寨,构建地方武装。民初南阳主要有水、旱等自然灾害,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南阳在遭遇水旱灾害时受害尤其严重,部分地区修筑寨堡来抵御自然灾害。

军阀政府的压迫,地主豪绅的剥削,加上战乱频发、天灾连年等原因,农民无以自存,被迫拉杆为匪,南阳盆地社会经济秩序几乎崩溃。1938年,为防日军空袭,南阳城郭全部拆除。目前唯有原护城河内的旧城基本保持了清末南阳城的格局。

1.2 目的和作用

河南地处中原,兵匪战乱多发,大多村子都建设寨墙,形成堡寨,以防乱世。据记载,咸丰初年,南阳知府顾嘉蘅“既修城,乃劝乡保筑圩自卫。”随后,南阳县“行坚壁清野法以避贼,官吏督劝益力,于县中各保无虑,皆有寨矣。”到光绪二十七年,南阳县有寨墙的村落达109处,有寨墙的村落占到53%。寨堡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作用,寨堡在兵匪战祸频繁时,抵抗匪寇侵扰。在无匪患时,南阳百姓防备洪水灾害和和防止野兽的侵袭。

寨堡多体现出深厚的宗族观念,以地主乡绅为领导,宗族关系为纽带,由族人共同修筑。南阳的农耕自然经济使人们需要集中人力物力来发展生产力和耕作土地,自然灾害和流寇侵扰也需要人们聚族而居来抵抗,形成了同宗同族互帮互助,一致对外的生活方式。

充足的粮食和水源供给能使寨堡的防御功能得到最大的展现。许多寨堡大都建有用来蓄水的水缸和堰陂,来保证居民的日常吃水和浇灌耕地需求,使驻扎者能够生活自给,而寨堡具有自身封闭性和独立性,这使寨堡在遇敌来袭的时候可以易守难攻,坚守阵地,以此来达到长期驻守和促进社会治理安全的目的。

2 南阳县寨堡的现状

南阳建城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咸丰四年南阳知府顾嘉蘅大修城池,于东南隅城上加筑“奎章阁”一座,置炮台三十尊。因东西南北关寨圩相互隔绝,自成一堡,故名“梅花寨”,有“梅花城”称号,形成了历史上独具特点的城市形制。

寨堡有着多种类型,而不是仅仅存在着单一的形态,这主要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金其铭从形态结构角度将村落分集聚型和散漫型,按村庄的延展形式又将集聚型村落分为团状、带状和环状三类。晚清南阳县乡村寨堡聚落类型主要为集聚型带状和团状,带状聚落主要分布在南阳县境内河流沿岸地带,团状聚落主要分布在南阳县境内盆地、平原地带,形成了沿河带状分布的外部特征。西北部丘陵、山区地带主要为集聚型环状聚落和散漫型聚落,环状聚落依山地丘陵而建,绕山分布,散漫型聚落则大多分布于山间盆地。

据《南阳县地名志》记载,约45%的寨堡记载较少,约50 %的寨堡记载较详细,其中有5个寨堡待考,分别为云官庄寨、郭王寨、青龙庙寨、石花寨、驼沟寨。在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南阳县寨堡正在遭受损害或者可能已经受到了不可扭转的伤害,更有甚者已经不存于世,寨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缺乏认知,不够重视

有关部门对寨堡的保护和利用认识不到位,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文物保护”的思想,不能正确处理寨堡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忽视对寨堡的保护,存在破坏性开发建设活动,拆旧建新较为普遍。如上范营寨,下范营寨大部分营寨已经消失,仅遗存古寨墙于世。

2.2 底子不清,规划不全

有关部门对本区域内的寨堡底数不清,对保护对象没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南阳县修建过百余座寨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寨堡已经消失,如石花寨、驼沟寨等已经无从考证,还有一部分未被记录在册。寨堡保护规划编制未实现全覆盖,大部分寨堡即使编制了规划,但执行规划意识不强,落实不力,导致一些寨堡破坏、损毁比较严重,甚至已经消失。

2.3 投入不足,开发不力

目前寨堡保护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社会方面的投人比较少。在寨堡的开发利用方面,大部分仍处于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开发深度和力度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文化内涵体现不充分、寨堡景区知名度普遍不高、吸引力也不够,与凤凰古城等在旅游开发方面的差距非同一般。且不重视现代技术及人才的利用,以致寨堡维护过程中丧失原有韵味、内涵、价值。社会大众对寨堡承载的历史人文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认识欠缺,保护意识淡薄,随意拆建或任其自生自灭,整体传统风貌遭到破坏。

2.4 缺乏氛围,宣传不力

南阳县古寨堡的宣传不力,对内,市民对寨堡的了解不多,保护意识和责任没有被唤醒,未能形成全体市民关注、全体市民参与保护寨堡的良好氛围。对外,宣传缺乏资源整合、整体包装,且宣传渠道较为狭窄,对于有发展前景的寨堡缺乏一定的宣传力度,没能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2.5 交通不便、设施不完善

目前,南阳大部分寨堡的交通条件不够便利,公共交通设施不够完善,许多地方距市区远,无直达公交,或有公交但需多次换乘。部分寨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为村庄,但村庄内的道路缺少建设,路面较窄,通行难度大。寨堡的土地规划不够合理,缺少停车场,对于一些自驾游游客非常不方便,停车困难。目前来说,多数寨堡旅游设施落后、硬件滞后,无较大的吸引力,难以同时满足游客食、宿、行、游、购、娱等需求,功能设施不齐全,食宿条件欠佳。

3 南阳县寨堡的保护与开发

3.1 政府主导,创新思路

各级政府是寨堡保护的责任主体,要从对历史、对未来负责任的高度,把寨堡保护工作重视起来并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应该制定对于寨堡保护的合理的管理制度以及保护寨堡的法律法规,利用政府的权力加强对寨堡的保护,避免因民众的不了解而造成对寨堡的二次破坏。政府应该完善科学管理机制,加强对寨堡有效、规范的管理,对寨堡的保护要在党的有力领导下,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建立监督体系。再好的治理方案,没有有效的监督作为保障,也很难有所作为。开展乡村治理,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以法律、纪律作为坚强后盾。

在改进寨堡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汲取往昔、营造今舍。博望寨政府重点抓好旧城改造,立足区域的独特优势,组织建设了创业园、特色产业等,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3.2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社会氛围

寨堡是在社会动荡时,为防御入侵者或防洪等各种复杂的条件下修建的,具有时代性与独特性。如果民众意识不到寨堡的重要性,随意对寨堡进行改建或拆迁,将会对寨堡造成很大的破坏。如上范营寨,下范营寨的大部分营寨已经消失,目前仅遗存古寨墙于世。对于这种情况,政府应加强对寨堡保护的宣传,强化社会民众的寨堡保护意识,借助各类媒体,合理利用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的高效、便捷、通融互联的特点,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身边的寨堡,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引导鼓励当地民众参与到寨堡的保护中。

3.3 合理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开展寨堡资源的全面普查,进一步摸清南阳区域内所有寨堡资源的数量、现状等基本情况,为制定维护方案、落实保护措施打好基础。在注重立法的同时,加强寨堡保护的执法工作,成立寨堡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机构。提高寨堡修缮技术,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并在修缮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改善寨堡乡村发展面貌,实现寨堡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如卧龙区达士营寨西依独山,东临白河,拥有南阳山河美景,连续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建有全国著名的月季博览园。

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地对当地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划。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寨堡保护与开发,做到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坚决防止拆旧建新、盲目复古、破坏环境、转移污染等行为。南召县石门乡位于鸭河水库附近,随着环库公路的开通和沿库万亩绿化带建设工程的实施,该地种植果林,形成绿色观光农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石门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3.4 加强寨堡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南阳区域寨堡数量众多,历史悠久,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当地应当借鉴其他地区寨堡的成功经验,着力推动寨堡资源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最大限度挖掘寨堡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明确发展文化产业或文化旅游产业定位。着力解决当前寨堡旅游设施落后、硬件滞后、难以满足旅游需求的问题。

赊旗店寨是国内现存的最为完整的商业类古镇原型之一,基本上保持了在商业鼎盛时期店铺的风貌。近些年,赊店在加强旅游配套设施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确保本地群众和外来游客在观赏需求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比较便利的服务,不断闯市场、走出去,打响了“赊店文化”的品牌。赊旗店寨的成功,给南阳县其它寨堡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3.5 政企共谋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寨堡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略其在乡村发展道路上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保护和恢复寨堡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合理利用战略优势来发展寨堡。我们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使寨堡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发展。近些年来社旗县的青台实行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坚持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 结语

南阳县寨堡聚落的地域特点和发展过程,反映了南阳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揭示了其治安状况和社会变化。每当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时,则大力修建寨堡,以便据险自居,而在和平时期则束之高阁,如清末民初,战乱频发时期也是寨堡建筑兴建鼎盛之时,建國后则被大面积的改建或消失。这对于寨堡保护和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我们对南阳县寨堡的保护与修筑等各方面的考虑,通过与村民、当地政府的交流,并结合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对南阳县寨堡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相关意见与解决方法,以促进南阳县寨堡的长远发展,而这正是这次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郑东军,张玉坤.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J],建筑师,2005( 03):27-40.

[2]李留文.明清寨堡研究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4( 01): 31-38.

[3]李留文.明末中原地区寨堡述论[J],中州学刊.2016( 04)126-132.

[4]南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177-179.

[5]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M].北京:求知学社,1925:五.

[6]刘振华.20世纪2、30年代南阳盆地农村社会经济的衰变[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1,IO( OI):149-156.

[7]乔新光.军阀混战时期的南阳源潭话兴衰[J].南阳文史资料(2), 1986: 40-49

[8]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828.

[9]潘守廉.光绪南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829.

[10]冯紫岗,刘瑞生合编,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M]。上海:黎明书局,1934:4.

[11]赵锐.晚清南阳县乡村地理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2010.13( 05):1-6.

[作者简介]肖楠(1999-),女,湖南永州人,在读本科生。

[通讯作者]刘国旭(1974-),男,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方向:区域文化史,人文地理等。

猜你喜欢
清末民初乡村振兴战略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
社会意识、诗学、赞助人视角下侦探小说的翻译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试论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的近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