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困境及对策

2020-11-06 09:55曹睿男袁卓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曹睿男 袁卓

【摘要】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髓,促进国家繁荣、人民团结。亦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文化认同存在主流文化认同的弱化、理想信念及主流价值观的偏离、传统文化的任意疏离、文化传播的传统途径弱化等困境。因此,要不断完善网络文化建设,注重学生内在引导,增强外部保障机制,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认同;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通常发挥着比政治和经济更为深远悠久的力量。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文化认同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如今,由于网络迅猛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和开拓视野的主阵地,不断地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大学生群体受到了各种文化碰撞而形成了消极影响,进而导致文化认同陷入困境。

1 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

文化认同是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认同某种文化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在认知上、情感上以及行为上形成统一,进而了解、接纳、融入和传播文化。换言之,文化认同在心理学和哲学角度来分析,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实践。首先认知和理解某种文化,加深情感上的认同,最后外化于个人实践行为。“文化认同中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都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因此也可以说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大学生对于文化认同的理解和认知,体现出他们对待价值观的认可程度,也代表着大学生的共同理想观念,这一观念决定着他们如何分辨是非黑白,并引领着大学生的行为实践。

当前,多元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记忆,文化认同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体现了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维系了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认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能够加强国家的“软竞争力”,进而增强综合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认同强有力的支撑。

2 网络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困境的主要表现

2.1 主流文化权威认同的弱化

在舒适宽松的网络环境下,由于信息的来源纷繁复杂,增加了网络监管部门的监控难度,网络信息筛选极为困难,因此诸多信息在网络中肆意传播,并且传播速度极快。再加上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可供大学生参考的有用信息很少,无法保障其内容的可靠性和价值性。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取一些信息时,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分析和判断标准,使其对于多元价值观无所适从。这些种种因素都严重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弱化了主流文化的权威性。当前西方国家通过运用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在整个全球范围内推行其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等,甚至到了“文化霸权”的地步,他们歪曲事实,颠覆言论,使得我国主流文化正在面临着西方国家的侵蚀。大学生正在处于培养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都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缺乏相应的辩证思维能力,易对我国文化产生疑虑感,进而弱化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2.2 理想信念及主流价值观的偏离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内,西方霸权主义通过现代网络环境传播西方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些因素无形之中在改变大学生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使得他们对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困惑。大学生的诸多观念还未成熟,是非分辨能力还不够强。这时候最容易被西方网络文化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所影响,使其思想混乱、价值观扭曲和理想信念迷失,从而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抵触。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信奉功利主义,崇尚享乐主义和金钱主义,陷入了金钱至上的困扰,盲目追求物质需求。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许多国外奢侈品纷纷涌人中国,一些大学生将名牌奢侈品视为高品质生活的象征,一味狂热地崇拜奢侈品,不考虑自身能力情况,发展成为符号消费的趋势。在择业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消极的价值观念,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务实性和功利性的工作,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内涵发展。

2.3 传统文化的任意疏离

传统文化可视作一个民族的“符号”,是能够唤醒文化中最富有生机、精华韵味的部分,同样也是文化认同不可或缺的载体。在网络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全球范围内推崇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亨廷顿指出: “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和坦克的进攻,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逐渐地,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当中,侵蚀了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严重冲击了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和抵触,淡漠了民族文化,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陷入了困境。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接触量呈递减趋势,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遭到了威胁。

2.4 文化传播的传统途径弱化

文化传播的传统途径以往具备权威性、正面性等特点,是文化的导向者、传播者,进而使大众认同文化。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文化传统的传播方式弱化,淡漠了权威话语体系,互联网文化传播方式纷繁复杂,传播速度更加灵活敏捷。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汲取了不同类型的文化。但是有些同学可能会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就会将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再加上网络还处于缺乏有效地监管,人们发表各种言论,认为即使是不道德的言行,也不会受到道德规范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大学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有时会放松自己的言行规范,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导致网络传播文化预期的效果存在折扣的现象。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则是提前过滤了消极的信息再进行传播,互联网传播渠道较为开放自由,使得传统传播方式弱化。

3 网络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困境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在网络时代下,我们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特点,面对现有的困难和挑战,注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完善网络文化建设,注重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网络环境的保障机制,形成一个积极和谐的网络环境,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3.1 完善网络文化产品建设

首先,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养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一是要加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提炼出中华民族的道德传承、优秀的思想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自省、自信、自强。二是要利用网络传播的特征,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比重,注重研发具有高质量的红色文化网站,能够全民参与阅读并讨论,提升网络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发声力度。对于在网络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增强其内容或形式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提升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让大学生能够内化于内心信念,外化为行为实践,达到知行合一。

其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汲取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指明了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它凝结了社会生活中价值观念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感召力。价值观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核心,从个人、社会到国家之间的关系,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其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意识到“国泰民安”,进而认识到个人的发展、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结、密不可分的。

3.2 注重内生引导

首先,提升大学生文化辨别能力。在多元文化相融的时代中,如果大学生缺乏对文化的分辨能力,在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之前,没有对其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引导,无法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网络环境中,要提高大学生对各种文化的辨别能力,提升其辩证思维能力,对待文化要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让大学生理性客观地对待各种文化,要尊重优秀的多元文化。要使大学生旗帜鲜明地“站队”,提升其对中国文化的自强理念,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增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内,由于网民身份相比现实当中较为隐蔽,部分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中的任何行为不需要承担责任。进而毫无顾忌地跟从网络暴力,发表不实言论、造谣,与事实不相符的话语,甚至到触及法律才追悔莫及。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提升其对待网络法律的认知,并付诸于实践当中,维护网络生态环境。进一步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当中,用真实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大学生理解网络道德规范,树立网络文明的意识并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不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3 增强外部保障机制

首先,加强网络法律制度保障。网络法律法规保障公民能够在网络空间中得到公平权益和公正待遇的制度。当前我国现有的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建设在某些层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得网络犯罪有隙可乘,比如网络法规条例不明晰、实效性不强等。由于网络法制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甚至一些人利用了法律的漏洞,在网络中肆意诋毁中国革命红色文化、质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混淆中国历史等,进而弱化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因此,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网络法律制度保障是很有必要的,能够保障大学生运用法律手段正确抵御不良网站信息。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网络监控体系,降低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程度。

其次,提高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场所。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政课改课创新“八个统一”论述,教師应当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统一,将“八个统一”有机融人到教学教育当中。因此,要在高校中配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领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空间中找到目标和方向,不迷失自我。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授于学生。辅导员通过组织各项线上与线下活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授于大学生。技术人员通过网络技术实时维护网络环境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小军.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精神的危机与重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1).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4]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7 (1).

[作者简介]曹睿男(1994-),女,山东宁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袁卓(1993-),男,甘肃庆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