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故事化在扶贫报道中的运用策略

2020-11-06 04:13马雪峰
新闻传播 2020年18期
关键词:故事化策略方法

马雪峰

[摘要]精准扶贫是新时期的重点项目,围绕其开展集中、有深度的宣传报道是社会主流媒体应尽的职责。本文在大量扶貧报道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扶贫报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运用故事化开展此类报道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相关扶贫报道提供参考。

[关键词]故事化;扶贫报道;策略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0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国上下齐动员,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全国主流媒体纷纷开展大规模的相关报道,为时代发声。纵观当前的扶贫报道,有的报道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或报道浮于表面深度不够或写作比较僵硬,故事挖掘不够,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在进行扶贫报道时,新闻工作者应当走进一线,挖掘经济数字背后的故事,彰显人物的精神力量,应当走近百姓、贴近生活,善于挖掘新闻故事背后人们的精神力量,引发舆论的关注和民众的参与热情。

一、媒体报道在扶贫中的作用

新闻媒体在宣传报道以及鼓励社会等方面还有许多的改进空间,就激励社会这一方面来说,新闻媒体可以充当许多的职能,可以有效地将互联网和新闻媒体融合在一起,发挥其在扶贫的主体与组织之间的协调作用,进行舆论宣传,创造更好的形象,让更多的组织投入到扶贫的工作当中。此外还可以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疏通贫困群众与扶贫组织之间的沟通,也起到进行公开监督的作用。

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报道中,媒体积极参与可以提升媒体的文化价值和权威性。很多媒体还参与到扶贫公益项目当中,为媒体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新闻扶贫已成为当下媒体公益的重要内容,成为当下一种社会趋势。在扶贫报道中,新闻媒体应该积极投身其中,发挥其在宣传报道中的优势,鼓励更多的个人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当中。同时新闻报道还可以起到一定的舆论监督作用,对扶贫工作实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二、当前传统媒体扶贫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报道形式比较单一,可读性较低

当下“扶贫”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大热点,传统主流媒体从省级到地市级都在积极结合本地的扶贫现状开展报道,发布了数量可观的新闻内容。但是总览这些报道,会发现存在报道形式单一的情况,从体裁上来看当前扶贫报道主要以通讯、消息为主,报道风格偏严肃,部分报道存在只是简单介绍“5W”新闻要素,内容不够深入。报道呈现形式以传统的图文报道为主,内容存在数字罗列和政绩罗列的缺陷,这些和当下受众的阅读趋势不相适应。

(二)报道视角贴近性不足

当前扶贫报道还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官方视角",这种“自上而下”地对扶贫的政策、对贫困地区帮扶、贫困地区脱贫历程等的报道模式,造成了百姓视角的缺失。这样的报道能较好地展示扶贫的成果,但是缺乏亲切感和贴近性。同时在进行报到时,报道风格严肃性有余活泼性不足,过多地关注扶贫中的数据,对“人”观照不足,使得扶贫报道生动性不足。

三、故事化在扶贫报道中的运用策略

(一)抓住细节,让故事“活”起来

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细节使报道变得丰富、动人,情感积蓄得饱满。对于扶贫报道,深入挖掘细节,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题,为读者展示新闻的真实。细节报道,不经意间会流露出很多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是讲好“故事”的重要方法。记者在捕捉到一些细节后,只需要将其所见所感用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来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走在村中的路上,常有村民与康树佳打招呼。‘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每一个人,我都认识,情况我也都了解。每每遇见他们,康树佳都要热心地询问家里情况,耐心地听他们诉说。”2019年11月《秦皇岛日报》刊发了系列关于驻村书记的报道,这是一篇题为《做稳定脱贫的守护者》文章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抓住了一个“打招呼”的细节,为读者描绘出一个与扶贫对象非常熟识、好像一家人的驻村书记的人物形象,也透露出驻村扶贫工作必须要扎根基层,让读者体会到驻村书记的平易近人。对这个细节的描写,记者没有用高深的修辞手法,也没有饱满的情感流露,寥寥数语就将一切交代清楚,直白地表达更让受众对报道对象日常工作生活有切身体会的感觉。

在进行扶贫报道时,记者深入农村、基层一线采访,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细节,用村民的语言进行表述,让采访对象讲述故事,记者不要有太多的评论,把注意力集中到新闻环境、采访对象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生活环境等细节上,使新闻更加鲜活。

(二)对扶贫报道中出现的典型人物进行挖掘

扶贫报道中涉及较多的报道对象就是在扶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各类人物,而这些人物更是扶贫报道故事的主要承载对象。抓住典型人物报道,讲好人物故事,既是扶贫报道的主题宣传需求,也是做好扶贫报道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多采写人物事迹,要见事见人。寻找具有故事性的人物,与报道主题紧密结合,通过人物带出扶贫故事,以便更好地提升报道的可读性,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例如,深圳特区报刊发的《种植毛葡萄绿了荒石山》,就是一篇很好的人物报道,通篇通过故事将典型人物呈现出来。文章讲述的是瑶族大学生蓝钧带领乡亲走致富路的故事。汇集了蓝钧大学毕业放弃在城市里的工作机会选择回乡创业、在众多产业中为何选择葡萄酒产业、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艰难的坚持、葡萄酒市场如何被打开、村民们在他的带领下承包山头致富等故事。这些故事将蓝钧带领村民致富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加上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等等,形成了一篇扶贫报道领域的佳作。文章刊出后,为村民们带来了商机,引起许多深圳商家的注意,纷纷打来电话表示日后要与村民合作。

(三)挖掘扶贫助农新闻的“深度"

扶贫报道的内容如果只是叙述当地政府的扶贫政策、扶贫措施等让百姓过上了好8子,这显然太浮于表面。扶贫报道要深入挖掘,在这一现象的背后,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扶贫者精神世界的变化等等,从理论和实践中阐述脱贫攻坚的时代价值。例如,沧州8报在2019年7月刊发了一篇《贫困户一副对联谢党恩》的消息。写的是回族自治县孟村镇北街村五保老人姚金龙,在党的各项政策帮助下,住进了新房子,每个月还有固定的收入,生活有了保障。用朴实的话语表达出对党的感激之情。文章从一副对联入手,讲述了这个五保户老人的故事,行文中将“危房改造”“精准扶贫”“结对扶贫”等政策和措施融合进来,形成了一个过去与现在、个人与集体交相呼应的扶贫报道,行文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使老人在自家大门两旁用水泥写的那副对联"做梦没想这一天,感谢党的政策好”更具感染力。

(四)加强媒体融合,丰富报道形式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影响着受众对新闻的判断。扶贫报道要想获得更好的传播力,必须融合新媒体的优势,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偏好。一方面,丰富传播渠道,使得扶贫报道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于不同的新闻平台中,提高传播效率。在新闻分发阶段,记者要根据不同的新闻发布平台,将新闻进行整合,以不同的信息形式、风格进行呈现。另一方面,还要采取不同的新闻表现形式,实现扶贫报道的创新。以故事化语言,手绘动漫、长图、情景短剧等实现场景再现,都是不错的方式。例如,《甘肃日报》融媒体中心在2019年7月制作了一个新媒体产品,一位扶贫干部因公殉职。该新媒体产品就是通过手绘动漫的形式,将人物故事进行线条式的勾勒,加上解说词和配乐,成为一个典型的新媒体环境下的扶贫报道形式,使人耳目一新,别具新闻感染力。

结语

传统新闻媒体在开展扶贫报道工作时,需要加大力气研究新闻稿件的写作和传播,通过故事化更好地实现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为精准扶贫的时代脉搏发声,歌颂时代精神,搭建起党和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同时为贫困村的改革发展出谋划策、牵线搭桥,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刘兢,陈婧,梁贤安,吴兰儿新闻扶贫:发挥媒体优势助力脱贫攻坚[J].传媒,2020(02):63-66.

[2]高大涛.如何做好扶贫类新闻报道[J].新闻窗,2017(05):91.

[3]张进.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新闻报道[J].青年记者,2019(05):34-35.

[4]芦玮.新时期做好扶贫报道的几点思考[J].传媒论坛,2018,1(16):96.

猜你喜欢
故事化策略方法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
幼儿教育有效策略探究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指导学生英语预习摭谈
论新闻故事探析和艺术化风格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基层电视台做好农业科技节目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