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选修课程建设现状与改革设想

2020-11-06 09:54陈华伟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选修课程高校体育

陈华伟

摘要:商丘市境内的高校体育选修课程建设工作,存在师资结构不够合理、目标设定角度不太科学、教学模式有些落后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高校应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师资结构、增大投资力度、拓展时空范围等,从而进一步促进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实现。

关键词:高校体育;选修课程;开设现状;改革设想

为激发大学生体育训练兴趣,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体育教师充分发挥技能特长,提高教学效果,普通高校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全面有效地加强体育选修课程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现。

一、体育选修课程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先后对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永城职业技术学院、商丘学院、商丘工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商丘市境内6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该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8份,有效率为96.5%。课题组从中获得了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程建设方面的诸多信息,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调查结果显示:整体说来,商丘市境内各高校为公共体育选修课程建设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如果进行横向比较,有些院校确实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师资队伍、目标设定、教学模式等方面。

(一)体育选修课程师資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学校课程建设,教师是主体,是课程的具体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师队伍如何,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质量。调查发现:商丘市境内几所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构成状况比较复杂,且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就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等开设有体育专业的高校来说,其教师队伍是比较庞大的,无论人数还是学历、专业职务整体说都比较高。但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多从事体育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去了,而公共体育选修课程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职务相对比较低,这是应该改变的。

其二,就公共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说,结构不够合理,表现为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较少。调查发现,在153名公共体育教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40人,讲师82人,其余皆为初级技术职务。

其三,就公共体育教师年龄层次说,35岁以下的公共体育教师几乎占了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年轻教师学历较高,精力旺盛,工作热情高,但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压力较大,教育教学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其四,就公共体育教师专业来说,多数教师所学专业与所从教的课程不够一致。因为大部分体育教师当时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体育项目比较单一、有限,若开设目前高校中比较流行的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街舞等诸多项目只能通过先自学而后再“教学相长”。

其五,就公共体育教师性别说,男女教师的比例不够合理,男教师比例过大,占73.86%。由于开设体育选修课的男教师居多,所以开设的对抗性较强的体育选修项目(如球类、散打等)比较多,而形体课、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则比较少。这与学校实际需要极其相左,因为多数院校在校学生是女生居多,女生一般不怎么喜欢对抗性的体育项目而比较喜欢非对抗性的体育运动。

(二)体育选修课程目标设定的角度有待调整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意向表述。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的主要目标应以大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恰当的思想文化浸润、合理的体育知识教育和科学的体育技能锻炼等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过程,而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体育选修教学目标应该围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5个方面来确定,虽然每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们又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目前,商丘高校受以往体育教学大纲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的影响,有的体育选修课教师依循习惯,依然按照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设定教学目标。有的教师虽然依照《纲要》规定设定教学目标,但往往顾此失彼,兼顾不周。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体育选修课教师通过深入认真学习、正在积极实施《纲要》规定,在体育选修目标的设定上不仅能按章办事,而且能恰到好处。

(三)体育选修课程教学模式有些落后

调查发现: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目前仍有一定市场,实施新理念,落实《纲要》,任重道远。调查显示:商丘市境内的高校学生对公共体育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非常满意和满意的人数,男生的比率分别为10.54%和25.13%,女生的比率分别为11.69%和23.42%,合计起来的人数比率也只有25%左右,而不够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均达到了40%左右。

传统教学模式的确存在弊端,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如:课程设置外延狭窄,课程内容单调,学生既不能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又不能享受体育训练带来的轻松和愉悦;课程教学模式僵化,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满堂讲解、技能技术的机械传授,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育学习无法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求,终生体育养成教育成了一句空话;考试考核标准死板,无视学校及其地区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书与育人不能完美结合,或忽略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的言传身教,或德育、美育游离于智育、体育之外。就商丘高校体育选修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退出体育选修课堂,但是不可否认还仍然占有一定“市场”。这说明受“习惯成自然”的影响,什么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困难。虽说任何一种传统教学模式,都有它一定的优越性及其存在价值,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打破传统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二、高校体育选修课形成目前状况的原因分析

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程出现目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因素是思想重视不够,教改步伐缓慢,物质条件制约等。

(一)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思想重视是任何单位做好任何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开设好公共体育选修课,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更需要各级领导尤其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和广大学生在思想上予以重视。

调查发现:对于开设公共体育选修课程,商丘市境内的高等院校在思想重视程度上,领导优于教师,教师优于学生。从各级领导说,非常重视和重视者的比率占63.90%,而不够重视者的比率只占11.66%,几乎没有领导持漠不关心或无所谓的态度。从教师说,重视和比较重视者的比率占58.25%。而学生们的思想认识不容乐观,自己承认持不够重视态度者竟有21.93%,甚至还有15.94%学生选择了漠不关心。这充分说明:只关注专业课程学习,不重视体育甚至轻视体育选修课程的学生普遍存在。关注专业课程学习,立志继续升学深造,无可厚非,但不能顾此失彼,不能重德育、智育而忽视体育,不能对体育选修课程敷衍了事甚至是漠不关心,不能以为身体锻炼可有可无。学生不重视体育选修课程,不积极参加体育选修课程的学习,不仅会加剧高校学生对体育喜好感的降低,还会引起体育教师工作热情的波动,导致高校体育工作的落后,甚至也会影响高校的整体发展。

(二)教学改革步伐缓慢

商丘市境内的高等院校体育选修课程的建设工作,虽然有不少亮点,但其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仍然显得比较缓慢。表现之一就是各高校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公共体育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效果有一定程度的不满意,甚至还有人很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商丘市境内高校学生对体育选修课教学内容的满意率有待提升。非常满意者人数,男生比率仅为9.77%,女生比率仅为13.36%,合起来为23.13%,平均才约为11.5%。但不够满意的人数比率却不小,男生比率为31.25%,女生比率为25.32%。不可思议的是,还有10.15%的男生和5.50%的女生选择了很不满意,其合计比率超过了15%。究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的也许是因为喜欢体育选修而由于学校条件所限没有达到目的,有的也许是因为自己只重专业学习而不重视体育修养。

事实告诉我们,体育教育改革需要深入,体育选修课程建设需要加强。目前公共体育选修课程教学改革步伐比较缓慢,有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原因,譬如有些师资培养结构,培训体育教师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跟不上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导致其毕业生学非所用,不能很好地适应体育工作岗位;有些学生一心钻研专业,把体育修炼当成了包袱,被动参与,甚至设法逃避等。但课题组认为,体育教师应该负有较大的责任。有些在职的老教师不乐意学习新项目新技能,只想凭借经验应对体育选修的教育教学;有些新就业的教师由于教学、科研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对素质教育深化改革了解不多,对体育选修课程的关注不足,参与执教的热情有待提高。即使积极开设体育选修课程的教师,其教育理念也有待转变,教学模式也有待更新。

(三)场地器材的条件制约

体育场馆与体育器材设备不能充分满足体育教育、身体锻炼的需求,应该是目前全国各高校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商丘各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程的开设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场地器材条件的制约。

就体育场地、器材配置的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满意者人数,不论男生还是女生的比率均没有达到20%,男生比率仅为19.54%,女生比率仅为19.18%。虽然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所占比率较大,男女生合计分别为44.06%和49.37%,但不够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比率也不小,男生合计占36.40%,女生合计占31.45%。这多是因为学校器材和场地条件所限没有达到自己选修的目的,有的也许是因为学生自己主观的因素(如怕影响专业学习、怕吃苦等而不想修体育课程)。

事实的确如此。有的院校,体育场馆建设比较落后,体育训练器材设施比较简单陈旧,使体育选修的课程设置、项目训练受到一定影响;有的院校,体育场馆和训练器材有限,只能满足最基本的体育教学和项目训练,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诸多体育课程的选修和体育项目的学习,不能全面系统地开展体育选修课程教学;有的院校,体育场馆及其器材设施本来就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从事课内体育训练、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因而体育选修课程的开设存在一定的困难,即使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设了一些课程或项目,也与广大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需求有一定距离。

三、高校体育选修课建设的改革设想

近些年来,全国高校发展迅速,教育教学改革成就显著。但不可否认,就体育选修课程建设来说,高职院校还有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有需要加强的环节,诸如提高思想认识、增加师资力量、完善教育计划、增大投资力度等等,本课题组经过反复商讨,一致决定就明确思路、更新理念、构建模式、拓展时空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以期能为相关院校和人员提供参考。

(一)明确“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

增强学生体质,推动全民健康,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1999年6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而,高等院校在具体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一定要积极响应,努力实施,以“健康第一”为中心任务,以培养健康人为重要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要线索,最大限度地设计体育选修课程,尽可能多地提供体育选修项目,运用体育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体系、新模式、新方法來激发大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使其掌握体育健身技能,提高终身锻炼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坚定“快乐学习”的体育教育信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先人早已提出“寓教于乐”原则,“快乐学习”更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之一,公共体育选修课程建设也必须坚定这一信念。

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对公共体育选修课感兴趣的程度,仅有45.43%的男生选择了非常感兴趣或感兴趣,女生选择非常感兴趣者仅为16.51%,而选择不感兴趣者竟有17.61%。不可否认,那些选择说不清楚者也有不怎么感兴趣的成分在里边。这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对公共体育选修课感兴趣的程度有待加强。

加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设置公共体育选修课程,要在注重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公共体育选修课程的政治思想教化、感化作用,更要坚定体育选修课程“快乐学习”的教育信念,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本身固有的趣味性、娱乐性。其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国家利益和政策导向,而且还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工作需要,也要顾及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把体育项目的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将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人文素养和发展个性特征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呈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美好局面,使学生在选修的体育课程里领略体育教育的魅力,在恰当的体育学习中享受体育锻炼的快乐。当然,高校体育选修课的教学并不是一味不顾规律原则的投其所好,而是要突出快乐教育的理念,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体验,重视学生体育个性的自在释放,重视学生体育特长的有效拓展,使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境,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三)恪守“自主选择”的课程基本特征

既然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程是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实际需求、学校资源条件等,为学生提供若干体育运动项目,让其选择一项或几项进行学习训练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那么公共体育选修课程的基本特征就是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尊重学生个人意愿,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真正体现“自主选择”“自由选择”,不能人为设置障碍,不要随便提出限制条件,不能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这是一条底线,务必恪守,否则,就失去了选修课程的意义,就会影响学生选修的积极性。

(四)建构体育俱乐部式的教学训练模式

体育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来进行体育教学的教育形式,其中的关键要素是教师由主授者变为组织者、辅导者,而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体。体育俱乐部本是舶来品,它最早兴起于18世纪末叶到19世纪初期欧美等地的一些高等学校。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不少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在积极探索、实践着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模式。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开设选修课程的必然趋势,因为它打破了传统型体育教育教学的单调、乏味,渗透着健康第一、娱乐为主的教育观念,体现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体育训练的愉快体验,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还有利于促使體育教师由“教”到“导”的角色变化,增强体育教师钻研业务、投入工作的积极主动意识。此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还具有课程的多样性、项目的实用性、管理的开放性、方法的灵活性等特点。

(五)拓展公共体育选修课程的时空范围

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提出,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开足并上好体育课,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使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这虽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但它对大学生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况且,“每天锻炼1小时”本身也是国家阳光体育运动对所有学生的要求。首先,要打破体育课程往往安排在每天下午的常规,因为下午特别是16点以后的一段时间,既是学生参与自由体育活动的高峰期,也是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高峰期。由此一来,不仅会造成学校体育教师的人力资源紧张,也会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物力资源不足,极大地影响体育选修课程的教学。因此,要根据体育师资力量、体育场地器材的实际和大学生的作息习惯,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体育选修课上课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动员学生购置一些自己喜欢而又简易的项目器材,开展诸如毽球、跳绳、轮滑等之类的体育选修;或者设置一些基本不用器材且空间灵活的项目,开展诸如体育舞蹈、健美操、太极拳、柔道等之类的选修课程。再者,体育选修课的上课空间也可以尝试由校内走向校外,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设置体育选修项目,利用社会上经营性的体育场所开展选修课程,以此满足学生需求。

高等院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商丘地处豫东平原,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尤其是近些年来,商丘高校发展迅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成就显著。但不可否认,商丘高校与全国的兄弟院校相比,各方面还有不少发展空间。就公共体育选修课程建设来说,除了明确选修思路、更新选修理念、恪守选修特色、构建选修模式、拓展选修时空等方面需要努力外,还需要做许多持续有效、深入细致的工作,诸如提高思想认识、增加师资力量、完善教育计划、增大投资力度等等。我们相信,包括商丘市境各高校在内的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都一定会在体育选修课程建设方面,群策群力,克艰攻难,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全民健身运动的推进,多做贡献,做大贡献。

(责任编辑 梁素芳)

猜你喜欢
选修课程高校体育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基于JSP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让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潮课”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