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基于副中心城市建设背景

2020-11-09 02:34王茜茹
关键词:洛阳制造业高质量

张 纪, 王茜茹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奏响了新时期洛阳城市发展的“冲锋号”。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洛阳对豫西地区及陕东、晋南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然而,洛阳尽管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非省会城市,对周边地区具有城市群建设所必需的经济辐射能力,但是作为非省会城市,在跨区域的资源整合能力上仍有欠缺。因此,如何加强经济实力,在外延上如何做大做强“朋友圈”,是洛阳区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必须要破解的首要命题[1]。

城市群建设要求中心城市必须对其外围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向心作用。受城市地位所限,洛阳在都市圈中的向心力必须通过区域协同来实现,也就是说在都市圈中必须实现与参与城市的互利共赢,而区域协同的核心就是产业协同。都市圈产业协同就是通过促进区域内部生产要素优化整合,推进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布局重构,推进平台载体共建共享,推动城市间产业相促相融、协同协作、集聚发展,从而形成符合城市群整体利益的产业体系[2]。作为区域核心,洛阳在产业上必须具有引领作用,因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只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才能将洛阳打造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巩固其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为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奠定经济基础,使建设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可能。可以说洛阳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攸关洛阳市副中心战略实施的成败。

一、洛阳制造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洛阳制造业历经60多年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倾力打造的565现代产业体系,为洛阳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毋庸讳言,目前洛阳制造业资源性、耗能性、高污染性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2018年,在全国29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洛阳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48位,全社会用电量排名第32位,第二产业总产值排名第49位,工业用电排名第24位[3]。这说明洛阳制造业的粗放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一)洛阳制造业产业结构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1958年之后,洛阳就确立了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而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则一直保持绝对优势:除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工业比重曾降低到70%以下外,这一比重长期保持在80%以上(图1)。2000年之后,洛阳重工业比重又持续提高,2018年,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高达89.53%。

如表1所示,对比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增加值前十的工业部门可以发现:2000年尚有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两类轻工业的工业增加值能跻身前十,随后即跌出前十,排名前十的行业全部为重工业,轻重工业比重失调加剧。

表1 洛阳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十强产业情况

表2列出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前十强产业能耗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洛阳的主导产业大多数是高能耗产业,例如工业总产值在洛阳占比18.2%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工信部列出的产能过剩行业),每万元增加值耗煤2 939.5公斤、耗电5 865.3度,其中部分电力来源于本地热电厂发电,更增加了燃煤的消耗。总体看,洛阳制造业能耗惊人。

表2 洛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前十强产业能耗情况

辩证来看,重工业占比过高,一方面体现了洛阳制造业在全国装备行业具有优势的经济特征,但另一方面,重工业能耗高、产能过剩严重、环境压力大也是制约洛阳低碳发展的关键因素[4]。因此洛阳制造业结构必须调整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洛阳的地貌特征对空气污染物扩散极为不利,产业结构的重工化已经成为洛阳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在国家大气污染治理不断升级的大环境下,洛阳制造业结构亟待改变。二是轻工业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少、盈利较大的特点,而且有利于创造就业、支援农业,所以适当扩大轻工业规模对洛阳农业发展是有益的。三是轻工业生产消费品主要面对消费市场,重工业生产资本品主要面对投资市场。中国正处于从投资拉动转向内需拉动的历史进程之中,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将会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四是轻重工业各有不同的运转周期和市场规律,轻重工业合理搭配有助于洛阳经济抵御市场风险。

表3列出了洛阳主要制造业部门R&D强度情况。洛阳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制造业R&D投入强度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洛阳科研院所比较多,其R&D投入也被统计在内,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大多数企业R&D投入过少的问题。研发投入不足是制约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表3 洛阳主要制造业部门R&D投入强度

(二)洛阳制造业企业所有制结构

如表4和图2所示,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控股企业的数量占比6.75%,资产合计占比39.31%,主营业务收入占比36.73%。对应上述三个指标,全国的数字是4.93%、38.78%和27.13%,河南省的数字是3.11%、29.81%和21.68%,表明洛阳制造业中的国有及控股企业比重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但是,洛阳市国有及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占比(5.90%)低于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占比(36.73%),也远低于全国(28.01%)和全省(7.72%)平均水平,表明洛阳市国有企业利润能力落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时,洛阳国有及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成本(38.01%)和管理费用(46.88%)占比高于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占比(36.73%),也远高于全国(26.34%、25.35%)和全省(21.80%、27.11%)的平均水平,表明洛阳市国有企业运行绩效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

图2 洛阳不同所有制企业占比

表4 洛阳制造业中公有制经济主要指标占比 /%

洛阳制造企业所有制结构中,公有经济比重偏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偏低。从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非公有制企业的支持,在竞争中存活成长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往往技术水平高、竞争力强。非公有制经济越发达、越活跃,工业经济就越具有竞争力、技术水平越高,生产结构也越能紧跟市场需求。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非公有制经济的加速发展,又有赖于国有经济的提质增效。

(三)洛阳制造业区域结构

由洛阳各县区工业发展态势图(图 3)可以看到,与市区相比,县区已经成为洛阳工业发展的主力。随着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制造业转到县区面临最大的困境在于难以集聚高端人才。从图4可以看出,洛阳研发人员集中在市区特别是高新区,但制造业则主要集中在县区,这样的资源配置极大地限制了县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3 洛阳各县区工业发展态势图

图4 洛阳研发人员区域配置图

二、洛阳制造业结构性问题存在原因剖析

洛阳制造业存在所有制结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重工业比重过高、研发投入不足、区域产业协调不畅等结构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则是洛阳产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多种深层次矛盾不断累积和激化的产物[5]。

(一) 洛阳工业经济对重工业化的路径依赖

作为老工业基地,洛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了一定发展优势,也形成了发展惯性。洛阳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型产业具有发展优势,也进一步强化了洛阳工业经济对重工业化的路径依赖——工业发展依赖于国有大企业,依赖于重工业,依赖于资源型产业。进而,与重化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思想和意识被不合时宜地保留下来,成为洛阳市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洛阳工业经济曾经的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包袱。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产业协同

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动力、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环节和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洛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与制造业缺乏协同,企业只专注于卖产品,经营模式陈旧;另一方面,影响了市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县区制造业的产业区域协同关系的形成。

(三)科技金融发展欠缺制约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洛阳科技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洛阳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各自为战,科技资源分散、割裂,无法形成创新合力。从国际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看,科技与金融是产业创新的两大引擎,二者的高效配合、协调运转乃至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科技金融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灵魂,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会严重制约洛阳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四)人才结构畸形导致发展缺乏智力支撑

洛阳从事科学活动人员中,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占比分别为8.08%、0.76%、2.01%、89.12%和0.04%[6]。洛阳科技人才较多,但是经济管理等人文社科人才极度匮乏。这样的人才结构造成洛阳本地智库缺位,无法形成对洛阳发展的持续、有效的智力支撑。

三、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优化结构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调整制造业结构的前提则是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7]。

(一)抢抓发展战略机遇,拓展石化产业空间

洛阳石化是中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也是河南唯一的炼化一体企业。炼化一体化是石化产业发展的世界趋势,可最大程度将原油“吃干榨尽”,实现循环经济、减少排放、提升效益。目前,国家在产业布局规划中明确要求新建炼化项目必须建在产业基地内。但是,洛阳辖区内黄河以北无产业拓展空间,这已成为困扰石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洛阳必须抓住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拓展石化产业发展空间。一方面,确保河南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西部特大型石化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通过让石化产业向北发展远离黄河,从而确保生态安全[8]。

(二)加强产业顶层设计,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洛阳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把洛阳高新区打造成为“洛阳都市圈区域总部基地”,鼓励和推动县区企业在高新区设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形成总部在市区、生产在县区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一方面,行政、研发、销售环节汇聚在高新区,充分发挥高新区在服务、人才、区位等资源上的优势,保障制造业总部和研发中心的需求;另一方面,制造环节搬迁到县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轻城市环保压力。在条件成熟时,加强“洛阳都市圈区域总部基地”对济源、三门峡等都市圈外围地区产业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拓展价值链分工体系,实现洛阳都市圈产业协同,提升都市圈向心力。

(三)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与发达地区相比,洛阳科技金融最大的短板是科技金融没有“主心骨”,造成科技金融资源散乱、无序,无法形成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建议洛阳参考杭州的科技银行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引入社会资本,创立专业的“科技银行”,建立有别于传统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以科技银行为“旗舰”,整合其他科技金融资源,形成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助推洛阳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有效激发洛阳蕴藏的科技创新潜能。

(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孵化战略新兴产业

洛阳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亟待能够替代传统产业的战略新兴产业。但是,以洛阳目前的区位禀赋,在全国日趋激烈的招商竞争中,难以引入成熟的战略新兴产业头部企业,因此,洛阳的战略新兴产业必须立足于本地进行培育。建议摒弃急功近利的传统园区建设思路,将中欧(洛阳)科创国际合作产业园、中德(洛阳)产业园打造成为洛阳战略新兴产业的“孵化器”、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依托洛阳制造业的现有优势,通过引入先进地区新技术初创团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推动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洛阳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既符合产业发展未来趋势,又能发挥洛阳已有产业优势的战略新兴产业,为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五)制造服务融合发展,激发企业业务创新

洛阳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动力不足等困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不够,多数企业仍局限于卖产品的传统业务,导致附加值低、效益差、竞争乏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从制造业本身出发补齐短板,还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一方面,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拓展,另一方面,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园区,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没有工厂的制造商。

(六)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本地智库建设

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智库的有效支撑,由于长期以来洛阳缺乏本地智库,洛阳的一些战略规划大多依赖外部力量。缺乏本地智库对洛阳经济社会的长期跟踪研究,就无法保证洛阳本地经济的持续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研究成果脱离洛阳实际,也很难保证洛阳发展战略的稳定性。因此,应加强洛阳本地智库建设,只有本地智库能够真正与洛阳发展休戚与共,通过对洛阳的持续关注,紧密跟踪洛阳发展需要,才能保证洛阳发展战略的科学性、稳定性、有效性。

猜你喜欢
洛阳制造业高质量
洛阳正大剧院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洛阳自古繁华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