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折射中国市场新变化

2020-11-09 05:16赵觉珵
环球时报 2020-11-09
关键词:博会环球时报疫情

本报赴上海特派记者 赵觉珵

正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被认为是中国市场面向世界的直观展示:拥有14亿的庞大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预计是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未来十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透过进博会打开的窗口,越来越多的国际展商靠近、了解并融入中国市场,而它们在进博会上带来的产品,也折射出中国市场的新变化、新需求、新动向。

催生新市场

本届进博会首次设立公共卫生防疫专区,来自美国、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家企业参展,一大批国际先进公共卫生防疫产品、技术、服务集中亮相。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催生新的市场。

中国复星医药的展台上展出一辆负压救护车。据介绍,这款由奔驰公司改造的救护车配备德国进口负压过滤装置可以净化过滤空气,避免转运病患中交叉感染的风险。抗疫期间,复星医药共生产300多辆此类救护车,其中不少被运用在火神山和雷神山等武汉抗疫前线。“现在新冠疫情还没有彻底结束,国家对防疫用品的储备有很多需求,各地对这款车的储备需求也很高,市场需求很大,”复星北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阎克玮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

全球最大医疗保健公司之一的葛兰素史克,在本届进博会上的展区面积达800平方米。目前,该公司也在利用其佐剂技术,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新冠疫苗的研发。葛兰素史克中国处方药和疫苗总经理齐欣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提升公众对疫苗的认知。此前人们并没有很强的意识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现在全人群的保护意识得到提升,也更加认可疫苗的价值。

疫情带来的新需求并非只出现在医药保健领域,总部设在日本的骊住水科技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陶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该公司最近正在推广一些适用于公共场所的产品,如不需要接触的感应式龙头、冲水不需要按钮的智能坐便器等。而在医院中,免接触、抗菌的卫生洁具用品也是主要需求之一。

紧盯消费升级

在采访中,不少参展商都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们观察到的中国消费升级红利远超预期。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进口商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为更多高品质的进口产品进入中国提供可能。格鲁吉亚参展商那提亚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道,“以前中国消费者更喜欢法国葡萄酒,但他们现在也愿意尝试格鲁吉亚的好酒。仅仅是尝试,对我们而言就意味着中国市场的大门已经打开。”

英国驻华贸易使节吴侨文接受《环球时报》等媒体采访时提到,“中国的消费升级是非常重要的趋势,我们也关注并顺应这一趋势,筛选每年参展企业和展品……这对英国来说是巨大机遇”。

国际酒业巨头帝亚吉欧集团中国总经理艾恩华对记者表示,中国近年对洋酒的接受度有很大变化,苏格兰威士忌的价格有所提升,英国啤酒和精酿啤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在增加,这些趋势都是英国酒类产品的机遇。

在进博会这一贸易平台上,不仅是卖家,买家也需要及时洞察中国消费者的新需求、新喜好。8日,在进博会上,盒马与智利企业代表签署100万箱、总计约2.8亿元人民币的智利车厘子进口订单。进博会苏宁采购交易团团长马康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近两年,中国消费者在消费品类及消费需求方面出现新的变化,苏宁在商品引进等方面也顺势做出调整。以水果为例,近两年,国内消费者更喜欢进口、短保质期、高价值的进口水果,对车厘子、榴莲等进口水果的需求远超传统的国产水果。

看好中国经济

由于疫情影响,全球航空制造业两大巨头——美国波音与法国空客——均未在本届展会上设立展台,但中国市场让航空巨头满怀信心。

巴航工业是世界最大的支线喷气客机生产商,其大中华区总裁及商用飞机副总裁郭青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巴航工业对中国市场格外重视,中国未来会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运输市场,同时也在疫情期间引领全球航空市场的恢复。我们对中国市场非常有信心。”郭青预测,未来10年,中国市场将需要总计交付735架150座以下的支线客机,“这意味着中国每年都需要交付约70多架飞机来满足市场需求,其中的市场足够庞大”。

通用汽车全球执行副总裁兼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柏历接受《环球时报》等媒体采访时说,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早已回到正轨。疫情无疑对整体经济环境和汽车行业造成一定影响,然而第二季度就迅速回暖,到第三季度整体经济和汽车市场已开始恢复增长。“我们看好中国的经济环境,对2021年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充满信心”。▲

猜你喜欢
博会环球时报疫情
数字化将开启东博会里程碑式的新征程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充分放大进博会延伸效应
2016武汉光博会
2016CFB餐博会精彩瞬间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