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11-09 02:56李悦彤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7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

李悦彤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社会思潮乱象”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各种谣言散布误导公众价值判断,政府发布信息不实导致官方媒体失去公信力这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因此,正视社会“结症”,巩固现实基础,倡导“以人为本”的网络话语内容,保障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乎每个公众的切身利益,一旦发生,与之相关的议题就会在各大网络媒体平台引发激烈的讨论,然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谣言、舆论等方式煽动公众情绪、制造动乱、阻碍防控。这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习近平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维持社会稳定,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阐述

(一)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概念是由法国思想家特拉西首次提出,它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2]。即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中形成思想、观念等受到物质生产资料影响和决定,而不是凭空产生。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为我国关于意识形态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于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一般概括为:意识形态是自觉地、系统地反映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的思想体系,具体表现为道德、法律、政治、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3]。

(二)网络意识形态

网络意识形态与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同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都是由现实社会中的物质生产资料所决定,是人脑所形成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并且反作用于现实社会。另一方面,互联网将人类的现实世界和虚拟化的空间联系在一起,这样一个虚拟化的空间里,人们进行着虚拟实践,形成具有网络意义的观念、表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网络意识形态是个体在现实和虚拟空间融合下发展,结合网络的自由、虚拟、交互、隐匿等特征,所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以坚持国家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确定的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得到本国人民的认可,同时有效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保证国家处于稳定状态。习近平强调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4]。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是保障现实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安全”是除了没有战争之外,对外无威胁对内无恐慌,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稳定的状态,同时“安全”是从国家到个人,从网络空间到现实社会多维度的安全。一方面,保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5]。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领域中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必须牢牢捍卫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正确价值观趋向和网络舆论导向,网络空间中每个人的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反应,引导到正确的网络舆论,可避免错误的社会思潮的入侵。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眾健康的事件[6]。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未知风险和利益变化,因此在事件发生之时,各种谣言、舆论会在网络空间蔓延,严重威胁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政府执政、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冲击。

(一)“社会思潮乱象”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乎每个公众的切身利益,代表着各种利益集团的社会思潮会以舆论的形式活跃在网络场域,形成“社会思潮乱象”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首先,极端民族主义引发公众非理性的爱国情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应急防控能力低下、官员不作为、慈善机构失责、国际舆论不友好等问题在媒体的话语渲染下极易引发民族主义思潮使公众产生一种狭隘、盲从、激进的爱国情绪,这样的情绪会割裂同胞感情、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其次,民粹主义思潮影响政府公信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在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民群众往往自视为“弱者”成为一个集体与政府划清界限。一旦某件触及公众利益的事件爆发,在意见领袖的煽动性的叙事方式下,人民成为不可触犯的对象,而政府官员则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成为体制下的得益者从而失去公信力。最后,“泛娱乐化”思潮解构正统议题。即使在灾难性事件中,为了“引流”,媒体也会以“娱乐化”话语表达解构严肃正统的新闻议题。这很容易导致大众的关注点偏移议题中心。

(二)“谣言横飞”误导公众价值判断

谣言是在社会大众中相互传播无根据的虚假信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由于中国公民大多缺少关于医学方面的知识又急需想得知事件的真相,谣言利用人们不安情绪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误导公众的价值判断,阻碍事件防控,激发社会矛盾。

一方面,谣言的愈发真假难辨,公众陷入价值观混乱状态。从“非典”时期出现的“放鞭炮能治愈非典”这种简单易识别的民间谣言,到新冠肺炎疫情打着钟南山等医学专家旗号散播的各种关于医学进展情况可信度高的谣言。谣言与真相愈发难以识别,公众无法判断对错,从而质疑权威,陷入混乱价值观状态。

另一方面,部分西方国家“借题发挥”散布谣言,造成公众的信仰危机。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在日内瓦宣布: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随之关于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鼓吹西方资本主义体制等谣言在网络上迅速流传,部分网民在此类谣言的影响下否定中国共产党,质疑我国治理体制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

(三)“政府失信”阻碍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政府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官方信息发布是否及时公开是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树立自身公信力的关键,而政府在信息发布上存在失信问题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大阻碍。

一方面,地方政府信息发布时效性差,加剧公众不满情绪。政府及时发布信息是决定事件发展,稳定公众情绪的关键。然而部分地方政府部门依然搞形式主义,通过隐瞒,延迟发布信息等方式试图从表面上遏制负面舆论,这样反而适得其反,使网络舆论达到难以控制的局面。

另一方面,部分主流媒体话语精确度低,影响权威性。主流媒体代表国家形象,在重大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都会引起公众巨大的反响。然而部分主流媒体在发布防控等方面的信息存在话语精确度低的情况,误导公众的判断,导致公众对主流媒体产生质疑,影响其权威性。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应对策略

(一)正视社会“结症”,巩固网络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

网络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晴雨表”,实质是反映事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要想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正视并解决社会“结症”是第一要义。

第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所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但是由此暴露出我国在此方面应急能力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舆论、谣言等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表达有一部分都在控诉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缺乏统筹规划所导致的一系列矛盾。因此,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是我国当前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

第二,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域科研水平。人们之所以会在面临重大公共事件中产生不安情绪从而制造谣言,一部分原因是对于事件本身未知的恐惧。习近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说到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7]。提高重大公共事件相关领域科研水平,以科学知识和合理性的心态对待它,是减少谣言保证健康网络环境的基础。

第三,完善信息发布机制。信息发布不透明、不对称、不准确,给错误言论的散布带来可乘之机,完善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公开、透明、高效以压缩错误言论的传播空间。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应当“以人为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负面舆论和谣言的内容大多都是与民生民意的相关问题,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凸显“以人为本”更能引发共鸣。

一方面,要保护公众意见的多样性,允许“多种声音”共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危机本身就会对社会造成极大恐慌,公众在不安的情绪会对事态的感知及其敏感,在网络上自然会产生多种声音。如果一味的强制引导或打压错误言论,只会激发公众的怨气。因此,应当在保证网络空间整体文明的情况下,允许公众发表不同观点,留下一定的容错空间。另一方面,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命安全,当今中國已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应发挥中国的大国担当,抵制西方制造的阴谋论,维持世界和平稳定的发展。

(三)保证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是争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新冠肺炎期间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道“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信息公开就是最好的疫苗。”政府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导者,保证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是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领域争夺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政府信息准确是争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保障。如果政府隐瞒信息或者相关信息不准确,就会给谣言带来可乘之机。因此政府应当建立科学高效的网络信息发布机制和利用有效的话语战术占领网络领域主导权。另一方面,有效的信息公开能使政府和群众双向沟通,有利于政府及时掌握群众动向,发布与公众需求相关的信息,增强官方媒体的公信力。在事件中公众掌握的来自官方媒体有效信息越多,就能越能消除内心的不确定因素,公众就会增加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信任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8-2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3] 刘尧.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 李辉,许文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 百度百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7997848?fr=Aladdin.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