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天下莫强焉

2020-11-09 01:52刘玉栋刘剑翔
文史月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诸侯国晋文公晋国

刘玉栋 刘剑翔

桐叶封弟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剧烈变革时期,诸侯林立,群雄逐鹿,弱肉强食,成王败寇。晋国在激烈的纷争中脱颖而出,日趋强盛,力挫群雄,发展成为雄踞北方、支撑周王室、称霸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超级大国,谱写出山西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篇章。战国时期魏国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意思是说晋国是当时天下最强的国家,难怪现在山西简称为“晋”。

笔者查阅《史记》《左传》《晋国通史》等典籍,春秋时期,晋国所以成为最强诸侯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疆域宽广

西周初年(前1039),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古唐国,嘱其“启以夏政、结以戎索”的治国方略,后子燮父改“唐”为“晋”,当时的晋国仅是个普通的二等诸侯国,其疆域充其量相当于现在一个中等县的面积,从公元前1000—公元前704年的近300年中,历燮父、武、成、厉、靖、僖、献、穆、殇、文、昭侯和姬平、姬郤、姬光、姬小子、姬缗16任国君,唯有文侯勤王,灭韩国(今河津市北),将疆土扩张到汾河以西、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

历史的车轮碾入春秋时期,公元前745年,晋国庶支曲沃桓叔经三代人执着奋斗,取代了嫡支翼派,登上“公”侯的宝座,很快吞并荀(今临猗县)、董(今绛县)、贾(今襄汾县)、杨(今洪洞县)等侯国,使疆土有所扩张。东到太岳山脉西麓;西至黄河东岸;南达涑水河流域、中条山以北;北达洪洞县。

公元前677年,晋献公姬诡诸继位,在26年的执政生涯中,野心勃勃,先后攻城略地,灭耿(今河津市南)、魏(今芮城县)、霍(今霍州市)、虞(今平陆县东北)、虢(今河南三门峡市)、倗(今绛县)等周边多个侯国,史载并十七,服三十八,使疆土大为拓展,南到黄河以南的秦岭一带;东到今河南渑池一带;西达今陕西华县、大荔、澄城;北达洪洞、赵城一带,成为北方诸侯国的后起之秀。

真正使晋国快速崛起的当数晋文公。前636年,在外流亡19载的姬重耳回国为君,在短短8年执政中,他谋划了“勤王平乱”“通商宽民”“城濮大战”“践土会盟”等彪炳史册的大剧,被天下共主周襄王策封为“侯伯”, 成为“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资治通鉴》)的霸主,使疆域更为广阔。东到太岳山;西到今陕西洛河流域的大荔、澄城、合阳、韩城;南到今河南省卢氏、嵩县、伊川一线;北到今山西省霍州、蒲县。一跃成为我国北方疆域最大的诸侯国。

公元前620—前475年的145年中,晋国历襄、灵、成、景、厉、悼、平、昭、顷、定等10位国君。作为霸主国家,晋国忠实履行周王室赋予的“侯伯”职责,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召集齐、鲁、宋、卫、郑、曹、杞等十多个诸侯国会盟35次,组织各诸侯国联军征讨王室叛乱、不守盟约或侵犯他国的诸侯国或异族的“鞍之战”“麻遂之战”“鄢陵大捷”“车辕之役”等战事20余次,疆域又有了一定的拓展。到春秋末期,晋国疆域东到河北省河间县、完县;西到陕西省秦岭;南到山东省冠县、河南省范县;北到河北省蔚县,南北长约800公里,东西宽约500公里,总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世间没有永远的强者。公元前376年,日薄西山、名存实亡的晋国被魏、韩、赵三家瓜分,魏、韩、赵三个国家均为战国七雄之一,晋国疆域之大、国力之强可见一斑。

晉文公重耳

物产丰富

晋国地处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的晋、冀、鲁、豫、陕等省,造物主赐予这里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其核心区域晋西南(现运城市、临汾市)地处黄河金三角,被史学家称之为“中国”,是我国公认的五千年文明发祥地之一。汾河、涑水河,水势浩荡,滋润大地,用于通航、灌溉和发展渔业;俯卧着平坦肥沃的运城、临汾两大盆地,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盛产五谷、蚕桑等农作物;雄踞于运城中条山下的河东盐池是我国面积最大、开发最早的内陆天然盐湖,被称为“国之大宝”,除供国内民众自食外,可为中原地区供应人体必不可少的食盐;雄踞黄河北岸的中条山脉储存着全国最大的铜矿,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可谓青铜器、兵器的生产王国;晋东南(今晋城、长治市)储存着丰富的煤铁资源,可生产大量的兵器、农具,提高军事实力和农业生产率;境内太行、吕梁、太岳诸山林木蔽日,牧草丰沛,有发展畜牧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构成较为完整的自然经济体系,不仅能够完全满足国内人民生产、生活需求,而且还可生产大量的盐、铁、铜、丝绸等垄断性资源及产品出口国外,换取可观的财富。

军事强大

军事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力量的体现,发展的动力。西周时,周王室为了控制政权,只允许诸侯国发展一军。

春秋初年,周王室发生内乱,晋文侯姬义和率军入陕,与郑武公、秦襄公全力勤王,帮周平王顺利东迁,得到赏赐,尝到甜头。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攻打晋侯缗,一举将晋灭亡。于是周釐王任命了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居诸侯之列。

晋国早期图

公元前661年,雄心勃勃的晋献公姬诡诸“作二军”,以武力吞并了周边多个诸侯国,把晋国发展成为一流大国。

公元前636年,历尽磨难的晋文公姬重耳回国为君,两年后,审时度势,率军平息王子带乱,从而获得周天子赏赐的 “南阳八邑”,使晋国势力范围跨越黄河,进入中原地区。

之后,为了适应与强楚争雄形势需要,晋文公始“作三军”,把全国军队改编为上、中、下三军,各军配足战车、戈、矛等兵器,并对兵卒强化操练,使晋军成为当时装备最先进、整体素质高的军事大国。

公元前634年,晋文公以64岁高龄率训练有素的晋军南渡黄河,侵曹伐卫以救宋,继而采取“退避三舍,诱敌深入”之战术,在城濮与楚军对垒,避强击弱,以少胜多,一举击败当时的军事强国楚国,夺取中原霸主之位。城濮之战后,为巩固霸业,晋文公又设以步兵为主的“三行”,数年内清除了周边戎狄敌对势力。公元前629年,晋文公又将“三行”改为上下新军,至此,晋国成为拥有“五军”的超级军事强国。

公元前627年,秦国趁晋文公卒,晋国举丧之际,悍然出兵袭击郑国,挑战晋国霸主地位。晋襄公“墨绖”,率军出师,在崤山(今河南省三门峡)设伏,歼灭秦軍,大扬晋军军威,之后几十年里秦军一蹶不振,几十年内无力进犯晋国。

晋景公为巩固霸主地位,“作六军”,使晋军成为天下编制最大、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劲旅,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兵车千乘以上,且兵卒待遇丰厚,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从此晋军“秉直道以率诸侯”,所向披靡,尤其是景公时期晋军大败齐国的“鞍之战”,厉公时期晋联军大败秦军的“麻遂之战”,晋军大败楚、郑、陈国的“鄢陵之战”,悼公时期晋军服郑、九合诸侯的煌煌业绩更是彪炳史册。

经济繁荣

国家要强盛,经济是基础。晋文公当政后,根据长期流亡中对各国实地考察而积累的治国经验,开改革之先河,实行“弃债薄敛,施舍分寡,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构建起“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的社会分工秩序,很快取得“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效果,促进了晋国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

晋国历代国君均效仿前朝,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使晋国在农业、畜牧、矿产、冶炼、营造、制革、车船制造、木器制作、纺织、制陶、酿酒、木炭生产等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经济强则百业兴。晋国的富商“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而无寻尺之禄”(《国语·晋语》),为晋国巩固边疆、招募军队、发展武备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晋国称霸后,成为天下的实际领导者,齐、秦、宋、卫、陈、蔡、郑、许、曹、杞等十多个诸侯国必须每年例行为霸主晋国缴纳数量可观的钱财,为本来就非常殷实的晋国经济锦上添花。再者,晋国称霸期间,独自发兵或组织联军讨伐违规诸侯国20多次,每次取胜后,被讨伐者为求谅解,不得不倾其所有献给晋国,使晋国的经济更加强盛。

唯才是举

得人才者得天下。公元前669年,晋献公聚杀企图篡权的群公子,取消公族世袭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起用了荀息、士蒍、里克等贤能,一举吞并了周边诸侯国,开创了晋国勃兴局面。晋文公少年时,身边就有多名贤士辅佐,在外流亡19年,贤士们与他同甘共苦,不离不弃。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国为君后,起用狐偃、赵衰、先轸等贤士谋臣,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当政期间,为进军中原,起用满腹经纶的郤谷为帅,侵曹救宋途中,郤谷因病而亡,文公破格越四级提拔下军佐先轸为主帅,先轸不负众望,指挥“城濮之战”,一举消灭楚军。又不计前嫌,起用罪臣郤芮德才兼备的儿子郤缺。灵公时,郤缺先被任为上军主将,后取代赵盾升为正卿,为晋国繁荣强盛立下汗马功劳。

之后的国君大都仿效文公,“唯才是举”成为晋国当政者的基本国策和传统习惯。晋悼公当政时,破格起用严格执法的魏绛为军佐,采纳其“和戎狄”的谏言,派他前去“盟诸戎,修民事,田以时”,从而使晋国摆脱了戎狄经常骚扰后方、腹背受敌的困境,创造出“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的大好局面。

晋平公十四年(前544),其母悼公夫人宴请为其娘家杞国修筑杞城的民工,官吏们看见来自绛县的老者,好奇地问他的年龄。老者以甲子纪年法答之,在场的人均算不出他的年纪,后询问朝里的乐师师旷,才知对方73岁。正卿赵武得知此事后,佩服其学识,诚恳地聘请他管理全县农事。

猜你喜欢
诸侯国晋文公晋国
师旷劝学
屈原之死
“足下”的由来
翳桑之报
屈原之死
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对各诸侯国政治的影响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足下”一词的由来
厨师辩冤
五鹿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