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润增速何时转正

2020-11-10 01:31刘链
证券市场周刊 2020年39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息差不良贷款

刘链

随着监管的逐步宽松,LPR定价机制的改革,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刺激,与2019年相比,央行在2020年投放了更多的流动性,货币政策总体处于宽松态势。

截至2020年8月,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为304.06万亿元,同比增长 10%。国有大行总资产为120.12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为39.5%,同比增长 10.9%,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63%,增长速度较快。股份制银行总资产为54.76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为13.1%,同比增长 10.13%。城商行总资产为37.28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为13.1%,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一季度提升了3.56%。全年来看呈稳定快速增长的趋势。

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达251.8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一季度平均提升了1.6%,提升较为明显。2020年逆周期政策灵活适度,银行扩表步伐加快,调整后的资产增速明显高于2019年。

净利润增速历史新低

2020年1-9月,GDP累计同比增长0.7%,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经济不断恢复,假设全年有望实现2%-3%的增速,预计四季度单季度GDP增速在6%-8%之间。9月CPI 同比上涨1.7%,经历冲高回落,已经重回1时代。食品价格对CPI增速的影响较大,预计猪肉价格将进入下行周期,后续CPI同比涨幅会控制在3%以内。

回顾2020年,PPI经历先下后上的过程,1月的0.1%是年内唯一正增长的月份,PPI降幅较大,主要受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的影响,比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国际油价将会有所反弹,预计PPI将会延续反弹的态势。

根据东北证券的预计,2021年全年货币政策将保持中性,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不大,收紧的概率也较低。近期,监管层密集发声,已经为我们展望出 2021年的情况,总体来看,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中性。

2020年的货币政策,央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出台了规模可观的宏观对冲措施。通过3次降准释放流动性1.75万亿元,在疫情爆发初期,1月31日发放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50%,实施名单制管理,额度已基本用完,支持7600多家直接参与防疫的重点企业。在复工复产阶段,2月26日增加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执行平均利率4.4%,额度已基本用完,支持了近60万家企业复工复产。在生产生活恢复阶段,4月20日增加1万亿元普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融资成本在5.5%以内,预计支持超过200万家企业。

在创新直达实体经济政策方面,推动银行积极办理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截至8月末,对157万家市场主体贷款本金和81万家市场主体贷款利息实施延期,共涉及3.7万亿元到期贷款本息。3月至8月,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8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300亿元。2020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宽松,下半年有所收敛,前9个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6万亿元,截至9月末,M2与社融同比增速分别为10.9%和13.5%。

展望2021年,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因为疫情的极端情况,中国GDP增长出现异常波动,前三季度GDP增速仅为1.4%,与社融数据存在不匹配性。预计2021年上半年,因为2020年的低基数,GDP增速会出现异常高值。潜在产出的名义GDP增速预计与疫情前的增速较为匹配,大概在6%左右。

图1:银行(申万)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Wind,东北证券

图2: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转负

资料来源:Wind,东北证券

货币政策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使之长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宏观杠杆率有所上升,随着经济的回暖,企业盈利能力逐渐恢复,预计宏观杠杆率有所下行,货币政策会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即将过去的2020年对于银行业而言极为特殊,银行为了抵御潜在的风险,计提了大量的拨备。上半年,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负增长,三季度银行经营情况好于上半年,2020年全年,银行的利润增速和资产扩张程度、净息差、资产质量、非息收入、监管政策等多重因素有关,优异的银行已经能够超脱行业,经营比较稳健。展望2021 年,预计疫情对银行的冲击减弱,银行经营较为稳健,营收和利润均能实现正增长。从资产负债两方面来看,从净息差来看,2021年一季度为净息差的阶段性低点,后续或将企稳走阔。

在资产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商业银行2020年前两季度净息差分别为2.1%、2.09%,基本趋于稳定。从银行分类来看差异较大,国有大行2020年第一、第二季度净息差为2.04%、2.03%,环比下行1BP。股份制银行2020年第一、二季度净息差分别为2.09%、2.08%,环比下行1BP。城商行2020年第一、二季度净息差均为2%,较为平缓。农商行净息差水平远高于其余同业,2020年第一、二季度净息差为2.44%、2.42%,环比下行2BP。其中,农商行凈息差收窄最大,主要原因是政策支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额度,大型银行加大下沉,积极开展三农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同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竞争更为激烈,导致农商行净息差有所下滑。

尽管净息差受LPR利率下行有所收窄,但表现仍有韧性。2020年持续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鼓励对小微企业让利。在继续推进 LPR改革的前提下,LPR利率呈阶梯状下行。一年期LPR利率在1月20日为4.15%,后来经过多次下降,当前为3.85%,已经维持几个月未变。五年期LPR利率1月20日为4.8%,后续不断下降至4.65%,至今保持不变。LPR调整导致贷款收益率下降,银行资产端受到压缩。为了刺激经济,2020年货币处于宽松状态,央行投放流动性较为充裕,同业负债成本降低较多,净息差有一定的韧性。

商业银行2020年二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1.03万亿元,同比降低9.41%,2020年二季度,行业利润增速自2017年以来首次降到零以下,净利润水平创历史新低,其中,二季度单季度净利润为426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4.1%,主要原因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为了支持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银行下调贷款利率,并大规模计提拨备。

从各类机构分析来看,2020年二季度,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2.04%、-8.49%、 -2.06%、-11.42%,在四类银行机构中,城商行净利润相对更有韧性,国有大行承担了更多的让利责任。

2020年二季度,商业银行ROE为10.3%,同比下行267BP,ROA为 0.83%,同比下行 17BP,下行较为明显。当前经济处于下行阶段,银行景气度较低,加上不断让利给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银行ROE和ROA趋势性下行也较为合理。

核心一级资本消耗过快

与此同时,各类型银行资产质量分化较大。2020年一、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91%、1.94%,二季度环比提升3BP。关注类贷款同比下降11BP,次级类贷款同比提升17BP,可以看出不良率抬升的主要原因是较多的关注类贷款转化为了次级类贷款。从银行分类来看,2020年,国有大行一、二季度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9%、1.45%;股份制银行一、二季度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64%、1.63%;城商行一、二季度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45%、2.3%;农商行四个季度不良贷款率分别为4.09%、4.22%。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已经出现了不良率改善,国有大行、农商行依旧有所抬升。

2020年,商业银行一、二季度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83.20%、184.20%,比2019年小幅下降,但仍高于120%-150%的监管要求,抵御风险能力仍较强。从商业银行分类来看,国有大行一、二季度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31.70%、227.97%,拨备覆盖率处于高位,同比略有降低;股份制银行一、二季度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99.89%、204.33%,同比提升较为明显;城商行一、二季度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49.89%、部分城商行加大了风险暴露力度,核销了很多不良贷款,引起拨备覆盖率的下行;农商行一、二季度拨备覆盖率分别为 121.76%、118.14%,拨备覆盖率继续下降,处于较低的水平,农商行整体拨备覆盖率水平与上市农商行存在极大的不匹配,上市城商行中南京银行拨备覆盖率超过400%,宁波银行超过500%。

2020年一、二季度的拨贷比分别为3.5%、3.54%,拨贷比近5年来处于上行趋势,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加强。2018年3月,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监管要求的通知》,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为120%-150%,拨贷比监管要求由 2.5%调整为1.5%-2.5%。受疫情的影响,4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普惠金融考核权重和降低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促进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中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阶段性下调20%,缓解了银行盈利增长的压力,同时有助于减轻银行拨备计提的压力,释放更多信贷资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逆周期动态调节机制和差异化管理机制的进一步体现。

总体来看,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为充足,但核心一级资本消耗过快。2020年二季度,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14.21%、11.61%、10.47%,整体来看,二季度有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风险加权资产增速较快,2020年二季度,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余额162.2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创近10个季度新高。各级资本充足率仍明显高于国家监管规定,留有一定的空间,说明风险仍在可控范围,经济稳健。

2020年9月30日,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健全中国银行业风险处臵机制,确保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具有充足的损失吸收和资本重组能力,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起草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办法》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了总损失吸收能力规则的基本原则,中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使用合格的资本和债务工具,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明确了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的风险加权比率和杠杆比率的计算方法及达标要求;明确了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的构成,以及可计入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的资本工具和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合格标准;明确了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的扣除项,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持有其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的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资本扣除作出了规定;明确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中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总损失吸收能力的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发行进行管理;要求中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通过公开渠道向投资者和公众披露总损失吸收能力相关信息,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明确了特殊情况下中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达标时限等内 容;境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附属公司若被认定为处置实体,按本办法执行。

中国符合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4家银行。《办法》提出,中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自 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TLAC风险加权比例要求类似于资本充足率,只不过分子稍有变化,一般情况下,资本充足率-储备资本(2.5%)-系统重要性附加(1.5%)=TLAC风险加权比例,2020年上半年,工商銀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6%、16.6%、16.4%、15.4%。距离TLAC的要求仍有4%-5%的缺口,未来几年,上述银行仍有不断补充资本的需求。

2013年1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商业银行总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核心一级资本的外部补充渠道,主要有IPO、增资扩股(定增)、发行可转债。IPO、定增发行需要满足发行价格高于最近一期净资产,发行程序和手续相对较多,通常监管部门审核时间较长。

图3:商业银行ROE下行明显

资料来源:Wind,东北证券

在可转债方面,相对其他品种,可转债能够兼顾发行人和投资者的诉求,是匹配度较好的一个品种。对于投资人而言,优质上市银行的可转债既有股票的属性,又有债券的防御功能,是属于稀缺优质标的。对于上市银行,发行可转债首先能够补充资本,其次,如果顺利转股,更可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而其他一级资本补充主要有两个渠道,分别是优先股和永续债。优先股2014年首单问世,目前仍然主要面对上市银行。截至目前,多家银行已经发行永续债,主要包括六大行、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商行,发行速度较快,一般几个月就能发行成功。永续债已成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渠道。二级资本的外部补充渠道主要是二级资本债,二级资本债是传统品种,发行范围广,已经是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组成渠道。

监管机构发布了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征求意见稿,对纳入体系内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也会进一步提高要求,当前的监管环境是鼓励银行积极提升资本充足率水平,也在积极的探索创新型的融资渠道,为银行减压。

净息差和资产质量拐点将至

从资产端来看,影响资产端收益率的核心因素便是贷款利率。由于贷款利率锚定LPR利率,LPR利率已经6个月未变化,通过微观调研已经能观测到贷款利率的平稳,随着经济的不断复苏,通过贷款利率下行让利不是长久之计,预计贷款利率向下空间较为有限。2021年一季度,银行存量贷款和按揭贷款将迎来重定价,这对净息差的负面影响较大,预计一季度可能是净息差阶段性低点,后续全行业净息差将企稳。从银行内部来看,银行有动力进行贷款结构优化,净息差存在改善空间。

从负债端来看,影响银行负债成本的因素有存款成本、发债成本、同业负债成本,其中存款成本对银行负债的影响最大。目前影响银行存款成本的边际变量便是结构性存款,之前存在使用结构性存款高息揽储的现象,自2019年起,监管开始对“假结构性存款”予以整顿,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银行销售结构性存款,应参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关于理财产品销售的相关规定执行,2020年上半年结构性存款有所复苏,后续监管开始加强规范,要求各家银行压降规模,这将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对净息差形成积极的影响。

2020年上半年,货币政策较为宽松,4-5月,发债利率和同业存单利率较低。随着货币政策的收敛,2021年货币政策将实现正常化,并维持稳健中性的状态,预计发债成本和同业负债成本变动不大。展望2021年,一季度受到贷款重定价的影响,净息差会迎来阶段性低点。随着银行贷款结构的优化和负债成本的边际改善,预计净息差会企稳或走阔。

目前,延期还本付息规模占比为2.1%,对资产质量的影响较小。随着延期还本付息贷款在2021年一季度确认,优质银行拐点渐现。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五部委为了帮扶困难中小微企业,要求银行可以根据企业延期还本申請,进行延期还本付息,最长可延至 2021年3月31日,免收罚息。截至8月末,延期还本付息金 额达到3.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规模173.7万亿元的2.1%,预计这些延期还本付息中存在部分不良贷款将在一季度体现。一季度不良贷款率或有攀升,后续优质银行将迎来拐点,不良贷款率不断改善。

东北证券从对公和零售两方面来分析银行的资产质量,具体而言,对公方面,存量风险已出清,对公不良贷款率2021年将迎来拐点。2014-2015年,一些企业开始出现信用风险,银行不良贷款率也开始不断上升,经历4-5年的陆续暴露,再经历2018年股票质押的暴雷和2020年疫情黑天鹅的影响,只有优异的企业才能够生存下来,银行的客户资质较为优异,存量风险已经出清,对公不良贷款率2021年将迎来拐点。零售方面,拥有优质客户的银行将作为第一梯队首先出现改善。近些年来,很多银行转型零售,纷纷发力信用卡、消费贷等业务,2018年共债风险有所显现,受疫情的冲击,居民还款意愿降低,零售风险有所暴露,因零售暴露周期较短,预计2020年是零售不良率的高点,随着经济的回暖,居民生活恢复常态,零售资产质量将不断改善。零售资产质量改善虽是全银行业特征,但因为银行转型零售的时间点不一样,客户资质有差异,拥有优质客户的银行将作为第一梯队首先出现改善。基于此判断,2021年一季度或是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高点,后续资产质量将不断改善。

随着经济的不断企稳复苏,PMI数据、新出口订单数,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 社融等数据和指标彰显着经济不断复苏,加上监管层面压制因素的消解,2020年压制银行估值的核心因素有:金融系统让利1.5万亿元,LPR利率的不断下行,监管窗口指导银行利润增速。目前,银行让利的细节已经确定,LPR利率平稳,银行利润增速或维持平稳。压制估值的因素出现积极的变化,2020年银行(申万)跌幅最大,估值依旧处于底部,后续会有估值修复的过程。

复盘过去十几年银行股的行情,每年四季度,银行股往往会出现估值切换行情。2020年四季度,从板块轮动的视角看,银行安全边际高,有改善的空间,具有估值切换的机会。从2021年来看,银行估值提升的概率较大。2021年一季度,银行将见到净息差和资产质量的拐点,后续净息差将企稳走阔,不良贷款率将不断改善,银行股历经5年多的监管与洗礼将迎来新生,估值必将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息差不良贷款
创新视角下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不良率农行最高
吸收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作用的产业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