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思维的碰撞

2020-11-10 11:21刘燕晶
教师·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刘燕晶

摘 要: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又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章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为例,从预习、阅读教学、课后实践三方面阐述如何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3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5-0049-02

素养渗透于人的一生,涵盖了人的整个心灵和精神世界。而核心素养也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和重点。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应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预习入手,培养思维能力

(一)拓宽识字渠道,培养发散思维

汉字来源于象形字,逐步发展到会意字,最后发展为形声字。预习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汉字的发展规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识记字形,识记生字。

在执教《京剧趣谈》时,笔者的预习单之一:标出本课带拼音的生字和自己平时易错的字,多读两遍;并找出一两个感兴趣的生字来探究它演变的过程。这一预习单一出现,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分组讨论、查资料……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交流时,有的学生用图片加解说的形式分享了“鞭”字,他说:“老师,我以前一直把‘鞭,写成‘马字旁。今天我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了:马鞭,会意字。金文形体像手持皮鞭抽打马屁股。篆书从革,表示鞭子用皮革制成;从便,表示有了鞭子便于控制牲口;便兼表声。本义是鞭子。”这种自主识记的方法是语文教學的趋势,是让学生走进“大语文”学习的途径。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识字和说话能力,还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鼓励学生多渠道识字,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识记字形、生字,这样一来,学生对识字不再感到厌倦和畏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一旦他们有了这样的意识,那么学习的劲头就足了,语言和思维能力也能有效得到发展和提升,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奍。

(二)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文导语,培养主动思维

《京剧趣谈》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是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进行选编的。其语文要素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想象,从中体会艺术之美。它的重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借助语言进入课文情境,展开想象,体会艺术独特的魅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笔者结合课文阅读要求:(默读课文,说说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为学生提供了预习单(搜集有关京剧资料)。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学会搜集、选择有用的资料,还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登上思维的列车进行独立的思考。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

二、阅读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教材是编者和学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名家名篇,具有很强的可读和示范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调动他们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巧设导语,引导学生思考

好的导入是一种构思,也是一种创意。创设好的导语或情境是奠定一堂好课的基础,它能让学生尽快地进入状态。导入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名句名段、谜语;可以是与作者有关的内容,如作者评价、写作背景等;可以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动态的图像吸引学生;也可以是创设一个情境,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这些导入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状态。比如,笔者在讲授《京剧趣谈》一文时这样导入:课件播放有趣的京剧脸谱,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说说自己对画面内容的感知。这时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明确:这几幅图片展现的是京剧脸谱,同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京剧都有哪些了解。当这个问题一抛出来,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纷纷讨论自己在课前预习时搜集的资料。其中一名学生在交流后还说:“每年的央视春晚有一个节目必不可少,那就是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 ,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很多外国人都学习京剧。”从此可看出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到位,笔者又播放了一个短视频,在视频播放之前提出了思考要求:看谁能从视频中发现特点装备?看完视频后,学生很快地回答出官靴、手绢、“喜神”等服饰和道具。这时,笔者顺水推舟利用“喜神”道具引出文本中关于“马鞭”这种道具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兴趣由视频转移到文本。在本文的导入教学中,笔者以课件、视频来创设情境,并让学生看图、视频,针对京剧艺术进行简单交流,这不仅能有效地让学生尽快进入思维状态,还激发了学生探究更多关于京剧艺术知识的兴趣。

(二)选择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堂课的重要一环。如何选择突破口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必须以本堂课、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为依据;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比如:在教学本课中的《马鞭》一则时,笔者选择的切入点是:①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 京剧表演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②为什么说马鞭可以漂亮地解决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的问题?它的出现有什么好处?笔者还以学生喜欢做的表格形式呈现。在教学本课中的《亮相》一则中,笔者选择的切入点是:文中介绍了几种场景?它们各属于什么种类?它们与现实有什么冲突?又有什么好处?

由于选准了切入点,并且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体现了“放”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他们分小组积极思考与讨论,这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抓住疑点,带动学生思维

“‘疑是思维的诱因,是学习的动力。”有疑才有解疑的需要。在教学中,往往会有两种“疑”:一种是教师教学设计中设置的疑问;另一种是学生预习或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今天笔者要讲的疑点是前者。在教学《马鞭》一则时,笔者提出了疑问:“文中第二自然段开头介绍了马鞭是实在的道具,又说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它们都是可感觉可使用的。接着又介绍一些道具在京剧中的使用。这与本课小标题‘马鞭,是否有冲突?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问题一抛出来,一石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有一名学生说:“没有冲突。实在道具——马鞭,虚拟道具——马。用马鞭的挥洒,让人想象到人物骑马的真实场面。第二、第三自然段中的实在道具鞋底、酒杯、酒壶和虚拟道具针线、饭菜能让大家对马鞭表演展开丰富想象,目的是突出京剧的表演的艺术美。”还有一名学生说:“虚实相结合的马鞭表演这一细节,让大家感到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这种京剧表演美。而文中介绍其他的道具只是为了衬托马鞭在京剧舞台艺术的想象美,没有冲突。”学生经过讨论,不仅知道了京剧表演中善于运用虚拟的场景让人想象到真实画面,也就是京剧常说的“虚实相生”;还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是突出京剧的表演艺术。并且也知道:阅读课文应着眼于全文,整体把握,在阅读中质疑,在阅读中思考,并与同学交流,由表及里,真正体会京剧有趣的艺术特点。否则,断章“释”义就会误读美文。

(四)利用拓展训练,启迪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拓展阅读训练对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拓展课内阅读训练是以课文为本,学习、训练与文本有关的课外内容,即课内是课外的依托,课外又是课内的补充。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有更广阔、更科学的空间。例如,在教学《马鞭》一则时,笔者就让学生进行了拓展练习。猜京剧人物——皇帝、西楚霸王、吕布、刘备、穆桂英分别会使用哪种颜色的马鞭?在讨论中适时地补充课外资料。

在充分展开的学习实践中,教师适时点拨,体现了“扶”的过程。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来汇集不同角度的信息,从而更完整、全面地认识京剧舞台上道具的巧妙使用对表现人物精神的重要作用以及初步感受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课后实践,培养思维能力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这时的能力也包括了思维能力。语文实践活动的舞台其实比语文课堂空间更广阔,它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完成本课的教学后,笔者为了引导学生对我国国粹——京剧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开展了一个实践活动——脸谱的欣赏与制作,让学生从“如何识脸谱”“脸谱的制作”“脸谱文化与人物故事”等角度,收集相关的资料,并以简洁有趣的方式向同学介绍;还可以制作一个脸谱,向同学展示并进行介绍讲解。学生根据任务,再次上网搜集相关资料,经过筛选、比较、选择、组织、加工,以有趣简洁的形式把自己的所得、所感介绍给同学,这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还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应设计好每一课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轻松进入“知识乐园”,寓教于乐,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沈文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旬刊),2017(9):145.

[3]徐彩芬.核心素养下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9(7):22-23.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