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多维教学质量分析的实践探索

2020-11-10 11:21戴丰春
教师·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教学评价教学实践

戴丰春

摘 要:新高考综合改革带来了课程安排、教师调度、班级编排、学生管理等一系列教学管理的变革与创新,而科学的教学评价是有效实施新高考改革的保障条件。多维教学质量分析针对行政班、走读班从年段管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学生发展等方面对学校综合考试成绩进行横向、纵向的动态跟踪分析,能有效服务教育教学和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新高考起始年段日常教学管理的平稳过渡。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教学评价;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0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5-0093-02

从2021年开始,福建省普通高考科目由统一高考科目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组成。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选择性考试科目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2门,简称“3+1+2”模式。这样形成12种科目组合,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按原始分计算,而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则采用等级赋分计算。高等学校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两类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因此,学校进行教学质量成绩分析时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校情不同、学科情况不同,学科赋分等级比例不同;数学成绩不分文理,但物理方向、历史方向确实存在偏差;学生选科组合不同,如何生成总分及校内排名等。本文以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从年段、班级、学科、学生四个维度对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横向、纵向分析评价。

一、选科走班的合理组建是教学评价科学化的前提

(一)高一年级平行班的组建与教学评价

在新高考改革的起始年段管理中,学校应秉承“高中三年一盘棋”思想,可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年段长负责制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首先是组建一支高效和谐、特别能战斗的教师团队。通过校务会表决新高一年级教师人选、年段管理组、班主任、班级科任教师组合等。年段长进行年级教师管理并直接向校长负责。其次,教务处根据新高一年级学生中考成绩和入学成绩按一定比例生成总分、平均分及年段名次,综合考虑初中毕业学校、生源地、性别比例等,分成若干个平行班。在年段长的主持下,班主任进行抽签确定班级学生对象。高一年级各班四次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则以平行方式,生成多维质量分析指标,进行横向、纵向比对,以利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二年級双班制的组建与教学评价

进入高一年级下学期,学校在科学指导选科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选择12种科目组合,充分尊重学生选考科目的学习选择权。学生在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后各有1次机会尝试年段组织的选择科目,合计4次。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成绩揭晓后则正式选择科目,学校分发纸质《新高考选考科目选择协议书》让学生填写,由家长、学生亲自签名生效,之后不再做更改。

选科结束后,紧接着进行新高二行政班的组建,步骤如下:一是教务处汇总所有学生选科数据,分成物理方向和历史方向两大类,以四次大考(即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总分平均进行排名;二是将年段所有班级按这两大类进行分班。如,以学校高一年段18个班,学生数900人为例。进入高二年级,历史方向为1至7班,共320人,物理方向为8至18班,共580人。三是以班级为单位对两个方向班级的流动性学生(即原1至7班中选物理方向的学生和原8至18班中选历史方向的学生)进行对等置换。这样,高一年级综合成绩比较好的班级流出去的学生,在新高二编班时,可换回成绩相当的学生补进,可以巩固高一年班级管理的成果,实现有效传承,利于科学评价。

最后是新高二走读班级的组建,步骤如下:一是全年段班级打散不分物理方向或者历史方向,汇总出6种选科组合。二是综合考虑行政班学生分布、物理与历史选科、教师配置、班级分布等,根据总分平均将每种科目组合设置平行走读班,目的是便于今后进行教学质量的多维度横纵对比。

二、调整赋分等级比例提升成绩参考的有效性

以福建省为例新高考分数的计算方法,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每科150分,物理、历史每门100分,均按原始分计算。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卷面分数100分,按等级比例排序赋分,单科最高分100分,最低分30分。赋分折算等级比例为A、B、C、D、E 五等级,分别占考生总数的15% 、35%、35%、13%、2%。而这样,学校平时就难以进行分数统计和排名,因为每个学校的学生水平不同,成绩差异较大,因此各校的平时考试赋分比例不能等同于高考赋分比例,这有可能造成过度放大或缩小赋分学科对总分的影响,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影响考生定位、报考指导和学校发展。学校应综合分析近五年高考学生成绩分布情况,理清不同学生在全省高考的分布区间,确定适合学校的赋分比例,我校选取省厅公布的五个等级中的前四个,即A、B、C、D等级,分别占考生总数的30% 、30%、30%、10%,最低分为41分。赋分学科以全年段选报人数为参考基数。最后,六科总分排名等各项数据的分析则以物理和历史两个方向进行。

三、多维度教学质量分析指导教育教学有序开展

(一)年段维度:六项指标综合评价班级教学管理水平

年段对班级进行综合评价主要是针对高一年级的平行班和高二年级的行政班(也是平行班)。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年段均要进行班级间教学质量评估。以高一年段900名学生为例,主要设置了六项指标:前30名人数、前300名人数、前850名人数、后50名人数、四科总分平均分、六科总分平均分,最后对六个指标的年段名次数字累加所得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评选出年级各班综合指标名次。六项指标有效引导了班级分类管理学生,前30名,主要是“清北”梯队尖子生;前300名,主要是可上双一流大学线的学生;前850名人数,是上一本线学生。年段后50名为学困生。

实践证明,从起始年段就做好以上六项指标分析并持续跟踪,能较科学地判断班级的真实发展状况,为班级评优评先提供量化数据,有利于年段和学校的管理。

(二)班级维度:双率指标促进学科均衡发展

班級维度的评价,是根据不同班级类型而进行的。新高考改革下的班级类型有三种:高一年级的平行班、高二年级的行政班、高二年级的走读班。学校重视班级各学科均衡发展,强调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估,弱化单科比较,防止教师占用学生时间来提高单科成绩,鼓励班级所有课任老师协同发展,倡导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提升学生成绩。为此,采用了学科贡献率与命中率来动态观察班级学科教学偏差。首先,分学科按年段前30%人数、前40%人数、前50%人数、前70%人数划定四条分数线。以总分和某一单科同时上线(简称双上线)人数为分子,分别以单科上线人数和总分上线人数为分母,可以分别求得该学科有效分上线命中率(设为β)与该学科对总分上线贡献率(设为γ)。其计算方法如下:

学科有效分上线命中率β=(双上线人数/单科上线人数)×100%

学科对总分上线贡献率γ=(双上线人数/总分上线人数)×100%

其次,为了在执行过程中更加简捷明了,便于操作,尝试采用评定“学科贡献等级”的方法,将单科上线与总分上线人数的百分比(设为α)、命中率β与贡献率γ作为评价参数,结合校情确定各参数系数,生成班级综合评价指标(设为K率),我校实施K率=0.3α+0.5β+0.2γ。将K率分别以80%、60%为界分成A、B、C三种等级。再次,以班级为单位分析各学科的等级分布。通过等级分布的分析,可以较准确反映学科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各学科占用学生课余时间的比例等情况。年段管理组可结合学生面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评价班级学科教学情况。

(三)学科维度:四项指标综合评价学科教学

学科维度的评价对象是:高一年级各班级各高考学科,高二年级行政班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学科,高二年级走读班的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科。高二年级走读班由6种选科组合的学生组成。其中因两科选考组合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化学、生物学科的走读班又分成两个层次进行比较分析。年段设置平均分、高分率、低分率、各分数段分布四项指标对学科教学的班级差异进行横向评价,有效促进了学科集体备课活动的高效开展。因历史方向、物理方向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差异,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也分两类独立评价。

(四)学生维度:横纵对比综合引导学生成长

高一年级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学生可以得到单科成绩与年级名次、总分与年级名次等成绩信息。高二年级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学生得到的成绩信息则有:单科成绩与年级名次;四科总分与班级、年级名次;六科总分与班级、年级名次等。学生、家长、科任教师、班主任等可通过成绩发布平台,对历次成绩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动态跟踪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及时指导。

四、新高考教学质量分析出现的难题与对策

在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出现的难题也不少,学校努力尝试寻找科学的解决办法。第一个难题是赋分比例设置的科学性。学校目前是依据传统高考相关数据制定比例,这些比例将随着新高考的推进作适当调整。第二个难题是走读班的教学质量横向比较的有效性。学校打破物理方向、历史方向设置形成6种组合,在组合内部按均分构建走读班,但仍会出现化政组合只能组建一个班的情况,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化学、生物学科的组合班中分为两层次。可尝试的做法是高二年级重新按平均分设置学科走读班。第三个难题是走读班“形聚”但“神散”。走读班虽已独立成班,但较难形成像行政班一样的班级凝聚力。如果按12种组合编制成行政班,又会出现无法横向对比成绩的现象。第四个难题是物理方向、历史方向同等水平学生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选科上出现较大的偏差。这显然跟学科知识的关联性有关,相信通过高校专业需求引导和新高考的推进会不断促进选科组合的科学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万 伟.课程的力量 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戚同欣.深化高考改革在路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13-15.

猜你喜欢
新高考改革教学评价教学实践
以思促学 课程为王
以思促学 课程为王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