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文化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代启示

2020-11-10 07:16汪雪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7期
关键词:列宁建设文化

摘要:列宁文化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它开启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创新的实践维度,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开始了无产阶级新文化的创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被压迫的阶级自觉创造的一种新文化。在文化建设的方向、地位、立足点和途径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列宁文化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结合俄国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第一次全方位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与俄国具体社会实践的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文化思想。深入研究列宁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总结和检视以往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积极的理论参照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文化建设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加强和树立无产阶级政党文化领导权是列宁在文化建设实践上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列宁认为,文化发展不应当是盲目的、自然的、不受任何领导监督的历史过程。党对文化事业的正确领导是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和顺利实现文化革命的决定性条件,因此列宁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一向重视党对文化的领导,并亲自领导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工作和斗争。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时期,文化变革、转型的广度和深度尤为突出。虽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了人们的见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使得当前中国文化领域出现了极为复杂的状况,如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的交织并存;封建主义“官本位”、等级制文化与资本主义“钱本位”、自由化文化的对决等,全方位的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从国际上看,文化价值多元化在促进世界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确立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文化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带来了严峻挑战。全球化是西方经济实力主导下的全球化,西方敌对势力在积极推进全球化在经济领域的世界性效应的同时,也在处心积虑地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凭借其经济文化优势把体现自身利益的特殊价值辅以普适性,认为一切文化只要按照他们的普适文化去发展,才可以立足于世界,得到国际认可,走向现代化的文明大道。在这种文化误导下,西方极力扩张反映资本主义精神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使得人们错以为全球化中真正存在着某种普世共识,文明的主流,其目的在于企图运用文化力量来制约和影响世界事务和发展中国家内部政治的发展过程,特别对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强有力的打压和误导,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以社会主义为方向和本质内涵的文化建设及其成果只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先进性和优越性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社会文化价值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巩固主流文化阵地、开辟占领文化市场、拓宽文化发展领域、清理文化垃圾和抵制外来腐朽没落文化的侵蚀,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文化的内核和基石。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融合力、传播力和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它的生命力和重大意义在于感召民众传承文明。它对宣传正义、弘扬正气、驱逐邪恶,并在利用文化传播等形式占领主流意识形态方面负有艰巨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精华,是对人类先进文化的总结,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我们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氛围,形成浓厚的价值认同感,进而影响世界,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认知。

二、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列宁社会主义文化观,是以承认文化建设对巩固政权、推进党的建设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为前提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定位,经历了革命前对孟什维克之流的“文化主义”的批判,到革命胜利后工作重心转移到“文化主义”上的过程,并“把文化建设问题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组织好社会主义国家机器的工作、工农业生产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样的一些革命的关键性任务放在一起”。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把文化问题上升到和一些“革命的关键性任务”同等高度来论述,其意义是深远的。列宁因此警示全党,如不注意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就有可能导致执政的失败。

冷战结束后,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国与国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冷战时期相比,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以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影响力为核心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不断加大,影响日益加深。软实力不同于硬实力,它靠的是说服他人,让他人效仿自身,塑造他人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吸引力和同化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如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那么它就很容易成为其他国家争相效仿的对象,依照它的意愿制定的国际行为规范便不会遭到多少反对。由此,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冷战时代形成的军事、科技的强大优势,极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试图把一个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世界用西方文明的价值标准统一起来,把美式的自由价值观念变成全世界的普遍文明。所以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关乎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正如列宁所说,人类历史上有许多民族一度是军事上的“征服者”,但因自身文化落后最终成为“被征服者”。

面对西方政治文化不断扩张和渗透,广大发展中国家理应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既积极学习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明中不适合自己国情的消极因素,以强烈的文化主权意识同西方的文化霸权作斗争。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中国更是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排挤”和“意识形态入侵”战略的挑战。要想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除了要在策略上抵制和防范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渗透外,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强化文化的自我意识或主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感,引导文化合理有序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今天的中国,尊重、倡导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化,并依靠这一战略和基本文化立场,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在保障文化安全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这一立场中,包含着民族文化的自信,包含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包含着当代中国的雄心壮志,包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荣与梦想。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全面提高,中华民族才能永久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三、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的基本文化国情

列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时代高度,运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俄国实际进行充分分析后指出:“要使整个苏维埃建设获得成功,就必须使文化和技术教育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我们进行文化建设,仅仅拥有对文化建设的满腔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立足于现实的基本文化国情,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于我国国情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都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何种文化创造都不能离开一定时空背景和超越一定历史阶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亦是如此,必须立足于我国现实的基本文化国情。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一定文化发展方向和状况必然受到一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制約。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同时,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新的实践创立和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保证了我们党从一诞生就举起的马克思主义这面先进文化的旗帜引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国情还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特点。

第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与现实的现代科学文化整体水平落后的现象并存。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4000年文字记载的中华民族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留下了汗牛充栋的珍贵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遗产。但是自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对于推动文化的变迁和进步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对此列宁曾举例说:大革命前“文化并不比我国的文化高”的法国,在社会化机器大生产、科学技术革命、市场经济等“物质”的推动下,文化的发展异常迅速。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忘记经济进步同私有制、经济自由和个人主义意识这种文化上历史上的联系”。近百年来中华民族遭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国内反动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再加上中国自身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最终使我国在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上同世界先进水平距离拉大。

第二,文化事业发展迅速与文化产业严重落后的现实并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文化事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文化实力不断增强,一些主要的精神产品,像报刊、书籍和版权发行总量,各级各类图书馆、图书室和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总量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和推动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进入发展期。因此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起步晚,而且长期受单一意识形态属性的束缚,使得我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出口和影响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不得不重视的重要文化国情之一。

第三,经济总体实力增强与文化软实力明显不足的现象并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骄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文化发展的状况和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称。而且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所取得巨大成果而成比例的提高。正如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所说,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但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在中国,文化贸易的逆差与经济贸易的顺差形成鲜明的对比。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国际竞争中的劣势,产业较量的成败,影响的绝不只是市场份额的大小和单纯的经济效益,它更关乎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得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

四、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和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研究的人类智慧结晶,都是值得从中吸取营养的优秀成果。列宁在他的文化观中论及了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过程中确实创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社会进步起到巨大作用的文化成果,揭示了文化建设中吸收借鉴、批判继承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吸收借鉴、批判继承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并实现对它们的创新,创造出满足新时期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果。

首先,尊重传统,推陈出新。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传统。这个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文化积淀,构成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标识、文化血脉和价值体系。只有从传统文化的母体中汲取丰富营养,才能惠及当代、泽被后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必要资源和精神基础,我们要自觉礼敬和尊崇传统文化,从内心深处强烈认同优秀文化承载的价值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积淀,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既不能持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态度,也不能因吸收借鉴传统文化而走上文化保守主义的道路,而应该立足于现实,从历史走向未来,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根本上符合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其次,积极推动跨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存在才使世界文化变得丰富多彩,而且正是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才使得世界文化发展异彩纷呈。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不是通过削减先前文化的方法,而是通过批判地吸收、改造和进一步发展人类在过去全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优秀东西和先进东西的方法建立起来。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扑面而来的文化全球化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世界之际,我们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更应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性中达成共识,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博采众长,创造出更为先进的文明形态,使其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兆芬:《列宁文化自觉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 郑东艳:《列宁文化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 彭东琳:《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 王文慧:《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5] 顾玉兰:《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简介:

汪雪(1979年12月)女,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列宁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