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寻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里故事故人

2020-11-11 03:15李刚
第一财经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东乡格物兴国

李刚

01心灵手巧的东乡妇女总是三五成群,围坐在起,用一针线编织对家人的关爱

去年冬天,《干里归途》剧组记录了一群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扶贫人与老村长的故事。

抛下生意带乡亲创业的老村长廖其志,带领东乡绣娘闯市场的马箫箫,继承母亲的手艺制作甜酒的熊湘和,瞄准市场和贫困户一起发展灰鹅产业的吴永柏,扎进大山养蜂扶贫的周世红……他们和他们在家乡的故事,打动了系列纪录片的众多观众。

第一财经携手碧桂园重返乡村,《干里归途》第二季《格物寻源》陆续上线。三年扶贫攻坚迎来收官之年,我们继续记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背后的故里、故人、故事,同时我们发现,他们正在不断挖掘村落中难得的文化脉络,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项实践、表演、表演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實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遗,不只是一件充满历史感,值得保存和继承的物件。

它是一门富有传统价值的手艺,背后是一群传承手艺的匠人和学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手艺和传统,也许会被漫天黄土掩盖和湮灭。房子可造,产业可造,但文化无法复制再生,只有文化才是村落中最难能可贵的财富,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巨大宝藏。

《礼记·大学》记载,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是对事物本源的探索。踏上干里归途后,格物而知新,是这段故事的开端。

马俩哈麦的梦想

在极度干旱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因为今年的雨水比往年丰沛,东乡人对好日子的向往,也如同雨水滋润下的麦苗和玉米,眼见着蹿高。

在北岭乡仓房村,村妇联主席马俩哈麦正在忙活着。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她已成为当地最有号召力的刺绣产业推动者之一。她的决心和行动背后,是她15岁读小学二年级时无奈辍学的经历。早早告别学校,在家里边干活边等待出嫁,婚后生儿育女操持家务。

据东乡县博物馆馆长马兰花介绍,东乡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成吉思汗西征。在漫长演变中,东乡妇女在家门口拿起了针线,一针一线地绣起了她们在大自然中看见的美景,院落的花朵、花的姿态,是她们创作的主题。

2018年碧桂园扶贫队伍扎进东乡大山中,发现了东乡妇女的刺绣,如果可以让她们拿起针线,自力更生,家庭地位是不是可以提升呢?参加了碧桂园一系列的刺绣培训班后,东乡妇女们都成了巧手绣娘,在家就能依靠刺绣手艺赚到钱。她们生平第一次自己掏钱给孩子买学习用品,给老人买礼物,买自己喜欢的衣服和化妆品。

马俩啥麦的偶像,是《千里归途》第一季中的主人公,马箫箫。

马箫箫带领绣娘发展刺绣产业的故事,正在被更多东乡女性了解、学习。在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两年来超过800名东乡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碧桂园集团采购并助力销售刺绣产品10万余件,总价值约200万元。

春台乡和岘村的马热哈迈16岁学刺绣,18岁出嫁时给自己绣了嫁妆,有枕套、布鞋、扇被和墙绸。她喜欢种花,看到喜欢的花就会画下来,再绣出来。那天,碧桂园东乡扶贫项目部负责人张韬和马箫箫一起收绣片结账,附近的绣娘都赶过来,交上自己完成的绣品,边笑边算算一天辛苦的收获,农家小院里处处欢声笑语。

来自苏州的碧桂园刺绣培训班教师姚梦琪也看到了变化。

她最初惊诧于东乡的贫困和东乡女人的境遇,但很快就发现了东乡人的聪慧、勤奋和不服输。而马俩哈麦则是姚梦琪见过的最有冲劲的东乡女性之一。言语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改变自己和孩子命运的决心。“我想做刺绣合作社,把东乡刺绣做得更广大。”马俩啥麦说,要让自己的女儿多读书,上大学,能够走出大山。

2019年7月,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在东乡调研时,对东乡刺绣改变当地妇女命运的成功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2020年9月,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联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创建刺绣产业基地,昭示着东乡刺绣发展进入新阶段。

“兴国李佳琦”

告别黄土梁茆上的东乡,来到处处红土丘陵的江西兴国,和平村的文静女孩陈青华家里,正为她进入大学准备庆祝宴。用刚从池塘捞出来的肥美草鱼,配上兴国特产红薯粉,制作兴国享有盛名的特色美食——鱼丝。鱼丝,意为“与你相思”,寄托着兴国人对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浓烈情感。

陈青华最喜欢爷爷做的鱼丝,“因为有家的味道”。

陈青华脸上带着些许少女的稚气,但说起话来落落大方,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面向兴国等贫困县的贫困家庭全免费招生,给了学生和家人最好的保障。看着陈青华一家人的笑脸,碧桂园兴国扶贫项目部项目经理方军举起手中的饮料,和大家一起庆祝。

从2018年5月末开始,方军所在的碧桂园扶贫团队调研了兴国50多个村庄,连接500余户贫苦户,通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方式,精准帮扶了4225户17239人脱贫。在碧桂园助力下,赣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国鱼丝,以及传统特色产业灰鹅、稻米等已经实现品牌化,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下属社会企业碧乡农业发展公司平台走向全国。

方军的“军哥助农”电商直播项目活跃在兴国的多个村庄,油茶山上卖油茶,灰鹅养殖基地里卖鹅蛋,这个做事严谨的小伙子,上了直播马上变身“兴国李佳琦”。

东乡人身上流着匠人祖先的血,能工巧匠辈出。兴国人延续着红军后代、客家人的勤劳与韧劲,对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感到自豪。碧桂园的扶贫干部发现了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传承创新的独特价值。兴国鱼丝和东乡刺绣,不仅是碧乡平台上受欢迎的地方特色产品,也成为新场景下焕然一新的地方名片,连接人心的情感纽带。

格物寻源,指向文化和人心。

致敬传统,传承创新,记录乡村文化复兴的历程与价值,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于我们媒体人是,于返乡创业青年、扶贫人更是。

02碧桂园扶贫干部方军在和平村帮村民收割稻谷

猜你喜欢
东乡格物兴国
东乡五月
山歌迎你到兴国
西和赞歌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快乐东乡娃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兴国之歌
手术病人大多吃错了
格物究源 穷理致知——评《中国古代物理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