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复杂自适应性系统框架下的城市规划理论探索

2020-11-11 12:02李逸尘
中国电气工程学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主体规划

李逸尘

摘要:近年来,城市复杂自适应性系统理论已经成为城市研究领域重要的前沿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可以用于分析城市及城市群的复杂运行模式,为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导。本文基于城市复杂自适应性系统理论,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的理论新视角。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复杂自适应性系统理论;城市复杂系统理论;城市主体;主体聚集;非线性发展

城市是由人类聚集部落演化而来,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1919年,“自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在霍华德(E. Howard)倡导之下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诞生(梁贺年,2009)。霍华德将城市作为整体的研究对象,其“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在历史的百年长河中,城市规划经历了田园规划(Garden city)思想、机械规划思想、新技术(Neotechnic)思想、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Movement)、自然主义(Naturalism)等思想学派。2003年,中国学者刘春成等专家将复杂适应系统研究理论引入城市研究领域,提出了以 CAS 理论为指导的城市复杂自适应性系统理论,明确指出城市是复杂适应系统(CAS Of City)。2012年《城市的崛起:城市系统学与中国城市化》和 2017年《城市隐秩序: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城市应用》的出版,使该理成为国际城市研究领域前沿理论之一。

城市复杂自适应性系统理论的重要概念包括主体聚集( AgentAggregation)、要素流( Eelment Flow)、非线性发展( Nonlinearity Development)、特点标识(Character Tagging)、目标多样性(Target Diversity)、内部模型(Internal Models)和系统积木块(System Building Blocks)等。城市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城市是复杂的生命体,主要由四大子系统组成:城市智慧系统、城市支撑系统、城市动力系统、城市平衡系统。这一理论体系可以用于指导城市规划、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及城市治理和政策体系的构建和优化等方面。

复杂系统理论是研究“在不存在中央控制的情况下,大量简单个体如何自行组织成能够产生模式、处理信息甚至能够进化和学习的整体”(M._Mitchell & Waldrop,1992)。这一认识适用于城市发展理论研究,也是构建新城市规划框架的理论基础。城市复杂自适应性系统理论指导下的城市规划,呈现了与既往城市规划模式完全不同的理论框架。

1.基于复杂城市适应性系统的城市规划注重城市聚合与“非线性发展”。

传统的城市规划注重空间,主要是为城市的功能空间的部署进行“分析、演绎、评估和建议”(梁贺年,2009)。因此,传统规划更注重城市各类功能的空间布局,将城市分为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文化创意区等。在机制上,传统的规划被行政管理体系所束缚,较少注重融合、创新,较多用固有方法对城市进行功能性分区。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城市中各类主体的需求日益复杂,传统的商业区、生活区、工业区的经各类服务有可能叠加。“空间是被定义的……空间被定义是基于较短时期的静态安排的,随着时间变化,空间定义会变化”(刘春成,2017)。因此,传统静态视角下基于空间规划的规划时间体系带有一定片面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产业的融合,城市甚至 “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和协同需求也日益增加。城市规划研究的主体需要进一步拓展,在城市群内部的不同城市在寻求资源整合的最有效路径,而城际规划也是突破以往的常规规划框架,更需要从复杂城市理论视角进行(刘春成,2017)。

2.基于复杂城市适应性系统的城市规划注重主体及主体聚集

西方传统的规划理论对于城市的主体理解属于狭义理解,传统规划理论按照阶层划分城市的主体,而忽视了主体本身的有机构成(莫文竞 &夏南凯,2012)。各类主体聚集在一起,发生种类繁多的互动、生成新主体。在复杂适应性理论视角下,聚集必然带来城市中“新的、更高层 次主體的出现”,新涌现的主体往往具有层级性,涵盖较高范围的主体(刘春成,2017)。主体聚集所带来的“涌现”意味着非线性发展实质的存在(刘春成,2017)。

3.复杂城市系统框架下的城市发展基于要素流动

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框架认为,“要素流”可以促进城市主体的发展。要素流包括人流、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能量流等。要素流使得不同主体产生联系,增强了城市发展的活力。

4.基于复杂城市系统框架的城市发展规划注重分析发展规律

复杂适应性理论认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呈现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因此称之为内部模型(M._Mitchell & Waldrop,1992)。内部模型并非传统的城市发展规律,其更注重主体聚集后“涌现”的发展规律,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对此有所预判,顺应规律。基于复杂城市系统框架的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城市主体聚集、涌现的非线性发展进行比较全面的系统分析(吴旭晓,2011)。

5.基于复杂城市系统框架的城市发展规划注重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Industry)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一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的总和。产业的分类方式由英国经济学家科林 克拉克最早提出,故又称“克拉克大分类法”。(赵林如,2019)克拉克大分类法对于产业的划分较为机械,认为产业由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构成。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直接取自自然界;第二次产业则是加工取自自然的生产物以及工业品原料;第三次产业本质上是服务性行业(赵林如,2019)。复杂城市系统理论与传统的产业理论体系有所区别。在复杂城市系统理论框架下,在一个城市中,其产业一般分为基础产业和附加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已经融入了必须产业或附加产业(刘春成 &候汉坡,2012)。城市产业规划需要明确城市在全球经济运行大系统中的定位和分工,了解其优势领域核心资源的要素流动规律。

总之,业界已有学者基于城市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CAS)提出了城市规划新理论。2009年,仇保兴总结城市新规划理论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并存;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并存;可分性与不可分性并存;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并存”等特征(仇保兴,2009)。在实践中,复杂自适应性城市理论被认为更加适应基于人口高度聚集和信息化的智慧城市的规划研究(梁蓓,2013),具有较高的探索价值。

参考文献

[1]M._Mitchell,& Waldrop.(1992). Complexity.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Building Rockefdller Center.

[2]仇保兴.(2009).复杂科学与城市规划变革.城市发展研究,016(004),1-18.

[3]梁蓓.(2013). 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视角下的探究. Paper presented at the 北京两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

[4]梁贺年.(2009). 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的开发:一些随想. 城市规划学刊,14-17.

[5]刘春成.(2017). 城市隐秩序: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城市应用.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刘春成,&候汉坡.(2012).城市的崛起:城市系统学与中国城市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7]莫文竞,&夏南凯.(2012).基于参与主体成熟度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方式选择.城市规划学刊,4,79-86.

[8]吴旭晓.(2011).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中心城市内涵式发展研究.天津大学,

[9]赵林如.(2019).中国市场经济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主体规划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