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与“配角”能否切换?—艺术辅导“云端课堂”初探

2020-11-12 00:52陈敏佳
钢琴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主角钢琴伴奏音频

文/ 陈敏佳

上海音乐学院于2002年成立了音乐剧系(后于2008年更名为音乐戏剧系),笔者有幸从建系之初承担艺术辅导课程教学任务至今。音乐戏剧系课程的设置安排基本借鉴和参照声乐歌剧系标准,即包含与声乐老师随堂共同教学及单独与学生进行合作(以钢琴伴奏的方式)两个方面。声乐(及传统器乐专业)的伴奏,一般以公开发行的五线谱版本为基础,老师的准备工作以分析谱面细节、练习谱面难点为主,在“一对一”的课堂中实时进行细致分析,与学生进行反复磨合,同步协作的效率较高,且追求学院派的精准度。

然而,音乐戏剧专业对于艺术辅导老师的要求又有别于传统专业,这是与本专业学生所涉及的曲目及剧目学习范畴息息相关的。由于本专业需要兼顾唱、跳、演三个方面,因此生源情况复杂,学生的音乐基础难免参差不齐。而演唱曲目从中外古典作品至现代通俗流行音乐,涵盖面广、跨度大,导致谱面的形态各异。很多音乐类型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化伴奏谱面出版物,不少最新最流行的曲目甚至没有钢琴乐谱。所以,艺术辅导老师面对全新挑战时应具备多种本领,包括移调能力、简谱转换能力、即兴模仿模弹能力、流行化乐队效果的钢琴展现及改编能力等,其中尤以即兴能力与改编能力格外重要。“即兴伴奏是指在无钢琴伴奏谱的情况下,如何靠即兴编配伴奏达到给歌声以支持烘托并推动音乐前进的一种专门技巧”,只有熟悉各调的键盘位置与顺畅指法,才能做到从容自如、胸有成竹。而说到改编,又与传统的钢琴伴奏仿效管弦乐队效果有所不同—音乐剧艺术辅导教师时常面对各种流行乐队编制的音频,其中的音响效果早已突破传统认知,含有大量电声乐器及打击乐。故在改编过程之中,对于整个音乐元素的核心定位及场景化设计完全属于前沿课题。即兴模弹与实时改编虽在曲目还原度上与原作可能尚有差别,但教师尽可能完善的“二度创作”,会确保学习进度走在前列。

因此,对于本新兴专业,艺术辅导老师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往在大量课程及音乐实践活动中,为保证表达完整、保障演出成功,艺术辅导教师经常需要在合作过程中“迁就”学生的“自由化”处理,做好学生的“坚强后盾”。可是,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多年以来师生双方早已适应的实时授课方式不能实施,而转为线上授课。此时若还以传统思维模式与学生进行视频连线,实时唱、实时弹、实时合,虽然在理想中能还原实况;但经过试验,这种方式对于网络的依附程度太高,音质不清晰或画面有延时的状况层出不穷,学生习以为常的过度“自由化”的音乐处理也显现了弊端。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教师探索“云端课堂”的新方案。

正所谓“不破不立”,“逆向思维”反而带来了出乎意料的课堂效果!相比传统教学,通过在云端与学生录制音频及视频的互动,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采用的具体步骤如下:1.学生清唱新谱,将录制的音频发给艺术辅导老师审听,其概念有别于视唱,学生可以通过音频及键盘的模仿,尽可能在短时间掌握曲调,但是谱面细节必须规范;2.艺术辅导教师进行伴奏设计,包括全曲不同段落、不同速度、个别部分自由化处理等方面;3.教师将预录制伴奏音频段落发给学生,学生再通过多媒体手段完成整首曲目的带伴奏录制;4.在熟练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追求音频完成度,而且建议学生升级录制视频,以便老师全方位给予指导。

这种方法试行之初,学生在录制过程中就立即意识到清唱的难度,毕竟在传统模式里,当学生面对新谱、演唱有困难时,艺术辅导老师可以实时支持音高和节奏。居家学习给了大家大量返听音频的时间,此刻微小的错误会被无限放大。随之而来的就是音乐主导权的变更:传统模式中的“迁就化处理”趋于衰减,学生需要时时刻刻按照艺术辅导老师对于作品的见解真正地“合伴奏”!恰在此时,“主角”与“配角”的位置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那么,将这种更替通俗地解释为“卡拉OK模式”是否合理?线上课程的效果到底如何?学生是否受益?这些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首先,主导权的更替规范了“教”与“学”的方法。从“教”的角度来说,传统模式中的线下课程由教师“一对一”完成当堂讲授,亲近感强,互动频繁,但其中难免存在不少“口语化”“随意化”的现象,并不利于学生理解与消化课程主旨;而在线授课很好地改善了这一情况,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程安排中需更加富有逻辑性、缜密性,将授课要点、授课内容及课后作业一一罗列在云端,并辅以网络实时授业解惑,使“立体化”的课程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经得起反复推敲及分析。再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合伴奏”前需要反复聆听,并辅以谱面做好各种注释,尤其是部分速度自由化的片段处理,需要在规定时长内完成,既带有个人情绪表达又要符合音乐走向,这与原有的思考模式完全相反,真正把谱面植入大脑记忆之中,做到心中有数,客观上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其次,主导权的更替规范了音乐处理。在原有模式中,由于演唱者过度自由发挥,或者过度模仿相关版本演绎,导致作品本意被曲解或者乐句处理支离破碎,课堂及舞台上的呈现仅仅是一个表象上的合作完整度。不中断、不失误,就算完整、成功,但却忽略了作品中大量细节的打磨。艺术辅导老师在前期的分析工作之后,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录制伴奏音频,从而科学引导学生沉下心来研究细节,通过多次录制、反复审听等互动,继而得到精准合理的演绎,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

再次,主导权的更替顺应了市场规律。对于音乐剧这个新兴专业而言,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将参与大量的剧组面试,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演唱剧目选段。一般来说,歌曲试镜通常会提前发放歌谱,面试当天或清唱,或现场跟随剧组给出的音频伴奏来演唱,这对于传统学院派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面试者必须紧跟伴奏音频,在一个工整的音乐环境之中完成歌曲试镜,不能有太多个性化处理。除了面试之外,还有大量现场演出采取音频固定伴奏模式,需要演唱者提前熟悉音乐的律动和走向。线上授课的“预录制伴奏模式”恰恰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他们提前适应市场需求保驾护航。

那么非常时期的非常方法与传统模式的按部就班孰优孰劣?笔者认为二者各具优势:线下课程面授突出时效性、互动性,现场伴奏及演绎更加灵活,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出彩;线上课程则更加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跟随框架设定下的预录制伴奏学习,体现了一种艺术演绎少有的规范,此时更能彰显学习者的音乐修养。众所周知,音乐剧属于新兴产业,曲目往往突出一个“新”字,追新必然需要新方法、新策略。所以,培养新兴音乐人才,笔者认为两种课程完全可以有机结合,甚至达到一比一的配置,使学习者的音乐适应能力更为全面,与市场需求相接轨。

诚然,“伴奏者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配合独奏、独唱者共同完成对音乐作品的诠释、演绎工作”。传统的艺术辅导教学模式适用于大多数情况,相当多的音乐作品不能离开钢琴伴奏而孤立,作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它们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演奏或演唱者与钢琴伴奏者的关系,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默契、交相辉映,只有当二者之间实现最完美的结合,才能使音乐作品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这恰恰是激发新思维、拓展新方略的基石。进而,在“非常时期”通过“非常思考”而形成“非常课堂”模式,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梅纽因曾经说过:“作为一个音乐家是需要有‘营养’的。”话虽短小,令人深思。我们新兴专业艺术教育从业者,极有必要汲取各方面音乐养分,探究各学科思维模式,时刻具备前瞻性!

猜你喜欢
主角钢琴伴奏音频
合唱艺术中钢琴伴奏的运用
Egdon Heath (Extract from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柏韵音频举办Pureaudio 2021新产品发布会
钢琴伴奏的多元化思维和综合素养*
开盘录音带音频资料的数字化
合格钢琴伴奏者基本素养的养成与提升
传播平凡百姓正能量:三门峡广播电视台典型报道的实践探索
蔬菜盆栽 绿叶也能成“主角”
强化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意识 加大钢琴伴奏能力培养力度
创维超级芯片VCT 3803彩色电视机电路分析(6)音频信号处理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