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机融合的运动健康科普微信模式的构建

2020-11-12 12:28赵宏雯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人机科普

赵宏雯,李 园,宋 莹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公众运动对健康促进的效果,必须要解决目前我国公众体育素养不高的问题,必须加强运动健康科普教育。然而,运动健康科普活动效果不佳,服务公众的能力严重不足,开展过程中过于强调科普内容的传递,而忽视基于公众科学素养为前提下的人性化和个性化需求,探索与人行为相融合的运动健康科普模式势在必行。因此,借助微信平台打造人机融合的微信科普服务模式,成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1 我国运动健康科普的困境

运动健康科普的本质是信息的传播,遵循着传播学传播过程的基本规律。著名的“拉斯韦尔公式”表明传播主体、传播信息、传播受众、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是公众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并初步揭示了传播过程的复杂性。目前我国运动健康科普的传播主体是政府,以科协机构为代表;传播受众为公众,公众被动地接受传播的信息,信息则以单向传播为主要的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主要有科技馆、科普图书、科普活动和科普设施等传统方式,其中,基层科协网络子平台建设还有待完善。我国大型运动健康科普活动主要有运动健康科技周、大型科普展览和科普大讲堂等形式;传播效果主要依靠受众人数、服务次数、科普设施数量等硬性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评估体系尚未完善,脱离了主体人的行为特征,以及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需求。

结合目前我国运动健康科普现状,我国运动健康科普工作存在着3个方面的困境:

首先,运动健康科普存在严重的时间滞后性,效率低下,效果欠佳。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运动科技馆展览,全国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科普行为是近年来较为亲民的科普方式,但取得的科普成效(覆盖面、受众人数等)并不显著。这种亲民式的科普方式在保证公众科普代入感和参与感的同时,也会花费公众更多自由支配时间和精力。与此同时,传统的运动健康科普工作过程浮于表面,过于形式化,以及存在资源浪费等风险,成为阻碍科普工作开展的一大因素。

其次,运动健康科普“说教式”、“灌输式”的科普方式较为普遍,缺乏互动性、趣味性。自媒体时代下,信息出现爆炸式的发展态势,以及公众获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逐渐多样化,促使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一方面,公众对科普内容的丰富性、科普形式的生动性、科普手段的灵活性、以及科普体验的亲历性和互动性的需求是随着公众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呈现出指数增长。另一方面,传统的板报、宣传册、讲座等方法手段,不仅在科普服务的覆盖面和时效性方面远远满足不了公众的科普需求,更是与主体人个性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愈加明显。

第三,运动健康科普专业性过强、针对性差、与公众行为脱节,有效科普活动的覆盖面较窄。传统科普服务缺乏多元化、生动化、活泼化、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造成公众无法顺畅的完成理论转化为实践这一过程,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导致公民实践操作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单一水平的科普内容以及学科间知识渗透的不足更是脱离了公众更高层次的科普需求。

2 融合公众微信行为的运动健康科普

摆脱运动健康科普的困境,必须强化科普活动的时效性、科普方式的趣味性、科普内容的针对性以及科普过程与人行为的融合性,使科普服务真正成为普及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的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

2.1 微信是全媒体传播方式融合的平台

目前,微信作为公众常态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早已与公众的方方面面融为一体。微信作为现代公众自媒体下的产物,是融合了公众传播类型的全媒体传播方式,更加贴切公众快节奏、碎片化和浅阅读的行为习惯。信息传播技术具有的交互性、复杂性、分众性、多样性、融合性等特征在微信中的使用,更是强化了公众作为信息传播者和受众者的双重属性,形成了主体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环境的反馈式双向互动传播。因此,借助微信平台创建新型运动健康科普方式,势必有效推动运动健康科普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2.2 公众微信行为是人运用全媒体交互的结果

公众的微信行为是一种新型的融媒体平台交互行为。公众对微信的严重依赖和高度关注成为公众外显行为的基础和前提,从而构成了新型的人与媒体、与他人交互作用的交往模式。人的微信行为不仅表现出学习者个体行为和群际行为关系的基本社会属性,又可在保障私己性下获得更加顺畅的情感交流以及满足关注与被关注的情感需求。因此,依托微信构建人机融合的健康科普不仅能够实现科普服务与公众行为融合的目标,还可以通过对人行为的进一步解释和重构,来提升公众使用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进行健康促进相关活动,以达到健身、健志、健心的三重目的。

2.3 公众微信行为与运动健康科普融合的交互特征

在微信平台上,运动健康科普活动与人行为的融合具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微信科普活动可在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下,泛在性的碎片化学习活动可以轻而易举的与人的日常行为融合;第二,跨越时空限制的微信科普活动可以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的互动活动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升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和成就获得感,进而提高科普活动的有效性,形成良性循环的沟通交流机制;第三,微信上的科普活动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功能可以有效提升科普针对性;第四,微信平台表现出的时效性、高效性、资源整合力强以及信息储存量大等优势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公众差异性学习的需求。

3 构建基于人机融合的运动健康科普微信模式

3.1 运动健康科普微信模式的构成要素

基于人机融合的运动健康科普模式是由运动健康科普,微信、公众、环境等多种要素组成。运动知识、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等集合为运动健康科普;微信则包括APP的各种功能和借助微信平台开展的各种自媒体活动;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集合。

3.2 运动健康科普微信模式的复杂结构

基于人机融合的运动健康科普微信平台模式是由运动健康科普、微信平台、人和环境等多种要素组成,在微信平台上进行的各种自媒体活动的集合,表现出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如图1所示。

图1 运动健康科普微信平台模式和传统模式的对比

在基于人机融合的运动健康科普模式中,主体人(公众)在依托微信平台这一中介,发生了运动健康科普与人的交互作用,改变了公众单一的受众者角色,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者双重身份的转换和联动。与此同时,这种交互作用的发生与结束是在与内外环境互动下进行的,要素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促使公众行为从简单的个体行为向群际行为和个体与群际行为融合的转变,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层次结构。

在微信平台的科普活动中,主体人会经历认知(信息接收)、认同(接受体育)、内化(理解体育)和外显行为(参与体育)这一过程,如图2所示,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不同阶段——被动接触、主动认知、行为接受、全面理解和参与运动五个阶段,从而根据阶段性差异有针对性地推进运动健康科普活动。

图2 公众参与运动健康科普活动的阶段特征

3.3 运动健康科普微信模式的运行机制

基于人机融合的运动健康科普模式借助互联网,依据公众参与运动健康科普活动的阶段特征,即过程性原则,建立人机融合的协同机制。公众对运动健康的社会学习行为呈现出鲜明的过程性、渐进性特征,从被动接触、主动认知、行为接受、全面理解和参与运动,都是基于公众对微信科普信息选择、学习和体验而形成的。这个过程,同样是公众互动式学习行为的形成过程。公众在交互活动中将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作为客观的、必然的结果欣然接受下来,并将之转化成为主动的运动参与行为,从而实现了科普活动引导行为科学重构的目标。

3.4 运动健康科普微信模式的优化原则

基于人机融合的运动健康科普模式遵循目标导向、协同发展和信息选择三大优化原则。运动健康科普传播的信息是变化的、开放的系统,在连续不间断的进行输入与输出,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和优化的。目标导向原则是指依据受众对象的目的和需求,遵循传播内容的生产和流动规律,融合人机行为,实现有效信息的输入、传递与输出;协同发展原则是指各要素间密切配合、主次有序,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协同动态平衡状态;信息选择原则是指有效信息“价值选择”的主要体现,是对正确、高效信息的择优选取,对错误、低效信息的淘汰调整。

4 基于人机融合的运动健康科普微信模式优化路径

4.1 搭建运动健康科普信息网络

运动健康科普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延伸是围绕文化开展,结合体育、健康、保健、康复、医学等多学科间知识的渗透融合。分层精细化的“精准滴灌”模式不仅依托新媒体,有效提升了科普的时效性和广覆盖,还能形成双向互动的顺畅交流,更加贴切现代人快节奏、碎片化的行为习惯,体现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运动健康科普服务宗旨。利用微信平台强大的交流功能,按需为基层公众提供不同等级的科普服务,构建多层级多元化的科普信息网络,同时建立评估反馈机制,激励和督促公众学习并实践。运动健康科普信息网络的建立,可有效避免因爆炸性信息、假信息泛滥对公众造成的困扰。

4.2 构筑运动健康科普休闲模式

生动趣味性的休闲模式不仅能够合理利用公众的空闲时间开展运动健康科普服务,还能加强公众对有效信息的选择和传递,久而久之,建立了公众与运动健康科普之间的高度信任与依赖。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功能,实现公众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信息的整合,形成更加系统的整体性信息接收和输出;充分发挥微信朋友圈功能,加强人与他人、人与科普之间的高效联动和反馈,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充分利用微信群功能,更加注重群际之间的激励与促进作用,开展以小团体(家庭、寝室、办公室)为单位的科普服务单元,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促进个人、群际、学校之间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生动趣味性的休闲科普服务模式。

4.3 打造沉浸式体验的参与模式

运动健康科普以激励与引导公众正确参与体育锻炼为根本目的,以科学的方式与手段获得健康,进而更高层次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借助微信平台传播的过程中,运动健康科普模拟运动情境,一方面,可以利用丰富的AR动漫动画,令运动参与者沉浸式体验科学的运动情境,突显运动科普的全方位与直观特点,优化公众的沉浸式运动参与感受和体验,加深公众对运动健康的认知,逐渐形成内化;另一方面,及时对不健康运动行为进行提醒和调整,减少公众不健康运动行为的产生,形成积极有效避免不健康运动行为的运动认知和能力。

5 小结

运动健康科普应当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从底层进行设计优化,既要优化传播模式,也要优化科普内容。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社会红利,站在人机融合视角,依托用户体量最为庞大、用户群体最为广泛、用户依赖最为深刻的微信平台,创新运用AR等信息整合与传递手段,更为广泛、更为精细、更为丰富的向运动参与群体传递运动健康科普内容。未来,运动健康科普的构建应该宏观且深层次的从系统角度进行,不断壮大运动健康科普人才队伍,依托更新迭代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建立线上和线下并存的科普组织社会网络,完善运动健康科普系统。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人机科普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我是天文演说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星云社科普活动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水下无人机:解锁钓鱼新姿势
“人机大战”人类智慧遭遇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