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活动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为例

2020-11-13 02:48沈裕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活动量量表差异

沈裕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学者殷恒婵等指出,体育活动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1]。陶大浪,孙健,魏良忠,等(2011)指出,运动主要通过提高锻炼带来的愉快体验等来减轻抑郁焦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缓解认知功能衰退,促进心理健康[2]。

国外学者P .Chelladura等 (2016)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但网络的便利和相关的社会福利是更大的主导因素[3]。Steptoe等研究指出,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改善焦心理健康水平[4]。

2 主要研究价值和内容

2.1 研究价值

本研究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调查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丰富体育心理学理论,为加强学校体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提供可行性研究依据。

2.2 研究内容

2.2.1 大学生体育活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基本情况

2.2.2 大学生体育活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 研究思路

3.1 调查对象

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4个年级共16个班共8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尽量按年级、性别随机、平均发放调查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729份,回收率91.1%,信度较高,可作为研究结论的依据。

3.2 测量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武汉大学梁德清等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5]、郑日昌,邓丽芳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具有很高效度[6]。

3.3 研究途径

先以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大学生体育活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统计,再对影响其结果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和年级)进行控制,采用回归—分层回归的方法探究大学生体育活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贡献率。

4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统计

表1结果显示,被试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量均值为29.040±21.584分,在(PARS-3)量表的评定标准中,属于中等锻炼参与;心理健康量表均分为1.798±0.648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评分标准中,心理健康总分如果低于2分,表示心理健康总体上是良好的。综合分析729名被试大学生处于中等锻炼参与水平、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表1 大学生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的描述性统计表

4.2 大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2.1 大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表2可知,在性别方面,大学生体育活动量和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男生的体育活动显著大于女生,男生的心理健康量表得分低于女生。

表2 大学生体育活动、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方差分析表

表3结果显示,在人口统计学性别因素方面,大学生在体育活动量的各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中强度上(t=9.096,P=0.002),时间上(t=9.207,P=0.003),频率上(t=3.253,P=0.008),都具有显著差异。均值显示,男生在强度、时间、频率上得分均高于女生。

表3 大学生体育活动量三个维度在性别上的方差分析表

4.2.2 大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在年级上的差异

根据表4可知,在年级方面,大学生体育活动量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F=1.948,P=0.001),且大一至大四得分逐年减少;而心理健康(F=1.277,P=0.064)则不具有显著差异。

表4 大学生体育活动、心理健康在年级上的方差分析表

根据表5可知,大学生体育活动强度(F=2.824,P=0.024)、时间(F=9.609,P=0.001)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而频率(F=0.564,P=0.639)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

其中,体育活动的强度、时间上,大一至大四得分逐年减少。

表5 大学生体育活动量三个维度在年级上的方差分析表

4.3 大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表6结果表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01),且呈低度负相关(r=-0.281),体育活动量越大,心理健康量表得分越低。

表6 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表

4.4 大学生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如表7、8所示,方程1以性别与年级变量作为预测变量,体育活动作为校标变量,分别回归得出R2=0.148、R2=0.056,方程2控制人口统计学中的性别与年级变量,以体育活动作为预测变量,心理健康作为校标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回归得出R2=0.079,两次R2的变化值为0.069和0.023(即6.9%和2.3%)。

综上,排除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净贡献率为9.2%(6.9%+2.3%)。

表7 性别变量、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的分层回归分析表

表8 年级变量、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的分层回归分析表

5 讨论

5.1 大学生体育活动量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依据本调查选取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本次被试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量属中等运动量,其中小运动量的学生有254人,占34.84%,中等运动量学生有273人,占37.44%,大运动量的学生有202人,占27.71%,基本符合当代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分析原因,当代大学生除了自身文化课程时间占用较多等客观因素外,主观原因为主要因素: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独立学院学生生活水平整体较好,学校设施环境较好,课后娱乐项目较丰富,所以不愿参加体育活动。

本调查选取由郑日昌,邓丽芳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结果显示,本次被试大学生心理健康均分为1.798分,根据量表评分标准,本次被试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2-2.99分)的学生共184人(25.24%),存在中等及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只占极少数,说明被试大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基本良好,这与国内外的研究基本相同[7]。但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近200人,需要引起重视。综上所述,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更说明本研究具有开展的实际意义。

5.2 大学生体育活动量和心理健康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性别方面,大学生体育活动量和心理健康都具有显著差异;在年级方面,大学生体育活动量具有显著差异,而心理健康则不具有显著差异。

在性别和年级方面,大学生体育活动量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大学生体育活动量方面,男生强度、时间、频率均高于女生;而在年级差异上,体育活动时间和强度都是大一至大四逐年减少。在大学阶段,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处于上升期,学生对于感性思维较多、易于模仿的活动比较感兴趣;同时自身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一般身体素质都发展的较好,也累积了一定符合自身兴趣爱好的运动技能基础,那些不愿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中,女生占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固定化思维,总认为体育脏、累,从而产生懒惰的心理。以上结果说明未来体育教育工作应该更加重视体育项群分类的引导、体育运动项目的宣传,使更多人了解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

研究结果显示,在性别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差异,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导致如此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学时期,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女生更敏感,更懂事,对压力的感知更深刻,往往想得更多,所以女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更复杂。

5.3 大学生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回归分析

本文研究表明:根据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大学生体育活动量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根据进一步的回归方程分析和计算:排除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大学生体育活动量对心理健康的净贡献率为9.2%。许多研究者在以往的研究中证实了运动对改善个体情绪状态等具有多方面的效果[2]。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时间上和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强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时间和频率要远比强度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普通高校,特别是本次调查所选取的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没有体育生特长生,即在日常生活中,普通非体育特长学生的体质差异不大,所以运动强度范围较集中,区别较大的是运动的频率与持续运动的时间。

结果显示,锻炼时间21至30分钟及以上、每周锻炼3至5次及以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明显好于11至20分钟及以下、每周锻炼1到2次及以下。, 这与国内学者发现的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能显著减缓心理应激对健康的负面作用相符[8]。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锻炼21至30分钟及以上,每周锻炼3至5次及以上是最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时间和频率。

6 结论

本次研究被试大学生处于中等锻炼量,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本次研究被试大学生体育活动量和心理健康在性别差异上非常显著,男生均显著好于女生;大学生体育活动量的年级差异显著;其中体育活动量得分大一至大四逐年减少。本次研究被试大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且呈低度负相关,即体育活动量越大,心理健康得分越低。综上所述,本文能给出的建议是:对频率和持续时间做要求,即每周进行3至5次及以上的锻炼,每次持续21至30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作用。

猜你喜欢
活动量量表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童年活动量大 运动习惯保持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