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内核·文化:中美两版“重返青春片”的对比分析

2020-11-14 04:59荆子蕴
电影文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迈克喜剧

荆子蕴

(河南大学 大学外语教研部,河南 开封 475001)

纵观近百年的中国电影历史,20世纪30年代的一场论争极其重要,即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之争。这次论争涉及电影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艺术性与倾向性等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双方文学与艺术观念以及电影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软性电影强调休闲娱乐,以获得最大市场份额和商业利益为最终目的;硬性电影则极具严肃性、高尚性,以启发式教育为终极目标,注重对人性、社会的剖析。随着电影艺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制作者开始寻求娱乐与宣教两大功能的平衡点。本文分析的两部电影在结合本国社会实情的基础上,将商业性与艺术性糅合,以温情+幽默的结构将观众引入轻快氛围,继而剖析“重生事件”背后的沉重原因。

一、结构:喜剧为经、温情做纬

喜剧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喜剧艺术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塑造喜剧性人物、营造喜剧性情景,以轻松、愉悦的形式表达一种超越现实的喜剧精神。令人发笑的人物行动和剧情设置难免过于单一,由此造成许多爆笑类喜剧的短板——单调肤浅,缺乏灵魂。温情式喜剧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由来已久的短板,在大片的幽默背景中点缀催人泪下的温情触发机关,相互矛盾却又彼此成就,构成一套完整严密的喜剧电影叙述结构。《重返二十岁》和《重返十七岁》这两部影片均以奇幻元素作为喜剧基础,叙述主人公重返青春后制造的一切啼笑皆非的事宜,通过人物互动和情节设置不着痕迹地戳中观众笑点。例如《重返二十岁》中女主孟丽君来到老友家中租房,和老友女儿产生一场“互呛式”的讨价还价,《重返十七岁》中的迈克在回归青少年时期后,向朋友奈德证明身份时的打闹场面。两个情节都被封闭在同样狭小的空间内,快速的掠过式镜头和演员们略显急切的台词较量,将诙谐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且又避免了过度刻意搞笑产生的生硬感。温情特征则源于主人公对逐渐稀薄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的追逐——孟丽君历经一场美妙绝伦的“青春梦境”后,终究还是选择献血救活孙子,从而回归不尽如人意却真实平淡的老年生活;迈克在完成对儿女的“拯救”后做出了与当初一样的选择,回到爱人和亲人身边,完成深层次的自我救赎。

喜剧电影类型多种多样,电影创作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喜剧艺术与时代以及民族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创作出的喜剧就存在着文化的差异。

如今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生活节奏迅速增快,老年人群由于学习能力退化不得不被时代抛之脑后;同时,新兴价值观念无法与过快的物质增长速度相适应,由此必然导致两个时代主流文化的激烈冲突。《重返二十岁》的搞笑场面正是源于两个时代的碰撞。时间倒转回几十年前的中国,影片中多处背景都暗含了那个逝去时代的风华。恰是两个时代的碰撞,使得整体氛围搞怪又轻快,且夹杂着一阵对过往的温情怀念。导演在塑造孟丽君这个角色时,刻意将她的穿着打扮“遗留”在曾经的中国时代——微卷的短发梨花烫、橙红色的压发头饰、得体的深色旗袍装、妈妈最爱的碎花裙以及开衫针织外衣……复古的人物造型行走在现代化中国都市中,怪异搭配引起观众略微不适的感官体验,这种不适感又在“奇幻重生”这一前提下化作一阵温馨笑意,独属中国观众的笑意。

《重返十七岁》的背景设置在经济危机之后的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全面溃败成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起点,一系列公司纷纷倒台、无数家庭面临破产危机,正当壮年的职工不得不承受失业带来的恶劣影响。影片开始,迈克信心满满,却不料落得开除走人的落魄下场,巧妙的镜头剪辑将期待与现实的反差快速呈现,令观众还来不及为主角扼腕叹息便落入捧腹大笑的“圈套”。或许影片也是通过这种荒诞的呈现方式,来消解经济危机带给美国人民尚未完全消除的恐慌,毫无疑问,导演确实将一个足够悲伤的故事打造成了幽默形态。

二、内核:“贩卖”焦虑、活在当下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督促全球各国以火箭般的速度相互追赶,快节奏的生活应运而生,人体自然会产生精神层面的焦虑感。焦虑感达到极限就必然需要释放,社会人群的普遍焦虑感转化为抽象的市场动机——电影制作者以释放生活压力为卖点,达到为观众消除焦虑和获得市场效益的双赢局面。

被家人“嫌弃”的孟丽君一边为儿女无私奉献,一边又为青春逝去而感伤,此时的她不再是一个具体人物,而是更多地指向一种抽象意义,即女性对于时光流逝的焦虑,重生正是消除焦虑的绝佳机会。回到二十岁的女主人公,获得娇俏可人的容颜和天籁般的嗓音,随之而来的是三个男性追求者,这种设定显然是为了满足女性对爱情、梦想与现实三者的幻想。陈柏霖饰演的音乐总监象征着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早年丧夫的孟丽君缺失的青春中正需要这种解语花般的存在。鹿晗饰演的孙子则弥补了女主对梦想的遗憾,曾经一心抚养儿子长大的她为生计奔波,不得不牺牲自己的音乐追求,于是在二次获得的青春里她坚定地鼓励孙子追求梦想,两人的直系亲缘关系使得这种跨越时光的理想交缠在一起,从而获得双重成功体验。老友李大海代表现实层面,他年轻时的勇猛善战与女主青年时期的清丽动人成为一组平行符号,在现代时空中重逢——那一场酒吧中的争执,将两个时空重叠,剧烈冲突在昏暗闪烁的灯光中凸显,镜头下的混乱场面预示女主即将回归现实。三个追求者,象征三种人生遗憾,女主人公在镜头下一一历练、化解焦虑,最终从美妙的艺术世界里脱离,这是她实现自我救赎的暗示。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对人在中年期可能碰到的困顿这样分析:在中年期,人的个性由外向至内向转变。虽然有些人一直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现实社会不能满足所有人的理想和欲望,成就难创高峰,必定有一部分人会因为理想缺失感到失望。因此,中年期的个体经常会回忆过去风华正茂且美好的时光,开始更多的反思和追忆,而不是继续打拼。《重返十七岁》的迈克代表着美国社会中的普通中年男性——工作不顺,生活失意,双重焦虑折磨下的迈克开始反思自己究竟为何会落到如此田地?他的心路历程是众多中年男性产生焦虑的再现过程:理想缺失——内心失望——焦虑产生——回忆往昔峥嵘——现实再次挫败——焦虑加重。迈克的生活焦虑来自情感缺失:亲情、友情和爱情。他沉浸在抱怨他人抱怨命运的深渊中,却忘记对儿女成长的缺席、对朋友闪光点的忽略以及放弃与妻子的心灵交流,这才是焦虑的最终源头,即无意识的自我放弃。那么电影是如何驱除焦虑?重回十七岁的迈克回到儿女的学校,在一场场互动中了解并且解决亲密之人的困境,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心理学普遍认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相比而言,人们更愿意记住生活中的美好,因此积极情感的效用更持久。这也是为何两部影片都选择以“贩卖”焦虑为起点吸引观众,却止步于活在当下这一“心灵鸡汤”,因为活在当下的人生启示才是真正能解决焦虑的根本途径。

北师大电影学博士周清平在阐释艾柯的电影代码说时认为:“电影的直接意指层是其画面形象的物质媒介……构建的是自然审美四维空间……含蓄意指层则是对电影作品的整体性把握和玩味……构建的是生命审美四维空间和哲理审美四维空间。”从结构到内核,两部影片共同搭建了相似的直接意指层,然而含蓄意指层却不尽相同,展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三、文化:市场与信条的交替

(一)女性市场vs男性市场

从21世纪之初开始,中国的影视行业出现显著的女性消费市场:霸道总裁风靡各大网站、宫斗宅斗层出不穷、青春校园纯爱充斥眼球……从现象推演本质,可以看出近年中国的文化产品消费市场很大程度上由女性主导,相比于家庭、社会责任繁重的男性而言,普通女性显然更乐意为自己喜欢的偶像和影视消费大量钱财。在偏向女性爱好的文化消费市场催生下,《重返二十岁》出现得格外及时。以女主人公为中心线索,诱发重生之后的一系列情节,顺便满足广大女性观众对青春、爱情、梦想、现实的多重期待,在一定程度上,这部韩剧般美好的影片投射出当代中国正在酝酿的市场文化倒影。

大相径庭的市场导向必然催生不同影视文化,《重返十七岁》中的主角身份是人至中年的落魄男性,毫无疑问,这种形象是对经济危机中普通工薪家庭里的男劳动力之复拓,同时也是被金融泡沫冲击得毫无抵抗之力的美国政府之缩影。或许也正是这种元气大伤的局面,促使美国男性需要急迫恢复权威并且重拾信心,因此电影为其打造了一个新时代背景下的恢宏美国梦——重新回到鼎盛时期,这里的鼎盛时期具有双关意味,既是美国男性的青壮年时代,也是经济危机前的美国辉煌年代。另外,美国文化是新兴文化,最初的美利坚移民本就是被驱逐的欧洲人,这些人大多强壮蛮横,极度信奉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人生信条。这一丛林生存法则被延续至今,这种“强硬”的新兴文化必然偏向生理机能处于先天优势的男性生物,因此迈克在影片中表现出的雄性荷尔蒙和成功逆袭环节必然吸引主导市场的男性消费者。

(二)社会伦理vs个人自由

两部影片均遵循现实挫败——重回青春——解决现实困境的叙述模式,但相同的形式却并未禁锢不同思想的传达,两位主人公都毅然延续自己当初的抉择,可导致他们做出选择的却是完全相反的人生信条,这恰是由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西周礼乐之邦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之道,儒家文化始终在诸子百家中独占鳌头,人们崇尚血缘纽带之后深藏的情感寄托,尤其是母慈子孝的美好被众多中国人视为家族和睦之凭证。亲情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主题,将孟丽君放置在两难困境中——救孙子便要放弃青春。影片采用蒙太奇拍摄手法,在这一情节中镜头闪回孟丽君生下儿子的记忆中,母性的责任感让她选择回归现实。

美国崇尚个人主义,思想自由是他们一生追求的目标,《重返十七岁》中对这一人生信条做了隐晦而深刻的剖析。重回青春的迈克一直不明白上帝的目的,直到最后一刻,他知道上帝并非让他选择另一条路,而是让他回归现实、拯救自我与亲友。从影片开始到结束,导演始终在强调“上帝究竟想干什么”这一主旨,迈克的幡然醒悟意味着上帝意识的清晰——重要的不是别人希望你做什么,而是你自己能在现有环境下做到最好。这是美国人民对思想自由的极度沉迷,你可以让美国人自己意识到错误,但却不能逼迫他承认错误。或许这是他们张扬肆意的优点,却也在某些情况下限制了自我反省。

本文通过结构形式、内核主旨与文化观念三方面的对比剖析,细致而深刻地阐释了两部优秀之作的同异之处。流行影视文化背后折射出不同国度的市场状况和价值观念,这种推演模式必然为未来的商业电影提供优良借鉴。

猜你喜欢
迈克喜剧
喜剧大师
喜剧大师
嗨,迈克
一口袋的吻(上)
杯具们的喜剧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迈克和宝宝
迈克和宝宝
吹牛大王迈克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