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从克里斯托弗·诺兰到托德·菲利普斯

2020-11-14 04:59
电影文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亚瑟蝙蝠侠小丑

雷 玥

(山西传媒学院 电影电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在DC漫画宇宙中,哥谭市这座罪恶之城作为超级英雄蝙蝠侠和超级反派小丑的家乡为人们所熟知。如果说蝙蝠侠是黑暗中的骑士,小丑就是地下的怪物,他的目的就是让这座城市失去所有的秩序,堕入癫狂,归于混沌。“小丑”这一形象所反映的人性之复杂,隐喻之深刻,即便在众多超级英雄电影的反派形象中,也是非常令人侧目的。

距离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上映已过去十余年,但影片中的“小丑”形象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希斯·莱杰近乎完美地演绎了这个DC漫画中的超级反派,将他的癫狂、残忍、偏执、神经质等特点展露无遗。斑驳的白色面孔,涂抹晕染的黑色眼妆,夸张的鲜红色“笑脸”、扭曲的步伐、不时抽动的脸颊和吞吐不已的舌头,像一条潜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会置人于死地。

在这种前提下,托德·菲利普斯执导《小丑》(2019)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挑战,因为希斯·莱杰所饰演的“小丑”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尽管《小丑》是一部独立改编的电影,与DC漫画宇宙中的“小丑”并不相同,但如果不能做出全新且合理的演绎,这将是一次失败至极的愚蠢模仿。杰昆·菲尼克斯杰出的表演将“小丑”的面具层层剖开,让人们近距离看到他的挣扎、痛苦、扭曲和疯狂。“小丑”就这样被杰昆·菲尼克斯从恐怖符号、恶毒反派的宝座上拉至观众面前,看着他一步步从潦倒落魄的青年变成恐怖邪恶的超级反派。

人性的善与恶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混沌交织,复杂难辨。《蝙蝠侠:黑暗骑士》与《小丑》中的“小丑”形象,最显著的区别是《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的“无”与《小丑》中小丑的“有”。《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已经站在了这座城市罪恶的巅峰,他被自身的本能无序驱使,希望一切化为虚无与混沌;《小丑》中的小丑是“初始”的状态,他尚未成为“小丑”,他“有”很多欲望,这些欲望最终将他拽入深渊,也推上“巅峰”。

“无”与“有”这两个鲜明的符号,令两个不同的小丑形象对比强烈,本文将以这两个符号为代表,剖析两个经典“小丑”形象的关联与异同。

一、混沌—虚无—混沌:《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小丑

他狰狞、偏执、狂躁、歇斯底里、满嘴谎言,影片中三次提及小丑脸上疤痕的来历,小丑给出了三种理由,每一种都足以令人毛骨悚然,但自始至终没有人知道究竟哪一种更贴近事实,或者没有任何一种是事实。

伴随他的,只有“无”。

(一)来历

希斯·莱杰所饰演的小丑就像是哥谭这座城市的黑暗孕育出的一个怪物,影片中没有阐述他的来历,被警察抓住的他,“什么都没有,没有吻合的指纹、DNA,甚至牙齿。衣服是订做的,没有标签,口袋里只有刀和布。甚至没有名字”。

这在现代化的都市中,是非常罕见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一张极具辨识度的脸,巨大而狰狞的伤疤是最明显的特点。但即便这个人就坐在警察的面前,在牢笼里鼓掌、微笑,警察依然无法查找到他的真实姓名。他没有犯罪记录,甚至没有就医记录,就这样凭空出现在这座城市之中,就像来自“混沌”的猛兽,饥不可耐,择人而噬。

(二)同伴

小丑没有同伴,他不需要同伴,只需要“工具”。

影片开场,小丑便展现了他的残忍与癫狂。与他合作抢劫的罪犯被一个个枪杀,完成任务的那一刻便是殒命之时。直到最后一个同伴也死在他的枪下,他掀开面具,露出了面具后面的“面具”,惨白狰狞的“小丑”妆,寓意小丑的难以揣测与反复无常。

像这样的随手杀戮或利用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小丑从未将与他合作的人视作同伴,他利用他们开车、开锁、袭击、爆破……然后再一脚踢开。挡住他的,无论是路人、同伴、敌人,他都可以毫不犹豫地清除。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小丑被关在审问室里时,一个同伴被他提早在皮肤下植入了手机与炸药,伴随一声巨响,四分五裂,火光冲天,小丑面无表情的脸上丝毫不见波动。对于他来说,这些人只不过是“工具”,区别只是好用与不好用而已。

(三)欲望/财富

“财富”从来不是小丑追逐的目标。

影片后半段他得到了“报酬”——足以堆满一间屋子的钞票,在小丑眼中与废纸无异。财富、地位等人们趋之若鹜的欲望载体,对于小丑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唯一的意义便是可以令其他人疯狂,令世界变得更加混乱。所以他选择浇上汽油,烧光钞票。

破坏他人眼中珍视的一切:爱人、亲人、朋友、财富、信仰……什么都好,只要能让邪恶再增一分,小丑都愿意去做,这是他仅有的欲望。或者连欲望也不是。

(四)对手

就像没有同伴一样,小丑也没有所谓的对手,他从未将蝙蝠侠视为自己的对手。“你让我变得完整。”小丑对蝙蝠侠说,“怪胎,我们都是怪胎。”在这一层面上,他甚至觉得蝙蝠侠与自己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人们眼中的异类。

正如黑暗与光明,小丑与蝙蝠侠,是镜子的内与外,是混沌中诞生的恶与善。是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的硬币的正反面。小丑不觉得自己恶,亦不觉得蝙蝠侠善。所以他既会挑唆煽动哈维·丹特去寻找所谓的“公平”,也会试图杀死揭穿蝙蝠侠身份的“叛徒”,一边在人群中制造伤亡和骚乱,一边倒吊在空中与蝙蝠侠侃侃而谈。

小丑的目的是将一切归于初始,即混沌。“……你知道混沌是什么吗?是公平……”小丑所追寻的“公平”是将所有人扔进自然选择的丛林,是一场无序者的狂欢,乌合之众的饕餮盛宴,是一切原始欲望的深渊。

《蝙蝠侠:黑暗骑士》中,他来自混沌,走向虚无,最终归于混沌,他就是——“小丑”。

二、乌有—似有—乌有:《小丑》的小丑

“小丑”神经质的特质,在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小丑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依然是那个从黑暗中走出来的超级反派,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无法自控的精神病与神经病患者。

通过杰昆·菲尼克斯不落窠臼的演绎,成功地将小丑从恐怖符号、恶毒反派的形象中剥离出来,再一步步塑造骨架,填补血肉。把那个《蝙蝠侠:黑暗骑士》中令人战栗的杀人狂魔拉至观众面前,摘掉他的面具,擦掉他脸上的油彩,指着这个卑微落魄的青年说:“看,这就是小丑。”他并非来自混沌虚无,他有名字,他是亚瑟·弗莱克,他看似曾经拥有很多,但却一件件失去,最终一无所有。这一切,从他生活的崩塌开始。

(一)失业

亚瑟·弗莱克,脱口秀演员,滑稽小丑扮演者。他瘦骨嶙峋,脊背弯曲,还有失控狂笑的神经症状。为此,他不得不随身携带一张卡片,以便对那些被自己突如其来的狂笑吓到的人们解释缘由。在哥谭市这座城市里,他依靠自己的技艺赚取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

影片开场,坐在简陋化妆间里的亚瑟对着镜子挤出笑容,他脸部僵硬,笑容艰涩,也许是觉得自己的笑容不够有说服力,他用手指拉扯嘴角,强行扯开一个扭曲夸张的笑脸。这像是整部影片中小丑命运的写照——他试图对生活露出笑脸,生活却从未回报给他任何笑容。

亚瑟有精神方面的困扰,需要长期去看心理医生,并且服用大量的药剂,来缓解自身的精神状况。这无疑会令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治疗,而是严格遵循心理医生的指导,认真记日记,以便记录自身的状况。但是,亚瑟的努力与坚持,只换来羞辱与嘲笑。他扮作小丑举着广告牌做广告,却被小混混们拳打脚踢,极力想保住的广告牌也被彻底地破坏。这导致他不但没有得到报酬,还需要赔偿广告牌。亚瑟所仰慕的脱口秀主持人莫瑞,则给了他最沉重的打击,也令他彻底疯狂。

(二)恶友

如果将蓝道对亚瑟的“援手”姑且算作友情的话,这友情的泡沫随风即散。正是他给了亚瑟一把枪防身,才导致亚瑟在儿童医院不慎掉落手枪。而他去告发亚瑟的举动,直接导致亚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和希望。

一切崩溃都从这把不该由亚瑟持有的枪开始。“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作为精神病人,亚瑟根本没有资格持枪,更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来使用枪支。蓝道应该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情况。所以,这份所谓的友情,其实是充满了虚伪与背叛的海市蜃楼,比从不曾拥有更令人愤怒。

(三)弑母

母亲潘妮,是亚瑟的依靠,即使这个女人精神失常。多年来,亚瑟和母亲相依为命,他们互相陪伴,母亲给编织了许多梦境。然而,随着过往真相的逐渐揭露,命运再次对亚瑟露出了狰狞的嘴脸。

他只是一个被收养的孩子,甚至在童年时期遭受到了母亲和男友的虐待。正因为童年时期的悲惨遭遇,才令他处于如今精神异常的状态。而一无所知的他,曾经是那样信赖与依赖着这个女人。

梦境如同幻境一样令人追思,而现实则残酷得如同当头棒喝。被现实压迫得走投无路的亚瑟,通过弑母切断了精神联结,完成了自我的毁灭与重塑。这成长是扭曲而畸形的,最终孕育出了真正的“小丑”。

(四)无父

曾经的亚瑟,没有父亲。他不曾追根究底,麻木地将其视为人生中的一部分,就那样存在,固然残缺,毕竟是无法改变的现实。然而,在某一刻,他几乎拥有了一个父亲,那就是母亲口中所说的抛弃了他们母子,多年来不闻不问的大富豪托马斯·韦恩。为什么说“几乎”拥有?因为亚瑟通过令人难堪的方式寻找到了“真相”——母亲的妄想症让她编造了自己和韦恩恋爱的过往,他只是一个父母不详的弃婴。所以,他短暂地“拥有”父亲之后,又永远地失去了。而他的精神“父亲”,他所信赖和仰慕的脱口秀主持人莫瑞,也死在了他的枪下。

弑父,斩断了亚瑟精神上的航标;弑母,切断了亚瑟内心的根基。无序与混乱由此愈演愈烈。

(五)缺爱

贫困、怪异、偏执、癫狂的亚瑟,自然无法寻觅到属于自己的爱情。缺位的父爱,虚假的母爱,让亚瑟内心极度渴望一份情感。他将自己的爱慕投向了女邻居——单亲妈妈索菲。这份爱慕与追求一开始根本无法打动索菲的心,甚至为她带来了恐惧。后来,在小丑亚瑟似真似幻的描述中,索菲答应了他的求爱,但这是否真实其实是存疑的。恐怕亚瑟一直都没能收获一份情感,获得哪怕些许灵魂的慰藉。

从他用不同手书写日记的举动来看,小丑仿佛是他分裂出来的人格,作为精神病人的亚瑟努力维系着表面的正常,而作为小丑的亚瑟则渴望发泄胸中的怒火与欲望。综上所述,亚瑟所有的努力都伴随着精神世界的逐步崩塌而土崩瓦解,直至最终癫狂。亚瑟并非没有为生活、为正常而努力,无论是他求助于医生的举动,抑或是解释病情的纸条,都是他努力与命运和解的举措,然而,这些举措一一失败。

亚瑟终于成了“小丑”。

三、乌合之众:反派

舞台上的小丑,亦是生活中的小丑,这个被卑微的身世、贫贱的生活、尴尬的疾病、沉重的负担压得脊背佝偻的青年,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代表,是平凡生活的侧写?每一个人在最落魄的时候,心中都藏着小丑。

《蝙蝠侠:黑暗骑士》中,两艘即将爆炸的船上的乘客皆为乌合之众。《小丑》中,街头骚乱的人群皆为乌合之众,他们陷入集体意识之中,被喧嚣的声音推动,随着群体的无措而逐渐失控,声音越多,精神越迷茫,然而在这黑漆漆的乌合之众中,也有令人意外的闪光。

优秀的影视作品总会触发思考,无论是超级英雄还是超级反派,愚蠢的对手只能拉低主角的评分。真正强大的、真实可信的反派,才能让人们敬仰英雄形象的崇高,让人们相信人性有深渊,但人生总有光。

猜你喜欢
亚瑟蝙蝠侠小丑
《新蝙蝠侠》谁在囚笼之中
亚瑟·贾法的非线性叙事述略
幽默的小丑
亚瑟,收拾房间
亚瑟,收拾房间
ARTHUR'S HICCUPS
最大规模的蝙蝠侠纪念品收藏
勇敢的小丑
我像一个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