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小人国》:神话改编影片叙事策略探究

2020-11-14 04:59刘香渔
电影文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小人国格列佛山海经

刘香渔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山海经之小人国》是由凯文·门罗、克里斯蒂安·坎普联合执导,张大星、苏珊娜·博尔奇、约翰·梅担任编剧的喜剧冒险动画电影。影片依据中国传统神话经典《山海经》中的小人国的传说改编而来,主要讲述了周饶小人国的王子锤木因为自己无心犯下的过失,致使父亲丧失尾巴,变成石像,从而踏上冒险历程,拯救父亲与王国的故事。作为一部由挪威制作的动画影片,《山海经之小人国》的画面有着极为强烈的西式卡通的色彩。不同于近年来国内崛起的古代传说改编电影,《山海经之小人国》中人物形象与场景塑造都呈现出诙谐、轻松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山海经之小人国》的诞生是世界范围内对于中华传统神话的一次再发现与挖掘:国内影片对于传统神话的表达往往离不开中国风格的画面和景致——水墨画、道教与佛教的隐喻,以及饱含内涵的宏大叙事的再构造。而以国外的视角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趣味性与东方文化的神秘感。

将《山海经之小人国》置于世界影片的视野下来看,它延续了《功夫熊猫》等好莱坞式的西方出品的关于中国的动画影片的脉络——无论是从形象塑造、主旨内核还是从剧情走向上来说。冒险是最主要的,与此同时,冒险还需要交织着人物的成长与其心灵的变化。影片的叙事构成并不复杂,但其后的深意却不容小觑。这也正是神话叙事改编的一个趋势:简单的寓言,深刻的道理。

一、西式氛围下的东方传说

早在2008年梦工厂公司出品的《功夫熊猫》中,西式的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影片就表现出了一系列特点,其中尤其以画面场景的搭建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最为突出。在《功夫熊猫》中,阿宝的工作地点是面条店,学习的是中国功夫,但影片的场景予以人的感觉并非真正的中国,而更像一种东方奇观。事实上,抛去各种元素的堆砌,《功夫熊猫》的剧情内核完全可以套用到其余的形式当中:努力,团结,谅解,获取成功。《山海经之小人国》亦是如此。锤木因过失酿成大错,从而踏上冒险之旅进行挽回,在这个过程中,锤木与他的友人飞燕等人共同获得了成长。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山海经之小人国》是一出蕴藏着西方文学元叙事——出走与回归,奥德修斯式的叙事。

在《山海经之小人国》中,较为中国化、东方式的画面元素几近于无。主角们生存的部落就如同原始人的缩小版,主角们的穿着亦是兽皮毛裘。主角小人锤木的头发微微翘起,额头绑着发带,总是一副天真、暗藏着勇敢的决心的样子。从锤木身上,观众们无法确定这一角色的文化背景。在《山海经》中,古人对于小人国的描述是,“周饶国在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周饶国在三首东”。周饶国中的小人居住在山洞中,生性聪明、机敏,能够制造一些精巧的器物。与此同时,他们还懂得耕田种地,烦恼海鸟经常将他们吞食,幸好附近高大的秦国人常来帮忙驱赶海鸟,才使得他们不至于葬身鸟腹。对于大多数动画影片而言,它们的表达目的并非仅仅依靠画面镜头的可掌控性以及场景搭建的自由度来进行美学等方面的阐述。事实上,正是因为上述优势的存在,动画影片拥有着比真人电影更加巨大的关于神话叙事的改编潜力——在真人电影的创作中,导演也许可以做到对演员肢体动作、话语表情的控制,但是他们绝对无法预测一朵云何时飘过,风又从何处刮起。这些障碍对于动画影片的创作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此外,动画电影与真人电影更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主角的选取与存在方式。动画电影的主角可以是人,是动物,是植物,是任意的存在。迪斯尼的经典影片《狮子王》便是当中的佼佼者,电影通过对于野生动物形态的还原和演绎,将非洲大草原上一只名为辛巴的小狮子的成长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影片所呈现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无疑都是属于人类的情感。在《狮子王》一切感人至深的细节背后,潜藏着的是西方的经典与文学传统——莎士比亚。《狮子王》是当代对于《哈姆雷特》的一次重现与改编。电影以动物主角为外壳,尝试用陌生化手法来描述世俗社会中的规则、秩序和神话已经是一种成熟的艺术表达方式。而在《功夫熊猫》中,这一叙事策略指向了更为宏大的普世价值。

无独有偶,世界各地都存在着关于小人国的传说。其中最为西方人所熟悉的便是《格列佛游记》中的记述。格列佛在一次航行中遭遇风暴,不得不在茫茫大海上漂泊,并最终陷入昏迷当中。当苏醒时,格列佛发现自己的手脚都被绑住了。原来他漂到了小人国,成为其国民的俘虏。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人国的国民发现格列佛这位看似危险的“庞然大物”其实十分友善,很快,他们之间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国王的安排之下,小人国的公主将要嫁给她根本就不爱的别国王子,远离自己的家乡。然而,在公主的内心深处,早就有了心上人。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而陷入了危机,此时,格列佛挺身而出,为国王出谋献计,最终撮合了公主和她的心上人,亦解决了小人国的“外交危机”。在1996年版的《格列佛游记》电影中,影片的主旨是以小人国为透镜,来对现代社会的制度以及法律体系进行反思,聚焦于格列佛作为外来者的身份和他的异质性。小人国与格列佛互为文本,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反乌托邦气质。影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对格列佛的精神病审判。所有人都不相信他的所见所闻。格列佛坚持自己的陈述,哪怕这种坚持会导致他最终遭受牢狱之灾。他拒绝欺骗自身,说下谎言,去否认小人国的见闻。这一坚持最终得到了回应:格列佛的儿子找到他游历的证据——一只迷你小羊。这也反映了《格列佛游记》的本质,它仍然是西方语境下对于传统神话的改编再造,并以此讽喻当代。

与《格列佛游记》相比,《山海经》中对于小人国的记叙则更加简洁、偏于现象化。事实上,整个《山海经》乃至中国日后的笔记体小说,都不具备《格列佛游记》中连贯、完整的剧情脉络。在《山海经》中,小人国是同其余四十多个国家一同存在的。它有明确的位置,有具体的国民,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以及传统。但这样的具体设定无法支撑起一部时长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在《山海经》的记录中,作为行动主体的人物和他们的动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为创作增添了挑战,也扩充了创作者的空间。对《狮子王》和《格列佛游记》两部电影而言,它们存在着一个初始的文本,这一文本经过时间与人们的选择,已然成为西方神话传统中的一部分。创作者是在既定的框架之下行事的。因而,观众们在观看影片以前存在着一定的预期和知识。当观众辨认出影片中与神话相契合的结构时,便会为这种解读产生快感,从而进一步肯定影片的价值。《山海经之小人国》则不同。首先,作为神话改编的它的背后并不存在一个坚固的剧情结构。《山海经》这一文本赋予它的是背景,是设定,并且这一背景还需要一定的补足才能支撑起整部影片的运行。其次,即便存在固有的文本叙事,西方的观众也会出于文化上的陌生之感而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最后,《山海经》的主创者更多的是西方人。他们对于《山海经》的理解往往会偏向于东方奇观的角度,技术上的使用亦贴近于西方人的审美习惯。于是,在上述的多重原因之下,《山海经之小人国》便摇摆在东方与西方的两个文化语境当中,等待某一方来对其进行认同。

二、尾巴与巨魔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的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古老的奇书,保存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和寓言故事。其中,《山海经》的小人国是世界人民都能够共同分享、理解的故事。那么导演选择的意图也就不言自明了:它能够起到传播文化、连接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语境乃至达成共享彼此的文化基因。在《山海经之小人国》中,原有的文本《山海经》中的记载无法支撑起整部影片的叙事,那么编剧就需要在既有的框架下寻找出主要人物,勾勒出他们的动机,塑造人物之间的冲突,并以此推动叙事的发展,最终在西方的语境完成对《山海经》的一次重现。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导演选取了两个元素:尾巴和巨魔。这从影片的英文名中可以看出:

Troll

The

Tale

of

a

Tail

。“Troll”代表巨魔,“Tail”意指尾巴。这是为了在原有的《山海经》设定之下,增强影片的奇幻性。巨魔是十分西方化的形象。从公布的中国山水版定档海报上,片名上的一条尾巴,明显抢了不少主角的风头,一只腾云驾雾的蠢萌恶犬,似乎是来打探消息,正偷听坐在溪水边的锤木和他的好朋友飞燕的谈话。与此同时,导演还加入了王国的政治斗争的因素。王子锤木遭受蒙骗,导致国王父亲的尾巴被勾走,成为石像。国不可一日无主。别有用心的小人就此戴上鹿角王冠,登上了王位。锤木为了挽救王国和父亲,出发寻找巨魔。一路上,他们要应付现任国王派来的追兵,面临各种挑战,战胜各种困难。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有很大的篇幅用来展现锤木的性格特质:面对父亲在篝火旁悉心教导和谈话时的懵懂与不安,在路途上遇到困难时的不敢抬头直视,钻木取火时的气馁和不耐烦,父亲被夺走尾巴成为石像后的悔恨与愤怒。这些剧情都展现出锤木自身性格的缺陷。这也间接导致了他的父亲在部落的狩猎中被别有用心的坏人勾走尾巴,最后成为一尊石像。少年通过旅途完成成长是诸多电影的主题。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李安独具匠心地在影片结尾通过派来指出,老虎是派的内心的表征。一切海上的漂流奇遇都是对于悲剧的升华提炼。派漂流了227天,最终他驯服了内心的老虎,做到了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而在更具童真色彩的《山海经之小人国》中,锤木和尾巴同样形成了一对巧妙的互文:两者都与锤木的父亲有关,并经历了漫漫旅途重回家园。不过对于尾巴而言,它回归的是本有的场所;而对于锤木来说,他抵达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不再是那个天真顽皮的小人国王子,而是能够挽救王国的风险的英雄锤木。正是这一抵达,以及巨魔的教诲使得影片更加具有一种饱含澎湃生命力的史诗意味。

与前文提到的《格列佛游记》相比,《山海经之小人国》中的对现实的讽喻意味接近于无。它是一次饱含着友情、亲情与冒险元素的童真之旅。这也符合东方神话在西方改编的策略。东方神话的内涵未必能够被西方观众所理解与接受。文化的差异需要用一种平滑、缓和的方式来抹平。这便是《山海经之小人国》的叙事手法。它借用了中国传统神话的模子,采取老少皆宜、易于吸收的剧情,来为中国神话在世界的推广打下先行的一步。与之类似的是20世纪日本动漫在世界的风靡之路。观众只有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了解它蕴含的内涵。可以想见的是,在《山海经之小人国》之后,更多的中国神话式IP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崛起。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早已跨越国界,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地球村不再是麦克卢汉笔下的狂想与预言。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山海经之小人国》是一次走出去的尝试。在好莱坞式的影片充斥电影市场的当下,我们需要《山海经之小人国》这样的不同的声音。中国神话博大精深,只要用适宜的方式来进行呈现与表达,它便能在世界的文化市场上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小人国格列佛山海经
山海经夫诸
格列佛游记
穿越小人国
小人国国王的愿望
《格列佛游记》:让人笑让人哭的乌托邦之旅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格列佛游记
无处不在的小人国都
格列佛游记
小人国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