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魂不灭国魂存
——论苏剧《国鼎魂》的故事情节结构与人物心理结构的关系

2020-11-14 07:45
剧影月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公公丈夫

“国要像个国,方能配得鸿宝重器;家须是个家,才能守护无价珍宝。”这是苏剧《国鼎魂》中潘家裕临死前对妻子潘达于的叮嘱,而潘达于则用一生来兑现自己对丈夫的承诺。《国鼎魂》以深刻的主题意蕴、精湛的艺术水准、浓郁的地域特色一举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该剧讲述了苏州巨富潘家三代人用生命守护大盂鼎、大克鼎两件国宝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一种崇高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曲高昂的民族赞歌。《国鼎魂》的成功之处自然很多,但我最欣赏的是该剧独特的叙事结构,它巧妙地将故事情节结构与人物心理结构融为一体,从而将人物置于一个宏大的叙事环境之中,在动荡起伏的历史演进中,去表现人物的精神成长史,赋予该剧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说宏大的历史叙事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崇高的国魂,那么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史表现的则是中国人民不灭的心魂,从而升发出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崇高的国魂蕴于不灭的心魂之中,或者说正是心魂的不灭才有了国魂的长存。

《国鼎魂》的故事情节结构基本属于中国戏曲传统的线型结构。故事的起点讲得比较简单,只是通过潘祖念的回忆,讲述了左宗棠为报潘家救命之恩,将国之重器大盂鼎、大克鼎赠送潘家,从此潘家视为传家之宝世代珍藏。真正作为剧情的故事情节是从民国时期开始,讲述了潘家几代人在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大时代中,前赴后继地用生命去守宝、护宝到最后献宝的过程。除了一开始采用倒叙的手法,在“春长秋销情不改,一生寂寞谁解怀。心魂熔铸双鼎中,沧桑深处回望来”的主题歌中,让白发苍苍、已经102 岁的老年潘达于,与她心中刚上过花轿、嫁进潘府的青年丁素珍,通过两个不同的时空进行对话,表达了潘达于“生命有限、江山永存;府邸有价、宝鼎无价”的精神追求,从而引出潘达于对自己一生守宝、护宝、献宝过程的回忆。

全剧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以时间为序,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向前推进。先是苏州都督贾大帅在潘家唯一子嗣潘家裕新婚之夜,以潘府“古董太多,阴气太重,子孙不得长寿”之名上门勒索国宝,并将已经病入膏肓的潘家裕囚于家中,并要挟潘祖念若不交出大盂鼎、大克鼎就要杀死潘家裕以绝其后。潘家裕自知不久于人世,为了保护父亲和新婚妻子丁素珍不受伤害,在与张大帅的冲突中拔剑自杀。为继承丈夫保鼎和尽孝的遗愿,丁素珍不仅没有改嫁离开潘家,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潘达于,以示其永做潘家人的坚定信念。在公公潘祖念去世之后,潘达于又勇敢地挑起了潘家掌舵人的使命,并含辛茹苦收养同族人孩子大毛作为潘家子嗣。接着是日本侵略者占领苏州,在汉奸白正的带领下上门强要国宝,潘达于同侵略者进行了机智的周旋,在白正别有用心的劝说下,潘达于免遭日本人的毒手,但其相依为命的儿子大毛却被日本人残忍地杀害。

接下来,潘达于在失去丈夫与儿子的巨大悲痛中苦度岁月,她在内心深处渴望着一个和平盛世的出现,渴望着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但等来的却是潘家再一次差点被灭门的灾难。就在国民党反动派败走台湾之际,当年的日本汉奸、如今的国民党中统特务白正再次上门索要大盂鼎、大克鼎,谎称国宝理应上交国家,要将大盂鼎、大克鼎运往台湾,与已经运到台湾的毛公鼎放置一处,实现“海内三宝”的团聚。潘达于带领潘家上下进行了誓死抗争,并声言要想带走两个宝鼎必须先踏碎她的身体,必须等潘府的人全部死完之后。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苏州解放了,人民解放军及时赶到,让潘家免遭一场灭顶之灾,并将大盂鼎、大克鼎重新放回潘府加以保存。看到这样的军队,看到这样的国家,潘达于心中顿时一亮,她感到渴望已久的盛世来了,于是就无偿地将其珍藏一生的大盂鼎、大克鼎捐献给了国家。

很显然,《国鼎魂》的故事情节采用的是大历史的叙事方式,它跨越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到新中国建立四个阶段。这一时期恰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最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近百年来中国发生最深刻变化的一个时期,将故事放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来叙述,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厚度。与一般剧目不同的是,《国鼎魂》在大历史叙事的背后,着力表现的却是以潘达于为代表的一群小人物的命运,通过他们的荣辱与悲伤、坚守与抗争,特别是通过对主人公心理过程的揭示,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具沧桑感、历史感,也使得全剧所有出场的人物都打上了历史的痕迹。

潘达于作为嫁到潘府的媳妇,她对潘府的一切一开始并不知晓,不要说对宝鼎有多深的感情,她压根就不知道潘府藏有宝鼎。对于宝鼎来说,潘府有一个得鼎、守鼎、护鼎、献鼎的过程;同样,对于潘达于来说,她也有一个知鼎、识鼎、怨鼎、献鼎的过程。潘达于刚嫁进潘府时就遇到苏州都督贾大帅上门逼要宝鼎,为了潘府安危,她一再追问丈夫和公公府中到底有没有宝鼎,并希望如果藏有宝鼎就要赶快交出来。直到潘家裕为保鼎而自杀,潘祖念将家族保鼎的重任托付潘达于后,她才亲眼见到宝鼎的模样。但她见到宝鼎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惊喜,而是心中充满了怨恨,她首先埋怨公公如此守财,连自己的亲生儿子到死都不肯交出宝鼎予以相救,而且说如此重财轻人的长辈不值得她去孝敬,她要随丈夫而去一死了之。应该说,这个时候的潘达于对于宝鼎的价值还没有什么认识,她只想着交出宝鼎可以让全家平安。但她听了公公的教导之后,特别是听了公公“一双宝鼎吴万象,三千年历史铸辉煌。青铜礼器它为首,浩瀚珍藏它是王。铭文中可见亘古尊法度,刻字间能观礼仪镇庙堂。华夏皇皇它记载,文脉隐隐它弘扬。子孙因它识根底,国家因它渊源长”的心声后,才知道公公是在“为国守财,为家守信”,才知道了宝鼎对于潘家、对于国家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她从内心更加敬仰丈夫的大义,敬仰公公的担当,于是就决定留下来替丈夫、也替公公完成守鼎、保鼎的重任。

接下来,潘达于对潘府所藏古籍进行了十四年的细心研读,特别是对两个宝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宝鼎才真正融入到她的生命之中,她才知道守护宝鼎的价值要胜过爱惜自己的生命,正所谓“神交宝鼎成知音,识鼎才知保鼎重”。可这样平静的生活仅仅持续了七年,当日本侵略者杀死大毛之后,潘达于的精神支柱彻底被击跨,她反复地去质问苍天,质问死去的丈夫、公公和儿子,为什么你们都走了,为什么偏偏留下我来守护?这是一个生命个体对大宇宙的质问,也是一个弱小女子对无情世界的控诉。潘达于对命运充满了无奈,对宝鼎充满了怨恨,保鼎让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如今还有可能失去整个家园。面对空寂寂、冷清清、凄惶惶、战兢兢的潘府,潘达于再也不想继续守下去了,因为她觉得自己根本守不住。

但在痛苦迷茫之后,在质问苍天和亲人之后,潘达于又去问自己,如果自己走了,有谁来守护一双宝鼎,有谁来日夜陪伴他们?因为在她心里,宝鼎就是公公,就是丈夫家裕,就是儿子大毛。她可以为守鼎而英勇地去死,她也必须为守鼎而艰难地去活。就这样,十二年间潘达于在激烈的心理斗争之中,在如痴如狂、如梦如醒的情感交织之中,一直守护着两个宝鼎。直到苏州解放前夕,国民党中统特务上门抢劫宝鼎,潘达于以死相护,危急时刻解放军及时赶到潘府,宝鼎才得以保存,潘府才免遭洗劫。这让潘达于无比感慨,数十年来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军队,让她看到了国家和未来的希望,感到国也像个国了,家也像个家了。为了让宝鼎不再遭受被人抢劫的命运,潘达于决定把宝鼎捐献国家,为它们找到一个最好的归宿,同时也实现了公公“宝鼎只配献明堂”的嘱托,实现了自己“生命终将化尘土,爱鼎更当把鼎捐”的人生夙愿。这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担当,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人生追求。在这里,历史的演进与心理的发展最后终结在一个点上,从而完成了对主人公人生境界的充分展现,也完成了对民族精神的淬取和升华。

猜你喜欢
公公丈夫
傍晚
冬公公
安慰
安慰
发自内心的称赞
八十八岁公公
太阳公公
太阳公公病了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