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师协同,技艺双修”
——高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0-11-14 04:14王丹谊
天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双修技艺导师

文 王丹谊

一、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体系中导师架构的寻根溯源

(一)设计学科背景下的包豪斯“双导师制”的启示

我国工艺美术学科背景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工艺美术学”设为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1998—2011年,工艺美术专业名称改为艺术设计;2012年至今,随着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工艺美术作为设计学下的二级学科重新回归到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行列里。工艺美术专业设置的几次迭代可以洞察出其人才培养定位的几个关键词:工艺、艺术、设计。当下,我们把工艺美术放在设计学背景下去研究导师架构,从设计的源头追溯,总可以映射出包豪斯设计教育过程中双导师制的影子。

包豪斯首任校长格罗皮乌斯崇尚艺术与工业间的新关联,在其上任之初就考虑通过聘任大师担任教学导师的方式进行教育改革。大师由形式大师(艺术家)和作坊大师(工艺匠人)组成双导师结构。双导师制在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沿用至今,作为教育特色成为世界众多设计院校的学习模板,指导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格哈特·马科斯是一位有着一定社会名望的雕刻艺术家,作为首批受聘于包豪斯的形式导师,同时具有工业同盟成员的身份背景,承接过许多企业设计项目,成为包豪斯早期唯一具有实践经验的形式大师。他把这种实践性的教学优势带入教学中,建立了学校与工厂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企业一线从事设计的机会。莫霍里·纳吉作为形式大师,更是以一种艺术家兼设计师的身份进驻包豪斯。基于他对现代设计意识的敏感和创新性的探索,成为包豪斯教学计划改革的引领者。他主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使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利用材料和工艺与设计直接接轨。但是,具有实践精神且有设计主张的形式大师并不多,而更多的是像康定斯基、保罗·克利这样的艺术家。

包豪斯的作坊大师聘用的标准是:天才的工匠,优秀的教师,必须认同学校的教学目标,与个性较强的形式大师友好合作。这些作坊大师几乎带着全部“家当”进驻,解决了学校购买设备资金缺乏的问题。作坊大师承担的更像是高级工艺技师的角色。

包豪斯聘用的双导师,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更多的对立在于艺术与技术的融合问题或是形式大师和作坊大师的合作问题。暂不讨论导师团队的内部问题,而就其上述案例来看,不同身份的导师在教学中从纯粹的艺术中抽离出来,看到了工艺创作与生产实践的重要性,关注如何打破传统工艺保守创作的壁垒,带有实用主义倾向,把工业创新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各种教育思想在这样一个具有实验先锋的教育熔炉中呈现各自的价值,即便在今天,这些导师的教学模式仍旧具有借鉴意义。当代工艺美术专业自身的工艺特质及发展潜质决定了单一的导师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和市场需要,带有设计主张的形式大师和作坊大师(可以转化为今天理解层面的设计大师和工艺大师)变得炙手可热,他们在新时代的合作会带给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一股新的力量。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师徒制中的优势提炼和模式转化

回望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千百年来,其技艺传承的基本形式是师傅带徒弟、父母传子女的“艺徒制”,设计思想、制作技艺和专业知识在传承过程中得以继承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进入了中国现代工艺美术院校教育的萌芽期。以实用艺术振兴中华为教育宗旨,庞薰琹、雷圭元、陈之佛、张光宇、张仃、丁聪等在国内从事商业美术、漫画、装饰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设计家成为新时代工艺美术教学的构建者和奠基者。在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中,建院初期设定了教学和教辅机构,校办工厂是学院教学的重要教辅机构,有地毯厂、木工厂、丝网印厂、活字印刷和石版印刷厂,各工厂都有师傅和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工艺指导,类似于包豪斯里的作坊导师。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教辅的工艺师傅与传统意义上师带徒中的工艺大师还是有区别的,其职责侧重于学生技艺的辅导和管理,在教学中配合教学导师完成实践部分的指导,形成双师协同授课,一个把设计关、一个把技艺关,师带徒关系已经由家传单项结构走向多元的可能,构成一种学院式师带徒模式,优势在于打破原有单一群体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方式,侧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代手工艺的传承创新与传统发展方式的不同给高校工艺美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师工作室、工作坊(workshop)实验教学、本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的互补等新型教学形态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导师架构,传统师徒制的优势并未削减,而是根据培养需求形成更为灵活的形式转化。师傅的角色有了新的指向:类别上包含了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知名设计师;地域上吸纳各国各工艺领域专家形成导师团,他们配合专职校内导师以课程或项目方式参与教学一线,承担带徒任务,目标成果导向明确;师徒关系建立的时间上变得更为灵活,一切从专业需求出发,越是目标性强,或工艺实践性强的课程,越需要不同类型的校外导师,根据目标设定与学生建立长期或短期的师徒关系,对学习的整个过程给予指导;授课方式上,尤其是工艺导师,需要明确家族传承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差异,形成与培养目标高契合度的教学调整。新型的师徒关系在工艺美术教育模式改革中变得既丰富又复杂,可探索的空间也随之增大。

二、当代高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型构建

当代工艺美术与文化、经济、科学紧密关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背景下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对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行业、家族传承、企业与高校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共生关系。在高校明确人才培养整体方向的前提下,设定出不同圈层的导师架构,由此形成针对性能力指标体系。各大艺术院校秉承各自发展特色引入不同类型导师,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创新创业等方面筹谋划策,使专业教学更为贴近社会需求。在融合西化的教育理念与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下,注重高素质设计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当代高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

(一)“三师协同,技艺双修”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提出

“三师协同,技艺双修”理念的提出并非凭空想象,正如前文所述,从国际设计教育体系建立中受到包豪斯“双导师制”的启发,以及对于一直以来中国工艺美术教育传承中“师徒制”的反思,由问题出发探索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第一,专业教育与行业的合作或浮于表面,或多集中在个体项目合作层面,学生与行业联系的紧密性和普遍性缺乏;第二,当代高校专业教学导师大多出自院校培养,很少有工艺师承关系背景,教学上有着前沿的教育理念且善于全局性统筹,而非精于工艺技艺的深耕,工艺技艺往往需要外协指导;第三,企业对于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在不断转型,高端创意设计人才匮乏,对于工艺美术创新领域的拓展还在摸索阶段,搭建与企业合作教学的共建平台迫在眉睫。

创建“三师协同,技艺双修”中的三维导师架构,以及对应的技艺能力指标的前提是要明确其意义,三师架构是在较为成熟的双师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的创造和深化,就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分析,一则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改革方式方法、师资队伍搭建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上进行实战性的研究探索,以成果导向验证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则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并转化其组成结构,在其内部搭建适用于教学开展的合作交流平台及激励机制,为高校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证;三是新架构的建立对于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能力提升,促进校企联合培养,切实解决工艺美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中的痛点问题提供可尝试的途径。

(二)“三师协同,技艺双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剖析

“三师协同”导师架构的具体设计分为校内专业导师、行业工艺大师、企业设计师三个层面。各导师分工明确交流互通,形成互补优势。在具体运行机制中,三师被设定为不同圈层,人员组成也有明确的职责差异,主要分为决策圈层、课程圈层、项目圈层三个主要类别,每个类别甄选的导师分为长期合作及短期合作,导师人选依据能力指标设定完成选择。因为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方案是确定的,那么在校内专业导师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建立校外导师资源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灵活调整。在“三师协同”导师架构结构图中,决策圈层作为引领层,由专业负责人协同行业、企业权威专家共同参与课程计划和授课模式的讨论及方案的制定,并商讨课程校外导师的受聘人选;课程圈层为主要实施层,根据授课内容和实践要求设定导师人选以及分配授课比重。如在低年级阶段,传统技艺类课程会同时聘请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技师对学生进行基础性技能层面的教学,而高年级阶段,随着大量创新设计实践类课程的增加,企业导师的参与比重加大,甚至会融入跨界资源师资力量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设计创新创意表现能力;项目圈层针对工作坊和实体项目运营而独立设定,加大国际化交流和师资的配比,形成短期内的强化训练。

图1 “三师协同”导师架构结构图

对于“技艺双修”,从字面的意义认知上,代表了技巧性的工艺和从事某种技术工种的人。从深层意义上理解,物的层面涉及工具和材料的使用,人的层面关乎实施者的才智、技术和品质,这其中蕴含着德与艺的兼修。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坚持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的人才既要有高尚品质又要有真才实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育人的总纲领,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在当代高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定位中,“技艺双修、德艺兼备”成为重要的育人导向。三师协同共建不仅指向专业教学特色,更重要的是三师均要承担起“三全育人”的职责。学校与社会共同肩负起教育的责任,才是对人才培养全领域的覆盖。

“三师协同,技艺双修”是一个整体的育人体系。在工艺美术领域中,老一辈艺术工作者为抢救濒危技艺付出了一生的心血,青年一代在传承中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新的贡献。在民族文化情怀和社会担当的影响下,文化自信的树立、工匠精神的建立对于学生专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养成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工艺文脉的延续,也是民族精神的发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内核,也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教育者先受教育,在专业教学中,工艺美术教育大家的传承根基不可断;对于青年学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态度和对品质的追求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图2 “技艺双修”概念结构图

三、北京联合大学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与成效

图3 工艺美术专业三师协同教学,依托项目与日本顶尖工艺大师原智教授合作开设金属工艺国际工作坊;与台湾著名首饰设计师陈国珍女士合作开设珐琅创新首饰国际工作坊。

图4 景泰蓝《烛台》 设计者:钟彩云

北京联合大学工艺美术专业经过2017年、2019年两次教学培养方案的修订,明确细化了顶层建设目标:在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应用型工艺美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OBE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工艺美术专业以国家战略和北京“文化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为发展导向,契合北京联合大学“立足北京、服务北京,着力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升级以京味文化为特色,深度融合行业、企业资源,引领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支撑行业创新性发展的文创引领、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标的确立使团队在设计具体课程方案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三师协同,技艺双修”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利用“三师制”充分连接行业、企业资源,建立从一年级的基础教育到四年级的实践创作的全链条导师架构。工艺美术专业一、二年级课程多以基础造型及基础技艺为主要课程群,培养学生的视觉敏感、审美表达、工艺与技法、语言与形态的把握能力。校内专业导师全程把控课程设计流程,行业大师作为主要角色之一承担了50%的实践课程教授。企业导师的教学参与逐渐渗透,以10%的比重参与实际教学,但外围开办了高频讲座,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主修技艺学习,第二课堂形成能力拓展。例如,装饰纹样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分别聘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在中国纹样文化解读、传统纹样设计方向进行专题讲授,指导学生完成传统纹样的实践创作。纹样创新设计部分聘请了京扇子企业首席设计总监结合创作课题就现代团扇、折扇的纹样进行讲授指导,打造学生通文化、精技艺、懂创新的综合能力。珐琅基础等课程聘请景泰蓝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技师形成高水平导师团队,长期合作,夯实学生对于工艺技艺的掌握。很多青年工美大师兼具企业设计师的身份,在技艺的指导中注重现代设计思想的引导,尝试了许多创新教学方法。

对于三、四年级的课程设置,注重创作与实践、整合与应用。大师工作室课程增多,工作坊课程引进了国际化导师资源,企业参与度大大提升,而对工艺表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北京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根据学生选题,企业设计师与不同工艺大师共同参与创意及工艺方案审定,保证作品的工艺实现和功能呈现。依托“三师协同,技艺双修”的特色教学模式,孕育了一批产教融合教学成果。在2018年、2019年两年的北京非遗创新时尚设计大赛中,学生获得高级别奖项20余项,产品孵化资助15万元。学生作品频频在国内、国际赛事中获奖。

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着近十门针对北京地域文化工艺类专属课程及聚焦京味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京味京韵”构成了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特色。在“三师协同,技艺双修”的模式构建中,围绕这一特色以工作坊或项目导入方式集结北京地区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北京代表性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者、策划者、设计者,成立导师合作教学机制,真正搭建起“学校—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链,助力工艺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合力为北京的文化建设与传统手工艺发展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师共育,紧密协作,共同参与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为工艺美术教育赋能,使学生秉承工匠精神,在传承传统工艺技艺的同时掌握现代设计方法,对艺术造诣保持高要求,达到技艺双修,努力使之成为新时代有手艺的工艺美术创新设计人才!

猜你喜欢
双修技艺导师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浅析“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公园设计——以界首沙颍河公园为例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V eraW an g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