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测9105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

2020-11-16 06:29
江西煤炭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导水覆岩岩层

张 罡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盖州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高平 048400)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可能会受覆岩含水层的威胁,影响工作面的安全回采[1-2]。因此,需对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实测。 若在导水裂隙带高度范围内受含水层或老空区积水影响,为了避免工作面发生突水事故,应超前探放水或者注浆加固含水层,确保无威胁后再进行回采[3-5]。盖州煤矿9105 工作面受顶板K5灰岩水和回采后残留3 号老空水影响。 虽然工作面回采前进行了超前探放水,但仍有残余老空积水沿裂隙导入工作面。 为了避免工作面发生突水事故,确保工作面安全回采,应对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探测。

1 工作面概况

9105 工作面北部为9 号煤层三条大巷,东部为未开采9107 工作面,西部为已回采的9103 综采工作面,南部为井田边界。 工作面主采9 号煤层,煤厚1.6~1.92 m,平均厚1.7 m,倾角小于5°。工作面受K5灰岩水和回采后残留3 号老空水影响,需对导水裂隙带进行实测。 9 号煤顶板主要为泥岩、砂岩,其上方有多层较为稳定的石灰岩层,需按中硬岩层来估算导水裂隙带高度。

2 导水裂隙带高度数值模拟

2.1 模拟方案

采用FLAC3D模拟9105 工作面回采后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确定覆岩顶板裂隙带发育高度[6]。 根据工作面地质条件和覆岩性质,建立400 m×100 m×225.7 m 的力学模型, 划分为22 800 个单元和27 577 个节点,其中材料参数见表1。

表1 9105 工作面围岩力学参数

2.2 模拟结果分析

(1)应力分布

通过数值模拟9105 工作面覆岩破坏规律,得到工作面应力分布,见图1。

图1 9105 工作面覆岩应力分布

由图1 可知,9105 工作面回采后, 上覆岩层受拉应力影响较大区域, 即垮落带最大高度为10 m左右;上覆岩层受拉应力影响较小区域,即裂隙带最大高度为19.3 m; 裂隙带以上为上覆岩层弯曲下沉带。 由于导水裂隙带高度为垮落带和裂隙带之和。 因此,9105 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为29.3 m。

(2)塑性区分布

通过数值模拟9105 工作面覆岩破坏规律,得到工作面塑性区分布,见图2。

图2 9105工作面覆岩塑性区分布

9105 工作面回采后,覆岩弯曲下沉造成工作面顶板岩层发生塑性破坏,破坏形式主要为剪切屈服破坏。 由图2 可知,工作面塑性区的范围在上覆岩层29.3 m 范围以内, 其中连续塑性区最大高度为29.3 m。

(3)导水裂隙带分布

通过数值模拟9105 工作面覆岩破坏规律,得到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分布,见图3。

图3 9105 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分布

9105 工作面覆岩受拉应力影响,部分岩层垮落下沉形成“三带”,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不应大于拉应力区和塑性变形区最大高度。 由图3 可知,9105工作面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为29.3 m。

3 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

3.1 探测方案

在9105 工作面运输顺槽的5J15 标志点处向9105 工作面采空区方向施工2 个顶板探测钻孔和1 个对比钻孔。 1#钻孔施工至44 m 处,2#钻孔施工至45 m 处,3#钻孔施工至46 m 处, 终孔处煤层厚度约为1.7 m 左右,钻孔施工参数见表2。

表2 9105 工作面导高观测钻孔参数

3.2 探测结果分析

(1)1#钻孔

通过观测1#钻孔可知,9105 工作面上覆岩层注水漏失量主要分为两个区域, 其中I 区注水漏失量相对较小, 表明该区域岩层裂隙由原生裂隙构成,裂隙发育不明显,岩层渗透率小,导水裂隙带高度未发展到I 区域;II 区注水漏失量大,表明该区域岩层次生裂隙发育明显,岩层渗透率大,裂隙导水能力强,导水裂隙带主要为II 区域。 根据1#钻孔探测结果得到I、II 区域各项参数见表3。

表3 1#钻孔探测结果

1#钻孔在探测过程中, 垂高由27.3 m 减小到26.3 m 时, 岩层渗水量由3.8 L/min 增大至9.6 L/min。由此可知,1#孔探测9105 工作面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为27.3 m 左右。

(2)2#钻孔

2#钻孔同样观测到上覆岩层注水量主要分为Ⅲ、Ⅳ两个区域,其中Ⅲ区域岩层渗透率小,Ⅳ区域注水漏失量大, 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主要为Ⅳ区域。 2#钻孔探测两区域各项参数见表4。

表4 2#钻孔探测结果

2#钻孔在探测过程中, 垂高由28.8 m 减小到27.87 m 时, 岩层渗水量由3.5 L/min 增大至8.7 L/min。 由此可知,2#孔探测9105 工作面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为28.3 m 左右。

采用1#、2#两个探测孔观测9105 工作面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结果较为准确。其中,1#钻孔探测高度为h1=27.3 m,2#钻孔探测高度为h2=28.8 m,两钻孔探测结果取平均值为h=28.05 m。

4 导水裂隙带高度

9105 工作面钻孔实测导水裂隙带高度需要与覆岩性质结合进行分析,当工作面主采煤层9 煤顶板往上至5.6 m 厚的灰岩时, 岩层距工作面垂高28.9~29.3 m,超出钻孔探测范围。 1#、2#钻孔探测结果表明, 导水裂隙带未发育至9 煤上方灰岩,该岩层往上为覆岩弯曲下沉带。 根据探测结果和覆岩性质可知,工作面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为29.3 m。

采用FLAC3D模拟可得9105 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为29.3 m, 通过探测孔观测和结合覆岩性质分析可知,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为29.3 m,由此确定,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为29.3 m。

5 结语

1)以盖州煤矿9105 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模拟工作面回采后覆岩变形破坏规律,根据应力、塑性区和导水裂隙带分布图可知,工作面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为29.3 m。

2)通过向9105 工作面运输巷顶板打2 个钻孔观测导水裂隙带高度,根据探测结果,覆岩注水漏失量有大小两个区域,导水裂隙带主要分布在漏失量大的区域。1#、2#钻孔探测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分别为27.3 m、28.3 m 左右。结合工作面覆岩性质可得,工作面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为29.3 m。

猜你喜欢
导水覆岩岩层
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
厚冲积层矿区导水裂缝带高度发育规律*
一侧采空工作面采动覆岩应力演化规律研究
榆神府矿区不同导水裂隙发育对地表土壤性质的影响
含水层下巷式充填采煤覆岩破坏规律研究
开采覆岩裂隙带发育高度实测应用
准东大井矿区巨厚煤层开采覆岩裂隙分布特征
基于水管理的前风窗下装饰板系统设计研究
充填开采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手持式乳化液压钻机在过地质构造岩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