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寿”瓷雕题材的创作体会

2020-11-16 01:49陈剑都
东方收藏 2020年9期

【摘要】: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和历史积淀,吉祥观念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形成了最具普遍意义的“福禄寿喜”文化,尤其前三者更被中国人视为幸福安康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当下,“福禄寿”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有的范畴,也成为各类艺术创作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福禄寿”瓷雕题材的创作体会出发,来谈谈对德化白瓷艺术中吉祥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福禄寿,德化瓷雕,吉祥文化

在我国民间,皆奉“福禄寿”三星为吉祥神。三星高照,寓意幸福、富有和长寿,祥瑞臻萃。而在我国的陶瓷创作史上,“福禄寿”三星题材经常被用来寄托美好愿望,渲染喜庆气氛,祈福纳祥,已成为中国人努力创造幸福、美满生活和追求财富心理的外在寄托意象。

在此,笔者着重探讨“福禄寿”文化在德化白瓷创作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作为吉祥元素的“福禄寿”三星,流传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其承载的吉祥寓意和深刻祝福,无不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望和勇敢追求,并寄托着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愿。“福禄寿”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福禄寿”三星的文字记载。《史记·天官书》中说,秦国统一天下后,便在首都建庙供奉寿星,并提到北斗七星正前方六颗星统称文昌宫,里面最后一位就是主管官位俸禄的禄星。而在民间的说法,是“福禄寿”三星均由天上星辰演化而来:福星是木星,木星出现会带来福气;禄星为北斗七宿中的斗魁六星,是主大貴的吉星,道教尊其主司禄位功名;寿星是南极老人星,亮度仅次于最明亮的天狼星。之后,三星逐步演化为人格神。隋唐以后,人们按照自身的意愿和丰富的想象力,把“福禄寿”三星演化为人的模样,经常是三位并列,出现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当中。“福禄寿”三星在明清时期开始被组合在一起,成为民间祭拜及艺术创作的题材,常见福星执如意或者“福”字,禄星托着孩,寿星拄杖捧桃。另外还有一种象征画法,画上蝙蝠、梅花鹿、寿桃,用它们的谐音来表达福、禄、寿的含义。“福禄寿”三星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象,在民间广为流传。

吉祥观念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当中,历来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极力追求和渴望实现的迫切意愿,总是通过寻求替代物品予以强化和展现,因此,“福禄寿”文化在德化陶瓷创作当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享有“世界陶瓷之都”美誉的德化是我国重要的瓷业生产区,陶瓷制造历史悠久,其始于夏商,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在当代又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德化的瓷雕作品,以其高超的透明胎体、精湛的雕塑艺术和独特的白釉风格,风靡海内外,成为财富、地位和品位的象征,被国外推崇为“中国白”“中国瓷器之上品”。

德化瓷雕艺术历史悠久,它的出现是在不同时代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文明信仰所形成的,尤其是针对历史人物、神佛圣贤的深入刻画,不仅考虑了人们在生活上的寄托,更将人们对于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进行释放。瓷雕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人对认知的情感,进行更加具体的展现,因为很多创造上的灵感直接来源于生活,福禄寿就属于这一类的典型。实际上,从传世的历代德化窑陶瓷作品来看,“福禄寿”文化一直是十分重要的创作题材,这源于“福禄寿”观念以及相关的信仰、民俗、传说早已根植于民间,在老百姓心目中形成了深厚的认同感,在实际生活中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作用普遍,影响深远。在当代瓷雕创作中注入这种民俗传统文化的内涵,一方面能够体现人们的美好意愿,丰富生活的吉祥喜乐氛围,另外一方面也可使德化白瓷艺术之花鲜艳夺目、经久不衰。

多年来,笔者对“福禄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认为在当下的德化白瓷创作艺术中,要紧紧抓住“福禄寿”题材,嵌入文化内涵。所以在进行创作时,笔者采用了优质瓷土对福禄寿三星的整体形象进行三维结构的塑造,同时将自己对此类题材的领悟融合到瓷雕创作当中。所塑瓷雕福星立像,神态安详,头戴冠,身着锦袍,脚踏云头鞋,右手抱笑面童子,左手握灵芝,寓意福气绵绵;禄星立像,神态威严端庄,身着官袍,腰扎官带,衣袂飘飘,脚踏云头鞋,双手持如意;寿星立像,前额突出,长鬓抚胸,身着锦袍,脚踏云头鞋,右手持龙头杖,左手托蟠桃,寓意长寿。《诗经·大雅·卷阿》中说:“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意指天赐福禄、仁寿安康。笔者将这三星结合在一起进行瓷雕艺术创作,正是传递对人们的美好祝福。

宋应星在《开工天物》中说:“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人物瓷塑一般作为陈设品,相较于实用瓷器,打破了生活用具功能的制作局限,这就意味着,德化的神佛瓷塑更能发挥塑造者的艺术创造力。从笔者自身的体会来说,创作过程当中,必须考虑整体的完美性、简洁性和协调性,触角和悬空不宜过多,衣纹的转折不能太大,体积凸凹不宜太明显,光影不能太强烈,尽量保留洁白晶莹的瓷质,以达到清雅大方的表达。这样的表现形式和技艺处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也比较能明显区别于其他的雕塑形式。

此外,通过福禄寿三星作品的创作,笔者还体会到,德化陶瓷雕塑的创作应在传统人物陶瓷雕塑的工艺与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扩展其表现形式,同时还需保持本土文化魅力和特色,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深意。在对人物陶瓷雕塑进行创作时,要多考虑作品所展示的环境和场所,使作品真正融入当代生活和环境,更好地展现出人物陶瓷雕塑的本土文化,发扬德化陶瓷传统文化艺术的文脉。

“福禄寿”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字符,实际上也是“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思想深沉体现,它超越了多元意念的简单叠加与融合,也寄托了中华民族天人和谐万物一统的美好愿望。简而言之,“福禄寿”文化具有祈愿功能、氛围强化功能、精神振奋功能、文化审美功能。在德化白瓷创作中嵌入“福禄寿”文化内涵,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的底蕴,体现着中国人心灵深处的美好愿望,增添作品的生活情趣。也因此,德化白瓷艺术之花会更加地光鲜亮丽,历久弥香。

参考文献

(1)王海霞,福禄寿喜吉祥观念探源——以吉祥年画为例[J],民艺,2020(3),68-72;

(2)龚伟康,福禄寿喜文化在青瓷创作渗透中之魅力浅探[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2),17-19。

作者简介:

陈剑都,1981年生,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国家一级/高级技师,中级工艺美术师,现任德化县玖都陶瓷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兼艺术总监。个人作品《哼哈二将》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工艺品博览会“中艺杯”金奖、《财神》荣获第七届中国陶瓷名家名作展作品评比金奖、《禅思普照》荣获第十二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皆大欢喜》荣获第六届中国陶瓷名家作品展评比金奖等,《孔子像》《钟馗》等作品被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等单位和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