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科大学的社会服务之路

2020-11-16 02:13本刊编辑部
世界教育信息 2020年10期
关键词:医科大学医学教育温州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医疗卫生事业事关人民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医学教育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和医学教育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对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教育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四个方面改革举措:一是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二是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深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改革;四是完善保障措施。

院校医学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三阶段连续统一体的重要基础。为深入了解新时代医学教育如何更好地实现其服务社会的职能,本刊特专访了李校堃院士。李校堃院士是温州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专家。主要聚焦以生长因子为代表的蛋白质药物基础理论研究与新药研发,尤其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家族蛋白的功能、系统理论与新药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出多种促组织损伤与再生修复的一类新药和三类载药医疗器械,广泛应用于烧伤、难愈性溃疡、重大灾害性创伤和国防战伤救治;发现并系统阐明了FGFs家族蛋白与代谢疾病相关机制,提出“生长因子代谢轴”理论假说,为相关代谢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为生长因子治疗代谢病的新药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在Nature、Cell Metab、Mol Cell、Circulation等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和转化医学突出贡献奖等重要奖项。

一、温州医科大学病毒研究院应时而起

《世界教育信息》:2020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成立病毒研究院。请您为我们介绍该院成立的初衷与运行机制和未来规划。

李校堃: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对全球众多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影响。温州人口基数大、境内外人员流动频繁、社会交往与商务活动密集,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呈现出典型的输入型、爆发性的传播特点。在温州开展针对各类病毒传播特点、流行病学特征、新型检测试剂、疫苗及抗体的研究,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病毒相关性疾病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20年4月,学校成立温州医科大学病毒研究院,统筹学校临床、药学、眼视光、公共卫生、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医护及科研力量,进一步推进学校学科交叉创新发展,发挥跨学科协同作战攻坚克难的优势和战斗力,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关于研究院的机制和未来规划方面,温州医科大学病毒研究院是学校卓越中心下设的科研机构,由我担任院长,聘请侯云德院士担任名誉院长,李兰娟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席,王辰院士担任名誉顾问。研究院打破学院和学科壁垒,形成跨学科、跨院系协同创新的机制和体制。研究院实行流动首席研究员(Principle Investigator,PI)制,学校附属医院、二级学院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均可以自由申请研究院设置的开放课题,由PI牵头组成项目协作组,在研究院系统内开展病毒及其导致疾病等相关研究。研究院将着力构建病毒诊断、抗体和疫苗筛选等关键技术平台,开展病毒致病机理、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病毒相关科普宣传等工作。

二、医学教育需要回归初心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医科大学的校长,在当前背景下,您认为时代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医科大学未来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李校堃:“大健康”医疗卫生体制下,医学关注的是全人的健康、人类的卫生和有温度的医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今年这场全民参与的抗疫阻击战也迫使我们深刻反思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新时代医学教育呈现出大民生、大国计、大学科、大专业的四大新定位,办好医学教育是天大的事。

我认为医学教育需要回归初心,贯彻立德树人与铸魂育人的坚强使命,重新认识人文精神对医学教育的引领导向,将医学人文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有灵魂、有担当、有责任的医务工作者。医科大学要将全科医学教育作为临床医学改革的方向,重构融合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着力推进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保障我国基层健康需求和医疗体制改革需要。另外,应当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既懂公共卫生,又懂系统防疫和应急响应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医科院校要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

《世界教育信息》:科技部要求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作为高校校长,您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李校堃:科学引文索引(SCI)是世界上权威的科学文献引文数据库,早期对于引导国内学者在全球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接轨国际学术前沿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部分科研工作者过度追求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甚至为了发文章去写论文,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问题。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科技部要求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是对SCI论文进行了很好的价值纠偏,它将引导学术界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

医科类院校的科研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三部分。基础研究强调的是原创性、前沿性,核心指标应该是发表论文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包括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论文、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基础研究科技成果需要全球共享和交流,需要通过高质量论文来体现,这是国际通用规则。在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也是向世界显示基础研究实力,在国际学术界争夺话语权、提高我国全球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而应用研究,更加强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更加强调研究要面向临床。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在温州暴发后,我们即组织科研人員进行温州市新冠肺炎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分析温州市确诊病人的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特点,开展温州流行病调查研判工作,为政府疫情防控提供决策,有效地控制了温州疫情的蔓延。在新冠病毒确定具有人传人特性的第一时间,我们就将开发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任务,组织药学院、检生学院和相关企业负责人,开发“新型冠状病毒IgM/IgG 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利用检测对象1滴血,10分钟之内即可快速检测出结果,实现了对新冠感染患者全周期管理。此试剂盒突破了现有核酸检测技术对人员、场所的限制,最大程度提升了目前新冠病毒疑似人群甄别工作,有效满足防疫一线筛检需求。我们及时分析复工返温人员结构及返温人员来源地的疫情状况,为温州市疫情防控策略与方案制定提供科学数据的支撑。这就是科研和实际工作的结合。

四、医学教育国际化

要达成参与全球学术治理目标

《世界教育信息》:您对医学教育国际化是怎么看的?温州医科大学有哪些实践?

李校堃: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疫情无国界,全球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健康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全球性议题,这也对我们的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医学的人才培养放到更广的全球化视野背景下去思考、去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途径。如何引进全球优质医学教育理念和资源,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有自信、有情怀、能做事、能创新”的医学人才,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是温医大一直在摸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积极有益的尝试,通过加强国际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机制、出台支持政策、丰富交流形式等,加快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一是鼓励双向留学,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学校现已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对外医学教学机构之一,目前有68个国家890余位学历教育留学生在校学习,也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知华爱华友华”的优秀留学生校友。此外,学校与包括20所世界百强大学在内的海外院校开展了80多项学生交流项目,每年选派与资助1000多位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了解与吸收国外医学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扩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全方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是引进优质海外资源,引领高等医学教育合作办学。学校现有中美眼视光学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中美护理学本科教育项目、中瑞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中泰护理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中韩药学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项目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医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尝试,很多项目都是全国首创。与世界百强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建的温州医科大学阿尔伯塔学院今年获批并启动招生,9月份迎来了第一批59名学生。它是全国首个聚焦临床医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是浙江省在医学合作办学领域中层次最高的合作办学机构,将开设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口腔医学、精神医学硕士专业和精神医学博士专业,办学初始阶段计划招生总规模约400人。

三是接轨百强院校,推动生命健康科研创新。学校近几年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世界百强大学共建“中澳生物医学联合研究院”“中瑞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加精神健康高等研究院”等平台,聚焦生命科学领域,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动布局和积极推动国际优质资源与学校优势学科对接,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四是加强互联互通,扩大中国医学教育影响力。我们与泰国东方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合作,在泰国和美国成立孔子学院,积极开展医学教育,尤其是中国传统医学教育合作。2015年获批与波兰卢布林医科大学合作举办我国首个临床医学教育境外办学项目。此外,我们服务国家公共外交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医学交流,非洲助产士助理培训项目获批教育部“中非友谊”奖学金资助;承办上合组织成员国法官研修班、巴基斯坦急重症紧急救护培训班,获国家卫健委高度评价。

近5年来,温州医科大学先后加入了“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联合国“学术影响力”项目、“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等8个国际联盟,入围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年亚洲大学“年度国际战略奖”,获上合组织国际医学创新“杰出学术贡献”金奖等,促进联盟大学之间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面交流与合作,提升温医大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治理。

五、产学研合作

是高校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的需要

《世界教育信息》:您对于医科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有什么看法?温州医科大学在这方面有哪些实践?

李校堃:我先谈谈医科大学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基本功能的一条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形势下的医学院校必须加强产学研合作,以适应国家要求及社会需要。医学院校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在社会的推动下,创新思路,搞好校企联合、产学结合,这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将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温州医科大学是省部委共建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近十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处于独立办学医科大学的前列。特别是近五年来,我们结合机制体制创新,逐渐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产学研协同办学模式。

第一,校地协同,促进大学与地方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温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不断强化校地和校院联合,打造高层次学科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视光学和药学两个优势学科,分别与龙湾区政府和瓯海区政府,形成“中国眼谷”和“基因药谷”两个校地合作典范,推动学校和地方人才、科技、产业发展。

學校与中科院、温州市政府合作共建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视觉保健事业和产业发展。组建成立复旦—温州生命科学创新中心、眼视光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腹部外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温州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杭州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等地方协同创新中心,促进校地融合和校地共建。

学校与国际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实验室。与世界上最大的接触镜及材料供应商Menicon公司合作,目前已经研发出四个经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高端角膜接触镜产品。2016年初,与美国连续15年排名第一的Bascom Palmer眼科中心达成协议,共同组建中美国际眼科和视觉科技联合研究中心。

第二,校企协同,促进大学与企业融合,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学校与浙江上市公司——浙江海正药业签署人才培养、产学研全面合作战略协议,校企双方围绕公共安全事件下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研发、转化医学、临床合作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通过政府先导,校企、校地合作的模式,在医药健康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共赢,促进了温台地区医药健康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与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联合研究院。温州医科大学—迪安诊断精准医学研究院将通过发挥温医大和迪安诊断各自的资源、技术优势,聚焦药物基因组学、药物伴随诊断、靶向药物新生物标志物探索、药物代谢与新药临床研究、病原微生物检测等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的精度和速度。温州医科大学—迪安诊断精准医学研究院还将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围绕温州市委市政府生命健康产业规划,联合多家国际、国内生物医药上市企业设立以感染性疾病诊断、药物基因组学、细胞因子检测为主的生物医药创新研发生产基地,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精准医疗特色健康产业,为中国“基因药谷”和温州市“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的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聚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对温州医科大学的未来发展做一下展望。

李校堃:学校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百姓满意为宗旨,着力培养有情怀、有自信、能做事、能创新的优秀医学人才。秉持“仁肃勤朴、求是奋发”的校训,坚持特色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逐渐形成“以特色学科引领和带动全面发展,以推进国际化进程提升办学水平,以医疗和产学研一体化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一条地方高等院校的强校之路。学校的发展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医学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立足浙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建设办学特色鲜明、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对标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和争创“双一流”目标要求,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重点做好七大方面工作: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三是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加强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五是发挥优势特色,不断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六是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七是加强党的领导,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七、科研工作需要執着钻研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一名科学家,在学术和科研的路上,您有哪些体会?

李校堃:最大的体会就是执着。我一直觉得“人一辈子只能干一两件事,甚至也就只能干一件事”,当我下决心要把生长因子研究做好时,后面的学术和科研道路不管有多坎坷,也就这么一路打拼一路钻研,直到现在。

我求学、工作的经历比较丰富。先是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现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起赴广东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医学部)读博士,毕业留在了中国最大的华侨高校——暨南大学,从事生长因子研究。那个时候,生长因子研究在医学领域是个非常小的学科,也是不被看好的学科。为此,我也很困惑。后来我到了温州。当时温州医学院知名度不高,但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温医大的眼视光已经做到了世界知名。它的发展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坚持。我们就是要做别人不看好或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还要把它做深、做透、做大,努力做到全国第一、世界闻名。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徐玲玲

猜你喜欢
医科大学医学教育温州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继续医学教育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重大突破!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好玩的温州乐园
我院医务人员继续医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
If you have the time, come to the Ancient City of Taierzhuang
Code switching: defin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 Feasibility Analysis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A Practical Teaching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温州模式已经成为明日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