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历史规律,深化知识理解

2020-11-16 06:55曹朝峰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5期
关键词:深化

摘 要:中学历史知识跨度大、内容多,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出历史发展规律,以加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是当今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试就中外历史上新事物如何以较小的阻力战胜旧事物的事例,探究怎样从历史现象中总结历史规律,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历史规律;引出;求证;深化

有“百科全书”之称的历史,纵跨古今,横贯中外,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各方面。学生面对繁杂的历史知识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因此,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规律探究?如何让学生运用规律去观察历史现象?探讨这一问题,对历史教学理论体系、历史教学原则的确立,尤其是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律的引出

背景:在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节《顺乎历史之潮流》这一课的教学中,林则徐的《华事夷言》和魏源的《海国图志》系统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由此引发一个讨论:为什么都把西方称之为“夷”?

学生讨论:第一种观点:大部分就是直接认为不管是林则徐还是魏源,包括当时向西方学习的“先进”的中国人,从骨子里就是一个中外有别的人,认为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这种观点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中国这么优越,那为什么还要向西方学习?

第二种观点: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这是林则徐他们以退为进的策略。持这观点的同学,其理论依据就是当时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夷狄”观念根深蒂固,假如林则徐、魏源等人要让自己的思想在当时中国产生一定影响,就必须让大部分知识分子产生共鸣。所以,他们才会在自己的作品和思想中用“夷”。

上述两种观点,我个人赞同第二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遇到旧事物的阻挠与破坏,如何沖破旧事物,如何让新事物顺利发展,作为宣传者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林则徐、魏源的做法是比较可行的。

对此,我们可以在新旧事物对比力量悬殊时,为了新事物的成长,利用旧事物反抗旧事物,以减少阻挠和破坏的现象引出“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规律。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规律,我们可以用“披着狼皮的羊”的寓言故事来解释:

目的:防止被狼吃,让自己更好地生存。

原因:狼:凶残

羊:弱小

用这一公式就很容易解释林则徐、魏源为什么要用“夷”这一字眼了。

二、规律的证明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类似的现象还很多。下面再列举高中历史教学案例来加以证明这一规律。

案例:在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节《顺乎历史之潮流》中的“维新变法”目录下,有“1898年,他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的名义提出变法要求”的内容。在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戊戌变法》的“新思想的演进”下,有“他认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于是以‘孔子圣意改制为护身符,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注:这里的“他”指的是康有为)。这里都提到用孔子的名义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为什么?

我们利用前面得出的规律来解释这一历史现象,旧事物指的是儒家思想,新事物则是维新思想,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变法减少阻力。原因有二:一方面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对中国影响深刻;另一方面,尽管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来说显得还是很渺小,因此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与传统力量相比比较弱小,不敢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来。

这个案例我们运用了“披着狼皮的羊”这一公式,由此可以总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当新事物产生而旧事物还没有灭亡时,尤其是在旧事物力量还比较强大而新生力量比较弱小时,新事物为了战胜旧事物,往往会借用旧事物来反抗旧事物。即前面提到的“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也就是“披着狼皮的羊”。因此,在历史的学习中只要认真探究,寻找规律,很多迷惑的问题不仅能轻松解决,而且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三、规律的升华

通过以上的教学我们得出这一规律,以后的历史学习中能不能进一步运用呢?看下面案例。

案例:“494年,他(孝文帝,下同)下令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495年,禁止30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孝文帝改皇帝拓跋氏为元氏……同时,他提倡皇室、鲜卑贵族与汉族的主要士族通婚。”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

北魏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让鲜卑族政权的汉化过程减少阻力,孝文帝让鲜卑族人民先接受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这一做法,一方面,加速了鲜卑族人民对汉族文化的认识,在此潜移默化下,逐渐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也缓和了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的矛盾。

例二:“明治政府废除了一些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实行‘断发;宣传、奖励以至移植西方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欧化运动……明治天皇和皇后带头穿洋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摆脱外来压迫,巩固明治政府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日本从这一目的出发向西方学习主要就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和经济。那么明治政府为什么要大力提倡社会生活的欧化运动。原因很简单,社会生活的欧化可以加深日本民众对西方的了解和认识,这对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将起到促进作用。

上述案例可以找到其中的共性:在学习对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同时,也在学习对方的生活方式,用生活影响政治、经济,使得各个领域互相促进。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仅能借助旧事物,也可以利用新事物,这就是规律的深化,利用新事物的其中一个领域的学习来减少学习其他领域的阻力。

四、如何才能做到规律的发现

从历史现象中探究历史规律,以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其中的关键是能否顺利地探究出历史规律。那么怎么才能探究出规律呢?笔者结合上面的分析,认为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探究得出规律。

1.合理假设,引出规律

在历史学习中,当我们遇到困惑时或引起争论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进行规律的探究。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可以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进行合理的假设并引出规律。例如,在前面的规律引出中,前面一种观点其实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而且不容易说服别人;而后一种观点则从中西文化冲突、新旧事物冲突来解释,而且解释得通,因此可以把第二种做法作为一个规律。

假设不是学习的目的,只是一种方法。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假设”能力呢?首先,养成学生动脑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并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及时的肯定,培养学生假设意识;其次,鼓励学生收集资料、拓展已知,并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建立假设,培养学生形成假设的能力;再次,在已有假设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致观察、合理分析、客观梳理,提高推理能力,最终得出合理的假设。

2.小心求证,总结规律

前面得出的规律,毕竟只是假设的,而且仅是一个历史事实,那么怎样证明这个规律的正确性呢?

首先,把规律迁移到与其相类似的历史现象中,通过反复的比较、归纳梳理并加以求证。当代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布鲁纳指出,学习的迁移有两类:一类是特殊技能的迁移,它是动作、习惯或联想的延伸;一类是原理与态度的迁移,它有普遍的適用性。因此,后一种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因此,论证规律的正确性可通过找出历史上类似的历史现象进行规律的迁移加以证明。

其次,要大胆质疑,敢于挑战。假设的历史规律,有时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对自己假设的历史规律要用史料加以反驳、筛选、修改,最终总结出合理正确的历史规律。

3.触类旁通,升华规律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适用性,因此,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可以用之四海皆准。因此,第三步就是再去历史知识中寻找相类似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是否是依照我们得出的规律处理该类事件的?通过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孝文帝和明治政府并没用借用旧事物来反抗旧事物,而是反其道而行,从新事物中寻找突破。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穷究相似的历史现象去进一步深化规律。

怎样才能更好地触类旁通,升华规律?一要求夯实基础并学会整合知识,这样才能做到联系比较、触类旁通;二要善于总结,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三还要学会感受历史,在感受历史中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念,产生新的启发;四还要善于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参考文献:

[1]陈开春.历史探究性学习初探[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8(6).

[2]方萱.如何有效开展历史探究学习[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9).

作者简介:曹朝峰(1983.09—),男,福建宁化人,汉族,宁化一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深化
深化应用SG186营销业务系统提高计量资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