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资本理论视角下“新失业群体”就业培训研究

2020-11-16 09:40孔程程
职教通讯 2020年2期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转型,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越来越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心的问题。而作为弱势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失业群体”,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目前而言,从三维资本理论的视角来看,“新失业群体”存在人力资本缺乏、社会资本不足、心理资本薄弱等问题,需要通过提高文化知识、增强职业技能、扩展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制度、转变就业概念以及加强心理疏导等途径加以改进。

关键词:三维资本理论;新失业群体;就业培训

作者簡介:孔程程,女,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 02-0064-07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产业结构转型以及社会发展不均衡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年轻人处于待业、失业状态,不能实现经济独立,成为了“新失业群体”。“新失业群体”一般为16-34岁的青年人。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16-34岁的青年人总量为3.86亿,占总人口的15.7%。其中,在失业人口中,20-24岁的年龄段所占比例达到24.16%;其次为25-29岁,占比13.89%。我国2016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统计显示,20-24岁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占18.9%,25-29岁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占15.8%,30-34岁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则占了12.5%[1]。“新失业群体”本应当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力量,但长期远离社会待业在家,依靠父母生活,势必会被社会边缘化。因此,应当重视“新失业群体”的就业培训问题,这对稳固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失业群体”就业培训问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包括受教育水平、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所能获得的社会信息等多个方面。因此,在探讨“新失业群体”就业培训的影响因素时,可以借助于三维资本理论,了解三维资本对“新失业群体”就业培训的影响,为“新失业群体”的就业培训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提升其培训效率。

一、三维资本对“新失业群体”就业培训的影响

三维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心理资本三个方面。在“新失业群体”就业培训的过程中,三维资本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人力资本帮助其提升自身能力,社会资本能够拓宽其参与就业培训的途径,心理资本的增强则会提升个体的积极性。在“新失业群体”的就业培训中,三维资本既发挥着个体作用,也存在着协同作用,两者共同促进“新失业群体”的发展。

(一)人力资本对“新失业群体”就业培训的影响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新失业群体”的人力资本以教育培训为主,其中包括:传统的学校教育,分为传授初等文化知识的义务教育和基础知识以外的高等教育;职业技术类教育,指义务教育结束后不再继续在传统学校就读,转而学习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就业培训类教育,指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而接受的社会培训。除此之外,新失业群体的人力资本还包括短暂就业所积累的人力资本以及自身的身体素质等。“新失业群体”的人力资本主要影响其录用率、就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

有研究者指出:“在新的阶层划分中,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随着‘新失业群体的数量的不断增加,逐渐取代‘老失业群体成为这一阶层的主体部分。在劳动力市场上,‘新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也逐步成为主要矛盾,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2]在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新失业群体”作为社会隐形的劳动力资源,其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近年来,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加入“新失业群体”行列。随着“新失业群体”学历的不断攀升、能力的不断提升,若有机会接受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他们就很可能从社会的最底层一跃而成为社会中间阶层甚至优势阶层,也就是说,他们是最有可能实现跳跃式向上流动的一个群体。人力资本理论对“新失业群体”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人力资本转化是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效能的重要因素,加大对“新失业群体”的教育培训投资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新失业群体”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是加强劳动力队伍建设,实现其人力资本增值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新失业群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社会资本对“新失业群体”就业培训的影响

社会资本在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资本本质上是一种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是现实的或者潜在的,它与共同熟知的、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事实上,就是与一个群体中成员身份有关”。皮埃尔·布迪厄认为,个体的发展及社会地位离不开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eman)则认为“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使得有些目的有可能实现,而没有它则不可能实现”,强调社会资本所发挥的作用是通过人际关系的结构实现的;而普特南(Robert Putnam)则从宏观层面讲述了社会资本所包含的制度、规范等的作用。[3]

社会资本对“新失业群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供就业信息、配置就业资源和拓宽就业渠道三个方面。首先,提供就业信息。“新失业群体”主要通过招聘网站来搜集就业信息,而这种方式得来的就业信息可信度和深度是有限的,导致求职率较低。而社会资本能够有效地帮助失业者在就业机会中突破信息壁垒,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一般而言,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能够有效地搜集筛选大量的、可靠的就业信息,并且一个人社交网络的广度和差异度越大,越能及时地获得来自不同行业的最新的就业信息。其次,配置就业资源。由于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互不了解,互不信任,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求职者的性格、能力与招聘岗位不匹配,最终形成资源浪费,而社会资本恰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媒介。一方面,对于“新失业群体”而言,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就业,减轻了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包袱,降低了“新失业群体”找工作的成本,防止其走弯路;另一方面,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出于对介绍人的信任,雇佣其推荐的求职者,弥补了岗位空缺,降低了招聘成本。再次,拓宽就业渠道。国家出台的相关就业、创业政策,为“新失业群体”提供了机遇,有助于其转变就业观念,增加就业渠道[4]。

(三)心理资本对“新失业群体”就业培训的影响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将心理资本分为四个能力,即“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并将其定义为“自我效能就是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任务的时候,个体愿意并且相信付出一定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乐观就是个体面对目前的乃至将来的成功会归因于积极的因素;希望就是个体会锲而不舍地实现自身设定的明确目标,而且还会灵活地调整方法;韧性就是在遭遇独折或者有苦恼困惑的时候,个体不会轻易放弃,并会迅速复原,持之以恒来实现最后的成功。”[5]

随着“新失业群体”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资本对“新失业群体”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一方面,心理资本的四个能力可以增强“新失业群体”的抗压能力,如:自我效能能够使“新失业群体”摆脱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自卑情绪,帮助其树立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乐观的态度使“新失业群体”将目前的失业状态看做是将来成功入职的积累,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看待失业;充满希望帮助“新失业群体“树立明确的目标,锲而不舍地去寻找工作;韧性促进“新失业群体”正确看待求职时的困难与挫折,并能够快速地在挫折中恢复精神和经历,充满能量地迎接新的挑战。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提高“新失业群体”的就业认知能力,有利于在就业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容易被用人单位所接纳[4]。

二、“新失业群体”的三维资本现状

当前,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关注“新失业群体”的发展,努力为其提供相应的就业培训机会,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国“新失业群体”的就业培训参与度仍处于偏低的状态。从三维资本的角度看,目前“新失业群体”的资本现状如何呢?

(一)人力资本缺乏

1.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出的数据发现,“新失业群体”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历结构呈现上升趋势。一方面,在这一群体中,初、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较大。在接受初、高中教育之后,由于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未能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导致其文化水平较低,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试图去就业,但是由于学历限制,只能从事一些门槛较低、自己并不满意的工作,这些工作通常没有保障,员工离职率高。低学历群体厌倦频繁地更换工作,最终选择在家待业。另一方面,高学历者倾向于加入层次较高的企事业单位,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这些单位并不能负担如此庞大的群体,而这些毕业生也不愿就职于一些中小企业或者从事体力工作,导致高学历毕业生呈现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最终选择在家待业[1]。

2.缺乏基本的就业能力。对于低学历失业群体来说,由于他们本身接受的文化教育以及职能培训较少,导致其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职业技能缺乏,就业能力较低。对于高学历失业群体来说,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学习与职业技能、就业等相关的知识,他们缺乏工作经验,习惯于将所学的知识理论化。在参与工作时,他们习惯于将所学知识生搬硬套,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灵活地应对、处理工作中的问题。除此之外,“新失业”群体长期处于待业状态,对一些职场信息了解较少,也未接受过系统的职场培训,缺少就业经历,缺乏社会经验,求职时竞争力低[6],因此,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社会资本不足

1.就业信息获取不畅。首先,“新失业群体”的就业信息通常是来自招聘网站,但是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求职者对用人单位不够了解,导致求职者向心仪企业投出的简历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得到回应;其次,“新失业群体”在新进入一个企业时,由于和用人单位双方互不了解,在岗位配置时容易出现能力和岗位不相匹配的状况,降低了“新失业群体”的就业满意度,增加了离职率;再次,由于“新失业群体”长期待业在家,很难认识新的同事、朋友,接触的人群长期保持不变,所了解的就业信息主要集中在某一领域,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取来自不同行业的最新招聘信息。

2.就业咨询难以跟进。“新失业群体”只有在就业过程中做到知己知彼,才能降低离职率,提高就业率。在就业前,“新失业群体”除了要了解自己的就业能力外,还应当对当前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最新的就业技能、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以及就业培训基地等有相应的了解。了解这些信息最简便的途径就是进行就业咨询,就业咨询可以帮助求职者明确最新的就业信息,了解就业需要掌握的各项技能,掌握就业技能培训的各种渠道,提高求职者的就业率。但是,目前并没有比较权威的咨询机构,“新失业群体”对于这些信息的掌握多依靠网络,信息获取零散、琐碎,这对“新失业群体”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3.家庭环境影响择业。一方面,家庭财务的代际转移影响“新失业群体”就业。家庭财务的代际转移一般分为两种,即“向下转移”和“向上转移”。伴随着我国养老体系的日益完善,家庭财务“向下转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主要表现形式为父母为成年的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和劳务帮助。父母的帮助使得子女不用劳动便可获得更多的财富,助长了子女“不劳而获”的思想,导致部分“新失业群体”不愿参加工作[7]。另一方面,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阶段的青年失业群体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养成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客观上造成青年人“心理断乳期”的延长,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放弃,最终导致就业难的问题[8]。

4.政府制度存在缺陷。首先,就业政策不完善。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我国政府在各个时期都制定了相应的就业政策,但是,目前关于“新失业群体”的就业政策还不完善,可以查到的政策大多数都是关于“老失业群体”的就业扶持。相对于“老失業群体”来说,“新失业群体”层次不一,失业原因更加复杂多样,因此,现行政策并不能解决“新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其次,就业保障制度模式的设计与目标人群的需求相脱离。解决失业群体的失业问题应采取不同的策略。“老失业群体”问题的关键是生活保障,而“新失业群体”问题的关键是就业能力及就业质量,因此,解决“新失业群体”失业问题所应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注重其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工作质量的提升,而现行的就业制度较为笼统,没有进行区别对待。

(三)心理资本薄弱

1.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就业的困难。部分“新失业群体”在选择再就业时,不能准确地预估就业的困难程度。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学历就业者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入职门槛也在不断提升,而部分“新失业群体”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把自己看得过为重要,为自己制定了较高的职业目标,且不愿降低自己的就业标准,因此,当理想和现实出现较大的差距时,他们不愿意委曲求全去从事那些自认为不符合自己身价的工作,从而造成就业困难,在家待业[9]。

2.心理较为脆弱。首先,孤独感加重。“新失业群体”频繁的离职和长期的待业在家,造成其交友圈较窄,很难形成脱离同学、亲人之外的社交网络,使其产生孤独的情绪。而长期的工作不稳定,使得该群体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对外部社会产生排斥心理,更加重了这种孤独感[10]。其次,加剧心理压力。对于高学历失业者来说,一方面,从学生到失业者的巨大转变对其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美好理想和残酷现实的冲击加剧了这种压力:对于低学历失业者来说,能力的不足本来就使他们在就业时产生一种自卑情绪,而社会经验的缺乏,以及长期的待业状态更加剧了这种情绪,形成更加严重的心理压力。

三、“新失业群体”就业培训策略

目前,“新失业群体”就业培训的挑战逐步增强,这就要求“新失业群体”合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心理资本,以此获得竞争优势,争取培训机会,从而不断提升自我。

(一)促进人力资本的提升

1.提高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对于低学历“新失业群体”来说,他们因学业失败而被学校淘汰,自身的综合素质较差,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其文化知识。一是提供以学历提升为主的补偿教育,如通过成人自考、函授教育等方式,帮助低学历“新失业群体”获得继续学习机会,为其打破以应试为唯一目标的枷锁,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中(家庭、学校、社区等)为他们争取更加多样、更加公平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11]。二是提升高中入学率。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升高中的压力和成本导致部分低学历“新失业群体”初中毕业就辍学,其学历止步于初中。降低高中入学难度,减少高中就读成本,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增强文化知识,减少因文化知识缺乏造成的就业困难甚至失业现象。三是提高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政府应当从政策上重视职业教育,增加职业教育的教育经费,雇佣高水平的教育团队,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院校获得与本科院校平等的待遇。

对于高学历“新失业群体”来说,他们本身已经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要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优化高校的专业设置。高校的任务不仅仅是提升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因此,高校在招生时应当做好调研,开设符合我国发展现状以及高校教师能够胜任的课程,对于一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可以缩小招生规模,从源头上抑制“新失业群体”的增加[12]。其二,完善课程体系。高学历“新失业群体”最缺乏的就是生活技能,学生在经历了长期的校园生活后,突然离开“温室”走向社会,很容易产生不适。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应当适当地加入实训课程或者社会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学校和社会角色的转变。

2.增强职业技能。有学者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失业人员需要实现技能社会化,即个人通过学习逐渐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包括生活自理技能和职业技能[13]。因此,提高职业技能是增强失业人员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提高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新失业群体”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到知识、技能是不断更新的,失业群体在失业期间应当积极地参加职业培训,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体系,保持自身的竞争力。二是政府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多种类型的职业培训,满足“新失业群体”的不同需求;同时,强化对“新失业群体”实际操作方面的一些技能培训以及提升“新失业群体”的职业素质,让“新失业群体”在正式上岗之前达到相关的要求;此外,还可以借鉴他国经验,建立“工作室学校”。

(二)弥补社会资本的不足

1.拓宽就业渠道。首先,“新失业群体”自身应当积极地参与一些社会活动,突破自己现有的朋友圈,去认识更多的不同领域的朋友,借此了解更多的就业培训信息,保证就业信息的多样性。其次,政府应当建立动态就业信息库,分别采集“新失业群体”和“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对双方的信息进行认定考察,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双方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保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能人岗匹配。再次,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就业培训,并鼓励企业招聘“新失业群体”,为其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拓宽其就业渠道。

2.加强就业指导。首先,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要形成一套严格的就业指导管理体系,让学生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就业观念,减少“一毕业就失业”情形的发生。其次,政府可以和用人单位联合,建立专业化的咨询服务机构,为“新失业群体”提供全面、系统、专业的就业咨询服务。求职者还可在咨询中心与用人单位通过新媒体网络进行远程面试,搭建起政府与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三方的交流平台,“新失业群体”借此既可以节约时间和交通成本,还能及时获得就业信息[14]。

3.注重家庭教育。首先,家长应当以身作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的行为、价值观等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行为中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监督子女的一言一行,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三观[15]。其次,父母应注重培养子女的自立能力。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应当转变“溺爱”的错误理念和方式,锻炼子女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督促子女尽快融入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父母不仅有带给子女生命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子女學会独立经营好自己的人生[16]。再次,注重培养子女的责任意识。父母对子女的抚养责任使得子女对父母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当子女成长到需要为社会贡献力量、为家庭承担责任时,仍期望得到父母的经济支持,导致子女无法在经济上独立、精神上断乳。因此,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注重培养其独立意识,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在面对失业的困境时,要善于适时地分析自己的能力、水平、气质、性格等特征,以准确地为自己寻找新的职业岗位做准备。

4.完善就业保障机制。首先,要完善就业政策,政府应当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新失业群体”上,对该群体的教育、培训以及再就业等都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提高“新失业群体”的就业率。其次,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将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扩展到“新失业群体”,建立“新失业群体”就业扶持基金等,保证失业期间该群体的正常生活[17]。再次,完善就业制度保障模式,明确“老失业群体”与“新失业群体”之间的不同,将“新失业群体”就业保障机制的重点放在提高就业技能方面。

(三)加强心理资本的建设

1.“新失业群体”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新失业群体”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喜好、能力等个性特征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给自己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既不盲目自大地追求高薪酬、大企业,也不妄自菲薄,而是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善自己,以自身的努力去满足职业的需要[18]。

2 加强心理承受能力。“新失业群体”多数为独生子女,自小在家人的宠爱之下成长,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新失业群体”在择业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找到合适的工作;二是保持乐观的态度,告诉自己失业是暂时的,现在的失業状态是将来成功入职的台阶;三是要有毅力,不抛弃不放弃,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要锲而不舍地去寻找工作;四是要坚强、正确地看待求职路上的困难与挫折,始终保持精神和能量去迎接新的挑战。

3.加强对“新失业群体”的心理疏导。“新失业群体”心理资本的加强不仅要依靠该群体自身增强心理承受力,还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及社会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当定期组织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帮助“新失业群体”端正就业心态,形成健康人格。其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存在心理障碍的“新失业群体”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矫正,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吕思侬.我国政府促进“新失业群体”就业政策研究[D].吉 林:吉林财经大学,2018.

[2]何爱霞.成人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功能及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12(1):72-75.

[3]李帅彤.三维资本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4]刘文静.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6.

[5]张晓媛.三维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6]陈毛华,高瑜,王平.新失业群体的就业与高职教育[J].当代职业教育,2011 (4):92-94.

[7]撒凯悦,罗润东.“啃老”还是“养老”:家庭代际财务转移与青年就业的关系[J].甘肃社会科学,2018 (6):146-154.

[8]蒋晓平.逆向代际关系:城市从业青年隐性啃老行为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 (2):21-25.

[9]孙立新,赵翠云.成人教育促进青年失业无业群体社会流动的使命[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 (4):12-17.

[10]俞乔筠.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科技资讯,2015 (29):219-220.

[11]高志敏,贾凡,何露露.失学无业青年与成人教育的社会学思考[J].职教论坛,2007 (7):24-29.

[12]王丽燕.高校毕业生“啃老”现象思考[J].西部皮革,2017(6):140,142.

[13]郑锐.试论失业人员如何增强就业竞争力[J]湖北社会科学,2009 (12):92-94.

[14]苗娟.新媒体与“90后”大学生就业渠道拓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4):131-132.

[15]林升梁,许晓婷.新媒体时代啃老现象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92-99.

[16]黄丽双.大学生“啃老”现象分析及相应建议[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36-338,342.

[17]王世君,张海峰.浅谈解决“啃老族”现象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 (7):221-222.

[18]贺兰.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的理论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0(2):73-76.

[责任编辑 曹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