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贫困生家庭资本、人力资本与就业支持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

2020-11-16 09:40陈丽君林伟婷
职教通讯 2020年2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人力资本

陈丽君 林伟婷

摘要:为探讨中职贫困生家庭资本、人力资本和就业支持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使用家庭资本量表、人力资本量表、就业质量量表和学校就业支持问卷,对796名中职贫困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家庭资本正向预测就业质量,且家庭文化资本的预测作用大于家庭经济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在家庭资本与就业质量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并受到学校就业支持的调节;充分的就业支持可以弥补家庭资本匮乏及其引发的人力资本薄弱。因此,为提高贫困生就业质量,建议重视并激发家庭文化资本的就业促进功能,建立贫困生人力资本补偿机制及构建主客体资源双向流动的就业支持体系。

关键词:中职贫困生;家庭资本;人力资本;就业支持;就业质量

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重大科研项目“职校生就业城乡差异与精准帮扶研究”(项目编号:2017WZDXM027)

作者简介:陈丽君,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心理;林伟婷,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 02-0077-10

十九大以来,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同时,我国突出就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先位置,将“稳就业”置于宏观政策层面。稳就业是脱贫的关键手段,而高质量就业能加快脱贫的速度,稳定脱贫的效果。个体的家庭、社会、人力和心理等就业资本对高质量就业均有影响。中职贫困生作为内生动力激发潜能最大的就业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资本与人力资本处于劣势,其就业质量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就业脱贫效果不够显著。中职学生的就业脱贫需抓住这一突破点,贯穿扶贫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理念,开展充分的就业支持,帮助贫困生提高人力资本,降低由于家庭资本匮乏带来的就业难度,从而提高就业质量。然而,在目前的研究中,较少从贫困生个人就业资本的视角检验实际帮扶效果,因此,本研究拟基于实证调研,深入分析中职贫困生就业支持在家庭资本、人力资本与就业质量关系中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为促进学校就业工作的精准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贫困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

当前,我国贫困生的就业质量整体比非贫困生差,贫困生就业率普遍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1]。蔡颖(2017)研究发现,贫困生的起薪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起薪,起薪越高,两者的差距越大[2];梁杰芳(2015)认为,与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毕业生相比,贫困生就业存在签约率低、签约时间滞后、薪酬福利不高、工作流动性强、工作岗位满意度低等问题[3]。可見,贫困生的就业整体处于劣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家庭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毕业生的家庭背景会影响就业质量。BouIdieuP(1986)认为,家庭资本(Family Capital)由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社会资本与家庭文化资本构成[4]。经济能力强的家庭对子女就业的单位性质有显著的影响,年收入为10万元以上的家庭,其子女的单位性质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概率较高[5]。家庭社会资本越充裕,调动社会资源网络体系的能力就越强。在我国注重“关系”连结的人情社会中,家庭提供的社会关系网络越庞大,家庭成员就业得到的照应就越多[6]。家庭文化资本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薪水,父亲受教育的年限越高,毕业生的起薪就越高[7]。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1:中职贫困生的家庭资本能正向预测就业质量。

(三)人力资本的中介作用

舒尔茨(1961)认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力迁移等形式获得的凝聚于个人身上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的总和[8]。基于此,本研究将人力资本划分为知识技能、通用能力与健康状况,主要通过教育、培训与健康投资影响就业。人力资本的提升可助推高质量就业,受教育水平越高,获得就业的机会越多,劳动力每增加一年受教育的机会,其就业机会获得的概率会增加1.19倍[9]。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变化对工资水平的增长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校期间知识技能积累越多,工资水平越高且增长越快[10]。通用能力比职业技能更能预测工作绩效,增强个人的通用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多种类型工作[11]。综合性的健康投资能增加劳动者成功就业的可能性和稳定性[12]。总之,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带来劳动力价值的提升,是获得就业机会与提高就业质量的核心要素。

贫困毕业生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受到家庭资本的影响,家庭资本会影响下一代人力资本的形成。其中,家庭经济资本是基础,个体可通过良好的家庭经济背景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13]。家庭社会资本是人力资本发挥的必备条件,家庭社会资本数量越多,质量越高,人力资本积累的渠道就越丰富。家庭文化资本则是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程度与效果的关键因素,高文化阶层的子女在争取教育机会方面比低文化阶层的子女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14]。可见,家庭资本既影响就业质量,又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2:人力资本在中职贫困生家庭资本与就业质量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四)就业支持的调节作用

就业支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帮助失业人员或弱势群体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就业而制定与实施的系列政策措施[15]。对处于不利情境的青年提供有效的就业支持,有助于提升其就业能力,减轻家庭负担和就业压力。当前的就业支持研究多集中于残疾人、有学习认知障碍等弱势群体,对于同样处于就业竞争弱势的中职贫困生研究较少。在实际情况中,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支持主要通过学校开展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发布就业信息与宣传就业政策等帮助学生就业。由此可见,就业支持是促进中职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手段。

基于此,提出假设3:就业支持在人力资本对家庭资本和就业质量的中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经济拮据通常会使青少年在教育、健康、能力与就业等方面面临困境[16],社会就业支持可通过提供资源来解决其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渡过危机,促成就业目标实现[17]。聚焦在中职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上,有效的就业支持有助于贫困生的人力资本在就业市场中发挥最大价值,降低家庭资本匮乏对其就业的不利影响,保证就业市场的相对公平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基于此,提出假设4:充分的就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家庭资本不足对贫困生就业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家庭资本、人力资本、就业支持与中职贫困生就业质量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见图1)。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通过网络和现场问卷发放的方式,本研究调查了广东省2 300名中职学校已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回收有效问卷2 170份,有效率为94.35%。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8]。本研究以“相对贫困”作为学生经济状况的分类标准,利用SPSS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家庭人均月收入进行高低排序,将平均家庭月收入排在后27%的学生界定为贫困生。本次研究对象为已就业的中职贫困生,共796名(平均年龄19.70±1.96岁)。

(二)研究工具

1.家庭资本量表。参考Buchmann( 2002)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测量表,自编家庭资本量表[19]。该量表由7个题项构成,包括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社会资本以及家庭文化资本3个因子,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给予1-5分的评定,得分越高,代表家庭资本越高。经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X2/df=4.087,GFI= 0.990,AG FI= 0.975, NFI= 0.982, CFI= 0.986, RMR= 0.028,RMSEA=0.04。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87,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人力资本量表。参考张娜英( 2016)自编的人力资本量表[20],该量表由11个题项构成,包括知识技能、通用能力和健康状况3个因子,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给予1-5分的评定,得分越高,代表人力资本越高。经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X 2 /df=3.743,CFI= 0.981,AG FI= 0.965, NFI= 0.983, CFI= 0.987, RMR= 0.021,RMSEA= 0.046。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6,表明其信效度良好。

3.就业质量量表。参考刘文利(2017)自编的家庭资本量表[21],该量表由24个题项构成,包括工作环境、单位性质、工作岗位、发展空间、薪酬福利与就业满意度6个因子,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给予1-5分的评定,得分越高,代表就业质量越高。经验证性分析得出,X 2/df=4.927,CFI=0.957,AGFI=0.935,NFI=0.969, CFI= 0.975, RMR= 0.032, RMSEA= 0.05.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40,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4.学校就业支持调查问卷。自编6个题项,调查中职学校就业支持情况,主要包括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给予1-5分的评定,得分越高,代表学生获得的就业支持越充分。经验证性分析得出,X 2/df=4.927,CFI=0.957,AGFI= 0.935,NFI= 0.969, CFI= 0.975, RMR= 0.032, RMSEA= 0.05.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2,表明其问卷信效度良好。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差偏差的检验

由于问卷数据是通过一次性施测和自评方式收集的,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CommonMethod Biases)。为此,对数据进行Harman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未旋转主成分分析共得到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3.747%,表明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将家庭资本、人力资本、就业支持和就业质量四者的总均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就业质量与家庭资本、人力资本就业支持均呈显著正相关,就业支持与家庭资本、人力资本呈显著正相关,家庭资本与人力资本呈显著正相关。中职贫困生家庭资本、人力资本、就业支持与就业质量的平均值均小于3分的中位值,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三)家庭资本与人力资本对就业质量的预测作用

为进一步分析家庭资本与人力资本各维度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以就业质量为因变量,家庭资本与人力资本及其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研究结果显示,在家庭资本中,家庭经济、社会、文化资本对就业质量均有正向預测作用,文化资本对就业质量的预测作用大于家庭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的预测作用(β文化>β社会>β经济)。人力资本与就业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知识技能、通用能力与健康状况对就业质量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四)中职贫困生家庭资本与就业质量的关系路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本研究使用process v3.3,对图1所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检验。以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及户籍为控制变量,家庭资本为自变量(X),人力资本为中介变量(M),就业支持为调节变量(W),就业质量为因变量(Y)进行分析。方程1单独运行SPSS线性回归,估计家庭资本对就业质量的预测作用;方程2与方程3先对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依次放入process v3.3模型中,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方程2估计了家庭资本对人力资本的预测作用;方程3估计了人力资本对就业质量的预测作用,就业支持与人力资本交互项对就业质量的调节效应,以及在此模型下,家庭资本对就业质量的残余效应。检验结果见表3。

由方程1可知,家庭资本能够正向预测就业质量(c= 0.301,p<0.001),假设1得到验证。由方程2可知,贫困职校生的家庭资本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人力资本(a=0.351,p<0.001,CI= [0.236,0.339])。在方程3中加入人力资本后,家庭资本对就业质量的预测作用是显著的(c'= 0.132,p< 0.001,CI= [-0.392,-0.064]),人力资本能显著正向预测就业质量(b=0.086,p<0.01,CI= [0.149,0.274]),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人力资本在中职贫困生家庭资本与就业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假设2得到验证。

从方程3中发现,人力资本与就业支持的交互项(M*W)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就业质量( g= 0.057,CI= [-0.083,-0.093]),证明就业支持对人力资本和就业质量的路径存在调节效果。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指标a*g是显著的(a*g= 0.020,CI= [0.005 7,0.036]),表明就业支持在中介效应中的调节作用是存在的。由此,假设3得到验证。

此外,从方程3中可知,家庭资本正向预测就业质量(c=0.147,p<0.001,CI=[-0.392,-0.064]).有程1中,在尚未投入人力資本与就业支持的情况下,贫困生家庭资本同样也正向显著就业质量(c= 0.301,p<0.001,CI=[0.178,0.251])。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中,家庭资本对就业质量的效应值小于单独家庭资本对就业质量影响的效应值(c'= 0.147

为了更加形象地揭示不同就业支持水平对中职贫困生家庭资本和就业质量之间关系的调节效果,本研究以一个标准差(SD)为区分标准,将中职贫困生的就业支持水平分为高就业支持组(M+1SD)和低就业支持组(M-1SD),分别考察高就业支持组与低就业支持组对家庭资本与就业质量关系的调节作用,并绘制出简单斜率图。如图2所示,就业支持对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人力资本一就业质量)存在显著的调节效果(βint=0.057,p<0.05)。进一步进行简单斜率检验发现,当就业支持水平较高时,人力资本对就业质量的促进效应显著,βsimpe slope,就业支持=M+ISD= 0.145(t=3.170,p<0.01, 95%CI= [0.055, 0.234])。当就业支持水平较低时,人力资本对就业质量的促进效应不显著,β simple slope,就业支持=M-1SD= 0.028(t=0.603,p>0.05, 95%CI=[-0.065, 0.123]).

四、结论与建议

中职贫困生就业质量低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是由于家庭资本匮乏,导致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二是就业支持不充分,制约了人力资本发挥的效果。研究发现,中职贫困生家庭资本与就业支持均处于弱势地位,陷入了人力资本薄弱和使用效果不佳的双重困境,但充分的就业支持能降低贫困生家庭资本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因此,就业脱贫需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发挥家庭文化资本的扶志作用,扩大贫困生的人力资本存量;二是如何通过充分的就业支持,提高贫困生人力资本的发挥效果,从而达到扶智的目的。基于此,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激发家庭文化资本的就业促进功能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资本越丰富,就业质量越高(c=0.301,p<0.001)。然而,对于业质量不高(M+SD=2.39+0.70)的中职贫困生而言,其家庭资本相对较贫瘠(M+SD=2.45+0.65)。家庭经济资本对就业质量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为择业中的毕业生提供经济援助,减轻其求职成本和部分经济压力,使其能够更多地关注工作质量和发展前景。间接影响是家庭通过教育投资,使学生的就业资本和能力得到提升,以及通过经济投入、人情往来等所扩充的社会网络规模和层次,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拥有良好社会网络关系的家庭,可以有效弥补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帮助子女提供更丰富的就业信息,扩宽就业渠道,减低工作搜寻成本。

此外,研究还发现,家庭文化资本对就业质量的预测作用大于家庭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经济与社会资本直接影响就业,而家庭文化资本则是一种间接的潜在影响,是一种思想和观念上的影响。隐性文化资本的熏陶比直接地通过经济、社会关系等影响子女就业质量的效果更为直观和明显。文化资本良好的家庭,能帮助子女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就业观,进而对子女的能力培养和择业视野发挥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的作用。家庭文化资本对就业观的影响往往比较稳定,不易受到家庭及其他背景因素的干扰。因此,对中职贫困生的帮扶,可以从家庭方面着手,不仅在经济上,更要在思想观念上对贫困生家庭资本的积累进行支持和援助。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中职贫困生群体而言,除了从经济上给予物质支持,更需重视家庭文化的资本建设,鼓励开放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的帮扶方式。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教师下乡、送教进门和家长入校等途径,深化贫困家庭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帮助贫困生家庭形成积极的就业观念和就业价值取向,为其注入知识技能脱贫的理念。中职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向贫困学生的家长开展就业宣讲会,宣讲重点为当前就业形势以及该形势对职校生的机遇与挑战,客观分析职校生的就业定位,为贫困家庭提供可操作性建议,鼓励家庭的核心成员协助子女通过各种渠道提升就业能力。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贫困生家长更科学地了解就业市场,建立良好的就业观,以家庭文化资本的积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

(二)建立贫困生人力资本补偿机制

家庭资本除了直接影响中职贫困生的就业质量,还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间接地对中职贫困生的就业质量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家庭资本能正向预测人力资本,家庭资本的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体人力资本的差异。出身背景良好、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其子女获得高级别或高质量教育的机率更大。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家庭,在子女教育投入意愿、投入能力和投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子女的教育结果以及其在学校的表现[22]。此外,知识技能、通用能力与健康状况等人力资本因素也能正向预测就业质量,人力资本决定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雇主通常会根据毕业生的学历、职业技能证书、工作表现和健康状况等表征的人力资本符号来判断其就业能力与生产潜力,从而决定是否给予其更高薪酬和质量的工作。因此,人力资本在家庭与就业质量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研究发现,中职贫困生的人力资本比较薄弱(M+SD=2.59+0.62),家庭资本与人力资本是正向的预测关系,家庭资本越匮乏的学生,人力资本相对越薄弱。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在保障公平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贫困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需求。建立贫困生人力资源补偿机制.聚焦“三保障”,加快补短板。(1)保障知识技能,开辟贫困生知识技能提升的绿色通道,优先为贫困生提供各类技术和技能培训,将有需求的贫困在校生和毕业生都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名单中,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培训课程和培训项目,落实培训补贴。(2)保障通用能力培养,为贫困生提供专项就业岗位实习和素质拓展活动等平台,鼓励贫困生勇于参与,提供教师跟踪指导。(3)保障健康状况,做好精准研判,掌握贫困生身心健康状况和医保基金情况,将贫困生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有效防范因病失业、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

(三)构建主客体资源双向流动的就业支持体系

研究结果显示,就业支持在家庭资本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中起调节作用,即就业支持越充分,人力资本对就業质量的正向预测作用越大。作为对弱势群体的一种补偿性帮扶,有效的就业支持既可拓宽人力资本的渠道,也可改善中职贫困生知识技能、通用能力和健康状况等人力资本在就业中的发挥效果,减少由于家庭资源匮乏而带来的就业困难。就业支持主要围绕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等四方面进行。(1)就业政策从宏观层面为贫困生等弱势群体创造相对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为人力资本的发挥提供政策保障。(2)就业服务是就业政策的具体化,主要包括就业补贴、失业登记和就业困难帮扶等,致力于排除制约人力资本发挥的障碍。(3)就业信息则落实到贫困生择业过程,为贫困生指明人力资本使用的方向。(4)就业指导是就业支持中影响贫困生的最直接因素,就业指导可组合就业政策、就业信息与就业服务,并根据贫困生的人力资本存量,给予科学的指导方案和培训。四类就业支持的有效整合与互动,可以使贫困生人力资本得以充分发挥,充分释放其劳动价值,保持可持续发展。

研究还发现,贫困生对当前学校所提供的就业支持(就业服务、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总体评价不高(M=2.89+0.68)。具体表现为中职学校贫困生的就业支持体系尚未完善,就业政策传达率较低,就业信息多而不精,就业指导泛而不实,就业服务少且精准性不足,内部流动性较差等方面。从主客体角度看,中职贫困生是就业支持体系的主体,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等外部支持属于客体。在客体上,由于相关帮扶政策涉及领域过多,导致学校就业支持体系建设的资源整合力度受到限制;缺乏顶层设计和专项保障,中职学校难以整合内外部资源,助力学生就业,而仅依靠学校自身资源对贫困生开展就业支持,效果是不佳的。此外,中职贫困生作为就业支持的主体,大多数并不清楚所处的就业支持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且部分贫困生对公共就业支持服务持有警惕性,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获取和使用就业支持,导致就业支持体系的资源仅是客体向主体的单向流动。

因此,中职学校应构建主客体双向流动的就业支持体系。延展就业支持体系的广度是完整建构的前提,以开放性发展为指向,通过引聚政府、社会、学校等外部资源,有效激活就业支持的内部资源沉淀,释放发展潜能。(1)加强政策整合协同力度,优化顶层设计。将脱贫攻坚、弱势群体优惠、就业服务等各类支持性政策有机衔接,强化政策的整合力度,理清贫困生就业支持工作思路。(2)加大专项财政资金投入,鉴于贫困生就业支持的高成本特征,应将贫困生就业支持服务经费纳入学校财政预算,学校可依法申请就业支持专项扶持经费。(3)引导社会资源结对帮扶,形成支持工作合力,鼓励当地人社部、用人单位与中职学校开展合作。人社部的公共就业服务直接对口帮扶就业困难的贫困生,用人单位为贫困生提供工作实践机会和传达就业信息,中职学校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实现扶贫数据、学习档案数据、企业数据和毕业生就业数据互联互通,使得学校能快速、准确地制定和调整就业指导方案,从而使贫困生人力资本准确发挥方向、最大化释放价值且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提高中职贫困生使用就业支持体系的能力是促进资源流动的关键。就业支持网络中的主客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才能最大化释放人力资本价值。资源流动的关键在于就业支持的接受者,即贫困学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中职贫困生了解社会就业网络的延展度和深度,可使其意识到使用就业支持的助推力。对于有警惕性和防御心理较强的贫困生,可发挥就业指导中的情感和认知支持,鼓励其接受帮助。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中职贫困生学会有的放矢,找准时机,有效使用各类就业支持渠道和资源,懂得在哪个阶段寻求哪方面的就业支持。充分利用多方支持的客体构建的就业支持体系,扩大人力资本存量与使用量,能切实提高中职贫困生的就业能力,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学峰.让贫困不再成为大学生就业障碍[N].中国人事报,2006-08-25 (2).

[2]蔡颖.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起薪差异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7 (4):113-119.

[3]粱杰芳.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5 (12):44-46.

[4] BOURDIEU P.The Forms of Capital[M],/Handbook of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York: Creenwood Press, 1986: 241-258.

[5]严静.子代在就业流动中逻辑选择与行为范式——以家庭经济发展能力为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4 (1):84-88.

[6] BIAN Y J.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l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 and Joh Searches in China[J]. AmericanSociological Review, 1997, 62 (3): 366-385

[7]文東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8]THEODORE W.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I[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1): 1-17.

[9]胡鞍钢,盛欣.高等教育对中国青年城镇就业机会影响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2):33-40.

[10] CROCCER J, ERIC E.Changes in College Skills and theRise in the College Wage Premium[J]. Joumal of HumanResources, 1995 (30):2,280-310.

[11] LINC. H,URVE V. Enhanc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ir Meta cognitiveAbilities: Analysis of Student Self-Assessments [J].Engineering Economics, 2015, 26 (3): 10.

[12]周孝,冯中越,孙珊.个人健康投资能促进就业吗?——基于CHNS的实证分析[J].人口学刊,2015,37 (2):87-101.

[13]赖德胜,孟大虎,苏丽锋.替代还是互补——大学生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合作用机制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0(1):13-31,187-188.

[1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35-137.

[15]刘慧.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的就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16]李燕平,马玉娜,文思君,等.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生活困难家庭青少年的帮扶需求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 (2):117-125.

[17]邓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的结构和特征——以对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抽样调查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6(4):56-62.

[18]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9-12-21].http://old.moe.gov.e n/publicfiles/busines s/htmlfiles/moe/moe_2761/200905/47758.html.

[19] BUCHMANN C. MeasuliIlg FaIllily BackgroLlnd in lntemationalStudies of Education:ConceptLlal IssLles arld MethodologicalChallenges[M],/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Board onIntemati0nal Comparative Studies in E(1ucatim.Method01ogicalAdvances in Cross—N ational Surveys of Educationa1Achievement.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2:150—197.

[20]张娜英.两种资本视角的城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6.

[21]刘文利.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与实施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22]刘保中.“鸿沟”与“鄙视链”:家庭教育投入的阶层差异——基于北上广特大城市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l8(2):8—16.

[责任编辑 王文静]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人力资本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