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表现及实现路径

2020-11-17 05:39吴艳东米倩倩
社会观察 2020年6期
关键词:智库特色政策

文/吴艳东 米倩倩

智库作为为政府咨政建言的公共机构,以其智力密集性、思想创新性、政策影响力等特点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意见》的出台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功能定位,也第一次以官方的正式文件确认了智库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成为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意识形态功能,凝聚包括智库在内的多端主体的意识形态治理合力应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并推进的问题。

智库与意识形态建设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智库已经取代大学,成为新政策思想的主要来源。Andrew Rich将智库定义为独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生产思想和专业知识来影响政府政策制定。智库就是政策研究机构,以服务公共政策制定和影响舆论为目的,其发展与当代公共政策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这是智库界的基本共识。

伴随意识形态领域愈益复杂的舆论生态格局,智库的舆论引导功能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智库是生产舆论的聚集地;另一方面,智库生产的思想产品是舆论传播的内容核心,可通过多种渠道形成辐射影响力。国外智库高度重视自身影响力水平,常利用媒体影响本国社会舆论导向和他国意识形态建设,从而塑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内国际舆论环境。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意见》赋予智库内在地包含舆论引导与国际话语权提升的重要功能。

针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如何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的探讨。但是,目前学界对智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概念、功能及特征等方面,针对其意识形态功能及发挥进行的探讨大多尚停留在理论描述性分析层面,缺乏应有的深度研究。本文试图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通过收集与智库相关度较高的政策文本,分析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功能发挥的热点领域和关键词语,以期揭示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应然状态。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相关政策文本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智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智囊团”“思想库”等为关键词,检索2012—2019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以下简称“教育部”)、“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网信办”)、“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平台”“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等14个权威网站有关智库的政策文本信息,得到2012—2019年中央层面关于智库的政策文本共计201份,进一步进行数据筛选,剔除相关度不高的文件后,共保留了165份政策文本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法是一种利用政策文本挖掘技术,基于定性分析基础上的定量分析方法,其最早起源于军事情报研究领域,近年来在社会学、生物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本文运用ROSTCM6、SPSS等软件分析已颁发的与智库相关度较高的文件共计165份,通过抓取高频词、构建社会网络图谱、聚类分析等方式研究近年来中国智库关注和聚焦的领域,为探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意识形态功能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过程

首先通过共词聚类分析可以对文本中共现的词对的关联性进行运算,将距离较近的主题词聚集起来,形成不同的群组,每个群组反映文本的特定聚焦点,从而达到挖掘隐含信息的目的。词频统计与聚类分析相结合,有利于互相吸收各自优点,扬长避短,做到定量和定性的有效结合,增强结果的信度与效度。运用内容挖掘软件ROSTCM6进行词频统计,过滤无效高频词表后确定排名前30的高频词(创新、教育、高校、语言、人才、文化、教师、国际、能力等)建立共词矩阵,并进一步在共词矩阵的基础上运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共词的词簇进行展现以发现政策聚焦点,可以探索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应然状态。从共词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智力资源”“创新精神”等成为政策聚焦点,反映出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以知识、智力、创新为支持,建设高水平创新型智库,引导社会健康发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引导”“网络安全”等成为政策聚焦点则体现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应重视其话语影响力,发挥其舆论引导的功能,尤其是要高度重视作为意识形态前沿地和主战场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国际合作”“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等成为政策聚焦点则说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和发展要以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在共词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构建社会网络图谱展示政策议题的热点,分析政策网络中行为主体的互动强度。本文将165份政策文本合并为一个总文本,运用ROSTCM6软件对政策文本进行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聚焦领域和热点议题为“创新”“技术”“教育”等中心关键词。而社会网络图谱的边缘区域节点如“知识”“文化”“国际”“互联网”“语言”则表明未来这些领域将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息息相关。最后社会网络图谱中所显示的“引导”“政府”“高校”“人才”等中间联结节点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辅助措施和方法,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意识形态功能建设可结合政府高校等多方主体的力量,共同推进其建设,旨在揭示意识形态工作整体能力的增强须凝聚多方主体的合力。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的具体表现

运用共词聚类和社会网络图谱对与智库相关的165份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基本定位和预测出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的聚焦领域和热点话题,如“高校”“人才”“知识”“产权”“国际”等。基于分析结果,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具体表现提供了参考借鉴。

(一)理论创新功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逻辑起点

意识形态治理意味着首先要生产能够反映一定社会统治阶级利益、表达其政治主张的价值理念,并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学说,进而转化为具有实践特质的政策主张,而价值理念、理论学说和政策主张经由特定的概念、范畴等话语载体表达出来则构成一定社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智库的首要功能是为政府部门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即提供创新理论和知识资源。智库通过深入研究,产生新的思想理论,通过咨询建言等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行动,在一定程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及话语体系的生产主体之一。从政策文本分析的结果来看,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聚焦于“人才”“创新”“技术”“知识”等关键词上,说明智库建设高度重视知识、理论、技术的创新发展,这与国家意识形态治理的首要环节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因此理论创新是中国智库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逻辑起点。

(二)舆论引导功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关键一环

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意识形态的宣传和传播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成效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智库生产出来的创新理论及思想不仅只局限于学术圈及政界的内部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将其理论思想传导宣传于社会大众,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理念和达成广泛的思想共识,形成有利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从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重点关注“网络安全”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扩宽智库思想的传播渠道,增强其对社会大众的舆论引导力,充分彰显其意识形态功能。

(三)教育与人才培养功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着力重心

智库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核心竞争力是智力资本。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关注“人才”“高等教育”“智力资源”等关键词,体现出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重视智力资本的力量,力图通过对自身知识内容的建设,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人才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的第一要素,可为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建设提供知识、人员、思路、方法等多方面的支持,高校在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有利于为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支持。同时,高校历来也是多方政治力量争夺知识青年、抢占思想文化阵地、夺取话语权的前沿阵地。因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功能的建设,以此提供持续强大的智力资本支持,提供意识形态功能建设的理性权威方式,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性。

(四)公共外交功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重要方向

智库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际智库间的合作交流在一定意义上能推动公共外交,构建价值观传播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与“国际合作”“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等关键词息息相关,表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重点关注公共外交领域,旨在通过国际智库间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文化交流和互鉴中的桥梁作用,推动中国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讲出生动的中国故事,发出强劲的中国声音,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推动智库公共外交,以此影响他国的公众舆论以及增强本国的政治影响力,取得有利于我国建设的国际舆论环境,促进和平发展。简言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须重视智库间的国际合作交流,以扩宽意识形态功能建设的辐射作用路径,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深度和空间广度。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路径探寻

对智库意识形态功能的研究不仅仅只停留在应然层面,更应该在解析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具体表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路径,最终落实于实践对策层面,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实现提供指导。

(一)形成合力,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发挥提供条件支持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建设离不开高校与政府的支持。高校具有文化传承的使命,承担着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职责。当前高校应加强对智库以及智库意识形态功能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建设提供多样的观点和报告。同时,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高校应当为智库的建设培养更多专门人才,特别是培养一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熟谙党和国家政策的专业人才,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提供从事相关理论宣传和研究的人员。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应该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提供信息、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为智库在党的理论阐释与创新、重大舆情研判与引导及社会共识平台搭建等事宜上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总之,高校与政府应形成合力,为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建设与发挥提供人才、信息等多方面的支持,进一步促进当前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

(二)多维发力,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发挥创造有力条件

通过以上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创新精神”“语言政策”“网络安全”“高等教育”“思想宣传”这五个关键词与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而言,当前语言文字对社会舆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逐渐增大,对外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不能离开对语言政策的研究和探讨,从而增强智库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力。网络安全作为当前重点关注领域,关乎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舆论引导,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须在网络安全建设上提高敏感性和甄别力,以净化网络话语生态为基点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高等教育和思想宣传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措施和方法,可通过在高等教育中融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与此同时,创新精神作为要素之一,为语言政策、网络安全、高等教育、思想宣传等提供着动力和支持,换言之,智库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创新精神这一源源不断的动力。五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全方位的条件创设,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建设提供有力条件。

(三)双向联动,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发挥扩宽路径空间

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建设应同时重视国际国内两个场域,形成双向联动,为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功能建设扩宽路径空间。具体而言,从国内层面来讲,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该联合各方主体,统筹推进高校、党政部门、政府单位、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特点鲜明、功能明确的智库体系,形成多方共治的多元治理格局,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重要功能,运用期刊、专著、传媒及融媒体等多种手段,传播主流文化价值。从国际层面来讲,智库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一定意义上能推动公共外交,构建价值观传播网络,有助于抵抗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同时智库间的国际交流在一定意义上能促进全球价值共识与中国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为彼此适应和共存寻找平衡和空间。因此,应打造全方位的意识形态建设空间,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的整体发挥。

猜你喜欢
智库特色政策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政策
民居智库
民居智库
政策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