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访视护理对社区COPD患者家庭功能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20-11-17 07:51游书秋杨丽娜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47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家庭

游书秋,曾 磊,杨丽娜*

(1.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宁夏 银川 750001; 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宁夏 银川 750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hronicobstructivepulmon arydiseases,CO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肺功能进行性的下降,致使患者再住院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OPD的患病率逐渐增高,据调查,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及以上则达13.7%[2],至2060年可能每年有超过540万人死于慢阻肺及其相关疾病[3]。COPD患者康复活动常常在社区或家庭。家庭访视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手段,既可解决卫生资源的供需矛盾,又可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4]。有研究显示[5],家庭访视可提高COPD患者对家庭氧疗的认知和依从性,改善患者预后。本究旨在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对社区COPD患者家庭功能及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效果,为COPD患者的疾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宁夏银川市某医院所管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健康档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老年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①符合201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修订版)》中关于COPD的诊断标准[6];②银川市常住居民,居住时间≥2年,常住地点归属于宁夏银川市某医院覆盖的服务范围;③自愿参加本研究项目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癌症、活动性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胃肠道等疾病;②患有严重的急慢性疾病,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冠心病、心力衰竭者等;③精神分裂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精神疾病;④正在参加或近半年内参加过其他研究项目者。

1.2 分组方法

以银川市某医院所在的南薰西街为界,南薰西街以南的星光华社区卫生服务站所管辖的老年COPD患者为干预组,以南薰西街以北的阅海万家E区、F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所管辖的老年COPD患者为对照组。

1.3 研究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社区COPD患者常规管理办法,对对照组社区老年COPD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肺康复训练、家庭氧疗等。

1.3.2 干预组

在社区常规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为期6个月基于家庭功能和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家庭访视护理干预措施,具体见表1。

表1 家庭访视护理实施具体内容

1.4 评价方法

1.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采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肺功能、血气分析等。

1.4.2 APGAR家庭功能评估量表[7]

其内容由家庭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和亲密度5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有3个答案可供选择,其中“几乎很少”计0分,“有时这样”计1分,“经常这样”计2分,得分7~10分表示家庭功能良好,0~6分表示家庭功能障碍。

1.4.3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

在干预前及干预后采用由Kozm a和Stones[8]研制的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评价患者的主观幸福感。该量表的理论基础是情感平衡理论,即将幸福理解为正性情感反应(PA)或体验(PE)与负性情感反应(NA)或体验(NE)之间的平衡,总的幸福度就等于PA+PE-(NA+NE)。中文版MUNSH为24项,得分范围为-24~24,统计时加上常数24,转换为0~48。Cronbachα为0.653,分半信度为0.69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结果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显著性水平为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社区COPD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社区COPD患者共100例,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最终资料记录完善者94例,干预组46例,对照组48例。社区COPD患者年龄范围45~92岁,平均年龄为(69.89±9.384)岁;其中男62例,女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类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社区COPD患者家庭功能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社区COPD患者家庭功能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两组社区COPD患者家庭功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社区COPD患者家庭功能得分比较(±s,分)

表2 干预前后两组社区COPD患者家庭功能得分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 P干预组 46 7.39±1.983 9.04±1.562 4.438 0.000对照组 48 6.97±1.081 7.56±1.165 2.542 0.013 t 1.258 5.223 P 0.212 0.000

2.3 两组社区COPD患者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

由表3可知,经过6个月的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后,两组社区COPD患者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干预后两组社区COPD患者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s,分)

表3 干预后两组社区COPD患者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s,分)

组别 正性情感 负性情感 正性体验 负性体验 主观幸福感总得分干预组(n=46) 8.00±2.475 2.79±2.790 9.66±3.628 6.08±4.246 32.79±7.671对照组(n=48) 5.13±3.518 4.17±3.315 6.21±4.005 5.43±4.145 25.74±11.802 t 4.059 -2.079 4.098 0.802 3.045 P 0.000 0.038 0.000 0.422 0.002

3 讨 论

3.1 家庭访视护理可提高社区COPD患者家庭功能得分

家庭可以为患者提供物质及精神支持,家庭功能是指家庭成员在完成家庭任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其与个人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发生有着紧密的关联[1]。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利于改善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9],因此,在本研究家庭访视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鼓励COPD患者家属参与到患者的肺康复锻炼过程中,了解患者疾病状况,在必要时为患者疾病健康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督促COPD患者与家属之间加强情感交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倾听患者意见和要求,满足患者情感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2 家庭访视护理可改善社区COPD患者主观幸福感

COPD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等特点,经济负担严重,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患者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与快乐感,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10]。本研究通过家庭访视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情况,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并通过定期的集中访视、入户访视、电话访视、网络访视等加强患者或家属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将医院里的护理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从而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最终提高COPD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综上所述,通过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社区COPD患者家庭功能得分,改善患者主观幸福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社区COPD患者健康教育和家庭访视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家庭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后印象
家庭“煮”夫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恋练有词
对立与存在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