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M康复护理模式用于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术后的效果观察

2020-11-17 07:51周佳陵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47期
关键词:屈曲膝关节角度

周佳陵

(简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资阳 641400)

膝关节周围骨折比较常见,多因运动伤、老年性骨质疏松、坠落伤、交通伤等导致的。临床上常使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要想恢复关节功能,术后还需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学者研究指出,膝关节损伤病人术后给予CPM康复护理能提升关节康复效果[1]。为此本文将具体探讨此护理模式对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8年1~12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中选出86例,将其分成2组。参照组内的43例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有22例、21例,年龄24~81岁,平均(48.28±3.28)岁;CPM组内的43例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有20例、23例,年龄24~84岁,平均(48.31±3.24)岁;对比各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含主动运动、被动运动等。CPM组使用CPM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干预:使用CPM机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锻炼时保持仰卧位,然后将下肢放置在CPM机上,套上鞋套,再调整外展角度,让其维持在10°角左右。于此同时,也要将小腿和大腿固定在CPM机器上,且脚尖保持向上,并处于中立位。在康复锻炼中,根据病人关节伸屈角度来调节CPM机的开始角度,速度从小逐渐增大,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提升操作速度,同时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屈膝幅度,每次抬高5°~10°,但注意抬高角度要在患者耐受范围内,每次锻炼半小时,每日锻炼两次,连续进行一个月的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对比各组患者的膝关节屈曲角度和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膝关节屈曲角度从术后两周、术后六周、术后三个月、术后六个月等时间进行分析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软件SPSS 21.0软件计算,计数资料用标准差、百分比表示,组间用t值、x2值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不同时期各组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恢复状况

CPM组术后两周、术后六周、术后三个月的膝关节屈曲角度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PM组术后六个月的膝关节屈曲角度稍稍优于参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各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

CPM组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也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对比不同时期各组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恢复状况(±s)

表1 对比不同时期各组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恢复状况(±s)

组别 术后两周 术后六周 术后三个月 术后六个月参照组(43) 60.15±5.37 72.63±6.57 84.73±4.72 111.83±8.03 CPM组(43) 75.37±6.08 86.83±5.95 107.25±1.83 113.74±7.53 t值 12.3034 10.5051 29.1709 1.1378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2585

表2 对比各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n(%)]

3 讨 论

膝关节周围骨折在临床上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目前常使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术后常需要进行长期固定,且还易出现软组织粘连现象,易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危及病人预后康复效果和治疗效果[2]。为此需要在术后给予有效的康复锻炼,以促进病人患肢血液流动,进而缓解组织肿胀症状。同时还能帮助患者降低术后疼痛感,预防术后出现静脉血栓、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继而提升关节功能恢复效果[2]。CPM机能帮助患者进行持续性的关节被动锻炼,能促进患者关节周围软骨、韧带、肌腱等组织的愈合与再生,进而提升关节功能康复速度[3]。除此之外,持续给骨关节进行被动锻炼,还能提升膝关节的活动度,能较好的预防关节粘连现象,进而促进软组织康复。通过本次实验分析也能看出,CPM患者在术后两周、术后六周、术后三个月的膝关节屈曲角度优于参照组,且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也高于参照组。说明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术后中使用CPM康复护理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叙述,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中应用CPM康复护理模式效果显著,不仅能提升膝关节屈曲角度恢复效果,还能提升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屈曲膝关节角度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蜻蜓
膝关节术后助行器的选配及使用
老年人应注重呵护膝关节
钛合金耐压壳在碰撞下的动力屈曲数值模拟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中长跑运动员膝关节常见损伤及其致因
户外徒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与预防
1/3含口盖复合材料柱壳后屈曲性能
角度不同